APP下载

回忆的空间:对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

2021-02-08王书婷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回忆资本

摘 要: 在当代文坛中,有关基础教育话题的文学作品较为少见,王刊新出的《择校记》可谓是此类题材的一大力作。小说以周文的回忆为切入点,展示了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怪相,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现实叙述,在主人公美好理想逐渐落空的过程中揭示资本对人的控制与异化。本文试图以回忆与现实的交错叙事为窗口,反思功利主义教育模式产生的深层原因,并由此追问究竟何为“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择校记》 回忆 资本 教育本质

回忆,是重新建构过去经验的过程,也是融入现时观念和思考的途径。在王刊的新小说《择校记》中,主人公周文的回忆就像一幕幕重要的历史,不断地再现着教育的现状。作者将小说的各个场景片段划分为彼此独立的单元,采用时空倒置的叙事手法,使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反复穿梭在过去与当下之间,以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将K外从建立、发展、壮大直至迁校的过程完整呈现出来,使整部作品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环形结构,流逝的时间又获得了重生。作为一部回忆与现实交杂的小说,《择校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回忆中讲述教育的怪相,二是在现实中展现对教育前路的迷惘。

事实上,小说在层叠的空间叙述里,也融入了作者对当下功利主义教育的深刻反思。现实的迷惘,以开始的“地震”进入,这既是一场现实的地震,也是一场心灵的地震;而回忆之中的教育怪相主要从三个视角展开,即作为教师的周文、作为学生的刘赢、作为资本家的方校和周董。

小说第一节,留存在人们回忆中的“地震”不仅是现实的自然现象,也是对主人公周文心灵造成的一场“震动”。重回过去,一提及那场地震,“周文在某些有风的日子,或者夕阳残照的时刻,还会想起以前迎风流泪的样子”a。在现实的维度上,K外即将面临被迫迁校的风波;在过去的维度上,主人公想到了自己在K城所发生的一切:与李琦的情感纠葛、對阿加的悔恨愧疚、同张章的渐行渐远。这与《百年孤独》 的开头不谋而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总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b,这实际上蕴含了三重时间概念:过去、现在、未来。在时间的卷轴上,既存在着主人公周文的历史回忆时间,也存在着其他人物共同参与的现实时间,纷繁复杂的过去与当下重叠交织。要知道,时空里的记忆始终是有温度的,主人公“整理过去”就意味着他开始重新正视那段充满创伤的回忆,毕竟,我们如何建构自己的过去,就是在如何建构现在,以及未来。

而在回忆叙事之中,周文的回忆作为建构过去那段伤痕岁月的重要片段,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基础教育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怪相。刚入校的他是一个意气风发、满怀激情的青年教师,留着及肩长发,身上有着某种艺术家气质,上课时总爱拿一本新诗选。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理想主义者,周文不满足于学校常规的授课方法与模式,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太糟了,只有工具理性,没有人文理性,只讲应试,不提高素质”c,这是一个知识分子针对当前教育体制内存在的诸多弊端发出的大胆而深刻的叩问。作为反抗者,他经常带领学生进图书馆,自由地读诗歌;但在追求效率和分数的K外学校眼中,周文的教学模式成效缓慢,没人在意他的教学理念是否新颖独特,是否能为当时的办学理念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领导和家长们只关心分数,方校的责备和家长的暴力,直接宣告了这种教育模式的彻底破产与失败。然而,转变教育模式后的周文却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他要求学生们必须准确地背诵课文内容及课下注释,就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小说中有一处细节将这种转变展现得十分到位,一个女生在背书时,将注释里的“姓朱”背成了“朱姓”,竟遭到了周文的严厉训斥,批评她“不严谨,不认真”d,以前那个将课堂视作神圣之地,把精神生命看得极为重要的师者周文已经消失不见了,他“彻底地变成了一个中庸主义者”e。回忆过去,周文的改变是可悲的,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的乱象,教育本应是“人”的教育,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才是它的焦点之所在。反思当下,这种看重学生分数成绩和升学率的教育显然已背离其根本指向,落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圈套之中。

在重新整理过去时,周文与他最初的教育理念渐行渐远。然而他却将自己对未来的某种希望,或者说未完成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刘赢的身上。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刘赢是一个完美的尖子生,他聪明好学,努力上进,因此也就成了各大高校纷纷想要“掐尖”的对象。打从小学开始,刘赢就是一个脑袋里时刻装有许多想法的人,他想要当科学家、作家、管教育的官,古灵精怪、活泼可爱的性格让周文很是喜欢。长大后的他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学霸,本已被清华大学中文系录取的刘赢却因父亲的反对而不得不复读,机缘巧合之下再次遇见了周文。而他,也是第一个敢于在课堂上质疑课文讲解和标准答案的人。刘赢是热爱诗歌和文学的,他的身上也有着周文的某些影子,刘赢坚定、大胆、敢于质疑规则和挑战权威的性格特质,同最初的周文是有些相似之处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周文听到刘赢说出“不写诗歌”时,会生出一种无奈和惋惜的情绪了。小说末尾作者也借刘赢之口表达了他对功利主义教育的否定:“看看那些大人,都把这个世界糟蹋成了什么样子?如果让小孩子来统治,会是什么样子呢?”f在作者的笔下,每个小孩都有独一无二的本领、能力和梦想,他们是没有被权力话语和教育体制所规训的一代。显然,中国未来教育的改革走向是掌握在以刘赢为代表的“孩子们”的手中,作者希望通过年轻一代的力量,改变当前的教育环境与教学模式,试图重新确立教育的人文关怀尺度。因此,周文或者说作者是将自己对未来教育的美好希望寄托在刘赢这个孩子身上的,他的未来正是中国教育即将走向的未来。

“我们总是透过后视镜来观察目前,我们其实是倒着走向未来”g,回忆过去不仅是出于对自我经验的一种内省与重构,更是为了反思功利主义教育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是一个资本的时代,K外的迁校与否是被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周董所决定的,他创办的鼎力教育集团是学校背后的财力支撑。作为资本家的他并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在意师生的幸福感能否得到有效满足,在商人的眼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盈利。资本是讲求效率的,办学的经济效益远大于其社会效益,当K外的发展并不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之时,资本家便会果断地选择将K外迁出,转而发展房地产事业。周董的选择是出于投入产出失衡的考量,然而推动一切现象发生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资本。置身于“金钱至上”的旋涡之中,不管是主动竞争还是被迫选择,都不免为了外在的分数、地位和名利而不惜代价。比如,小说中的方校实际上是K外背后——鼎力教育集团的隐形发声者。可以说,学校的发展走向绝大程度上是由他掌控的。作为私立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他一味地追求由升学率和重点率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却忽视了教育的科学发展规律,将原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沦为机械知识的灌输与应试技巧的培训。当K外面临生源紧缺的问题时,方校居然选择与张章创办的培训机构合作,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二人是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的。然而在利益面前,方校竟然说出“人家既然想报答母校,我们不能拦着他,是吧?”h这样的言语。身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观照下的环境中,每个人都难以逃脱资本对信仰的瓦解,漠视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和精神教育的重要责任。

资本的力量对社会现实的渗透与介入使教育陷入了“非人性化”的尴尬处境之中,学生成为商品,老师失去本心,资本家金钱至上,“教师”这个职业的严肃性和崇高性也为资本所消减,最终导致教育目的的彻底异化。正因如此,周文才会在最后无奈喊出:“我们今天还信仰什么?物质才是我们的宗教。”i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即是由精神的人堕落成物质的人,教育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已然消失。事实上,对于真正的教育是什么?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砌。教育的本质意味着:“它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唤醒灵魂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的真谛。”j从现代性的特点来分析,现代社会是一个“祛魅的时代”、工具理性的时代以及物质化和庸俗化的时代,欲望与权力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之中。而在《择校记》中,教育的主体是被资本化的对象,民办高校的发展是按资本的方式在运行,学校的存在与否均掌握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教师、学生和家长已丧失了教育的话语权,一切都在为资本让路。功利主义式的教育观过于注重物质和技术层面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精神性发展。作者对过去记忆的重新书写正是为了唤醒人们:真正的教育不是与资本合谋的结果,而是基于教育主体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或来源于对自身理想的坚持,或来源于对自己人生的生命经验。

acdefghi王刊:《择校记》,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年版,第9页,第104页,第197页,第200页,第201页,第1页,第54页,第139页。

b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1页。

j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3页。

作 者: 王书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回忆资本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回忆的力量
论迟子建抒情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光影的情感魅力
2014年度中国资本“金桥奖”
2009中国资本市场最佳创富IR奖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