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王阳明,以戏剧的方式

2021-02-08王嘉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

摘 要: “阳明戏”是大众走近王阳明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2020阳明心学大会分论坛“走近王阳明——首届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关注的焦点之一。此次研讨活动中不光有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隆重上演,会议还收到了十一篇“阳明戏”的专题研究论文,相关研究不仅对“阳明戏”中的王阳明形象进行了揭示,也对“阳明戏”的艺术特色展开分析,还重点聚焦了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阳明戏” 话剧 《千古一圣王阳明》 王阳明形象 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中,“阳明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作为大众走近王阳明的重要途径之一,“阳明戏”也成为2020阳明心学大会分论坛“走近王阳明——首届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研讨活动的举办不光有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隆重上演,还收到了十一篇“阳明戏”的专题研究论文,相关研究不仅对“阳明戏”中的王阳明形象进行了揭示,也对“阳明戏”的艺术特色展开分析,还重点聚焦了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典型意义。

一、新世纪“阳明戏”中的王阳明形象塑造

新世纪创排的多部“阳明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王阳明形象。在首届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的十一篇“阳明戏”研究论文,多篇论文聚焦了王阳明形象的塑造问题,这其中既有直接聚焦于王阳明形象塑造,也有以王阳明“成长叙事”为线索梳理戏剧主题的作品。相关论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重立足于新世紀“阳明戏”动态地把握王阳明的形象塑造,而不是仅仅用对儒者固有的刻板印象来先入为主地理解王阳明。这表明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王阳明形象的认识正在不断变化,其对王阳明艺术形象的期待也趋向丰富和鲜活。

在相关研究论文中,《论新世纪戏剧中的王阳明形象塑造》一文直接以新世纪戏剧中的王阳明形象作为研究的聚焦点,该论文综合考察了新世纪十部“阳明戏”在对王阳明形象塑造过程中展现的不同侧面,并以王阳明的人格成长、文治武功、思想发展等角度对这几部“阳明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们如何在塑造王阳明形象的过程中展现王阳明的不同侧面。该论文所提供的三个角度同样呈现了作者对于王阳明认识,从“阳明戏”的故事内容了解到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再到更深入地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这个过程,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通过“阳明戏”来了解王阳明的可行性,也体现了“阳明戏”在表现王阳明形象上的优异性。此外,论文《新世纪“阳明戏”的成长叙事》以王阳明的“成长”为线索,对“阳明戏”表现的王阳明的成长叙事做了详尽分析,“‘内圣与‘外王的相互交织,将王阳明‘成圣的艰难历程和人生传奇进行了艺术化的展现”a“内圣”与“外王”交织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生平事迹的展露与他内心的挣扎、思想的得出过程进行了巧妙结合,使得对王阳明的解读不因只重外部事迹而流于浅显,又不因拘泥于思想解读而显得晦涩。

作为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阳明戏”的演出与研讨无疑是走近王阳明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上两篇文章所体现的,以戏剧方式去重新塑造王阳明的形式,是拉近王阳明与当代社会距离的有效方式。而当代大学生们对“阳明戏”中的王阳明形象进行探究,正是他们走近王阳明的重要体验。

二、新世纪“阳明戏”的艺术特色

在新世纪“阳明戏”中,戏剧体裁类型不同,其艺术表现自然会有明显的差异。但即使是同一体裁的戏剧作品,在具体的艺术特色上也往往会显现出明显的不同。比如同为话剧作品,江西话剧团在2017年创排的话剧《阳明三夜》,以王阳明新婚悟道之夜,对质宁王之夜,临死顿悟之夜三个夜晚的情景来以小见大地展现出王阳明传奇的一生。而贵州话剧团在2017年与浙江省话剧团联手创排的话剧《此心光明》,则是从王阳明的少年时写起,一直到王阳明最终逝世,勾画了一条王阳明人生的线索,对他一生的事件都做出了清晰的展现。对不同“阳明戏”作品之间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的研究,是本次大学生王阳明心学研究论坛中《论新世纪王阳明题材戏剧创作》《论新世纪戏剧中王阳明形象的塑造》和《新世纪“阳明戏”的成长叙事》等论文关注的重点。

在话剧之外,王阳明题材的戏曲作品也值得关注。在首届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的参会论文中,论文《论新世纪浙江王阳明题材的戏曲创作》便是以戏曲类的“阳明戏”为讨论的焦点,重点讨论了王阳明的传奇故事如何与戏曲这一独特艺术载体进行结合,以及王阳明文化如何借助戏曲的形式得到新的诠释与表达等系列问题。该论文以姚剧、越剧为讨论中心,对越剧与姚剧中的王阳明形象做出了区分。在姚剧中,以人物“巴龙”为线索,王阳明形象被突出地表现为“教化”二字,“王阳明对待民众的态度是重‘教化,他平乱并非为了建自己一个人的功绩,而是为天下百姓着想,注重民众内心‘良知的启发”b。而在越剧《王阳明》中,故事的线索以线性的“一人一事”方式展开,以龙场悟道为最高潮,此时爆发出全剧王阳明感情之最汹涌处,而又以这汹涌的感情作为王阳明在龙场生死困厄中得以顿悟的契机,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将王阳明悟道的种种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次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知行合一研究论坛重在展现大学生对于阳明文化的接受与理解,“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探寻阳明心学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c,从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的理解。本次会议中对“阳明戏”艺术特色的研究,深入探究了话剧、戏曲等艺术形式阐释阳明文化的可行性路径,这体现了大学生对如何通过戏剧艺术来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的思考。

三、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典型意义

在首届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中,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是一个焦点。该剧在会议期间进行了汇报演出,而围绕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探讨文章有七篇。其中,既有对这部话剧内容的分析探讨,也有对其艺术特色的关注。该剧是由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创作排演的一部原创话剧,该剧“讲述了王阳明成圣之路的艰辛坎坷和传奇经历,向观众展示了儒家一代宗师和‘心学集大成者可敬可佩、光辉伟岸的形象”d。作为2020阳明心学大会的指定演出节目,该剧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自然受到了大学生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除了像《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成长叙事》以及《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艺术特色》这样对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的作品之外,针对这部原创话剧出现的影响以及价值进行分析的论文更值得注意。该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创排实践过程,“首先是在开展阳明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在‘阳明戏的创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再者是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舞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后是在戏剧评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评反思能力”e。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推出,不仅仅在于它是大学生所开展进行的对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同时更在于它将对“阳明戏”的研究、创作、排演、评论等步骤一体化,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具有可行性的文化传播模式。这对于促使大学生走近王阳明,了解王阳明,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论坛中,“阳明戏”的相关研究者都针对“阳明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自我意见的阐发,而对由大学生创作演出的话剧作品《千古一圣王阳明》进行的评价与讨论尤为具有价值,是因为这部话剧从创作排演到研究评论都是以大学生作为主力,充分展现了大学生团体的创作潜力与研究能力。在研究王阳明生平与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话剧剧本的创作,而后在创作与演出中加深了对于阳明思想的理解,又在演出之后对话剧的反思评价中进一步将话剧打磨得更为成熟。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从创排实践到研究评论,形成了一个具有突出意义的“研·创·演·评”模式。这样一个对阳明文化创造性继承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答了现在备受关注的阳明文化如何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的这一难题,更为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在本次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中,“阳明戏”的演出与研究不仅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对现有“阳明戏”作品的深刻认识,并且还表现了他们独特的自我创作、自我评价的研究模式的形成。在弘扬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今天,作为当代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大学生们对于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这也正是首届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特别设置《千古一圣王阳明》汇报演出的意义所在。

(指导老师:卓光平)

a 陈欣慧:《论新世纪“阳明戏”中的成长叙事》,《名作欣赏》2020年第20期,第22—24页。

b 田聪聪、卓光平:《论新世纪浙江王阳明题材的戏曲创作》,《名作欣赏》2020年第5期,第11页。

c 汤桂平:《杨国荣主旨演讲探寻心学的当代价值——致良知,万物一体和谐共生》,《绍兴日报》2020年11月1日。

d 郑荣健:《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在浙江首演》,《中国艺术报》2019年10月18日。

e 卓光平:《“研·创·演评·价”: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剧社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育人探索》,《名作欣赏》2020年第26期,第84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創新“新苗计划”项目“让阳明文化‘活起来——‘阳明戏的研究、创排与传播实践”(2020R444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王嘉宏,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成员。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再见啦,秋天!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过去的理想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