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渐消失的叫卖声

2021-02-08杨耀健

红岩春秋 2021年1期
关键词:冰糕叫卖声烤红薯

杨耀健

小贩在街头叫卖的声音称市声,最能移情。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北方稱为吆喝,本埠称为叫卖或叫唤。

老重庆早年的小贩叫卖起来,声腔悠扬和美,晓畅明朗。尤其妙处,在于它的季节感非常显著。听得一声叫卖,就知晓某一季节来临。说它能移情,是指它可以左右人的情绪,产生光阴流转的感慨之情。

每年腊月,市民最先听见“腊梅花、腊梅花”的叫卖声,接着可听见“火炮!冲天火炮”的吼叫。“麻糖”“柿饼”“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的兜售,使人感到春节临近。

初春水果陆续上市,围绕草莓、杏子、枇杷的推销声不绝于耳。因杏核可做抓子游戏,小孩尤为喜欢买杏。

清明粑的叫卖声出现在清明节前后,那是巴渝地区在清明节食用的传统小吃。其皮为糯米面,加上一种叫清明菜的野菜,高档的还用野葱、榨菜和腊肉丁等混在一起揉制而成。卖清明粑的多是妇女,她们手提装有清明粑的竹篮,细声细气地叫卖:“清明粑,清明粑,不好吃不卖钱。”

入夏最常听见“冰糕凉快,冰糕。香蕉、牛奶、豆沙冰糕”“冰冻酸梅汤,解热消暑”的咏叹调。动人心弦的还有“冰粉、凉虾”“麻辣凉粉、凉面”的召唤。“蒲扇、鹅毛扇”以及“荣昌夏布”“万县凉席”“长生桥凉板”的叫卖声,与蝉虫的鸣叫融为一体,提醒市民备物避暑。

重庆夏天气温高,细菌繁殖快。那时没有电冰箱,一过中午,肉贩子就着急,到下午便降价处理。吆喝的声音很好听:“来吃来割,厚实的坐墩肉、保肋肉相因(便宜)卖啰。”傍晚降价幅度更大:“大膘肉三角钱就卖,炒回锅肉满嘴冒油哦。”

“老鹰茶,清热解暑。一分钱一杯,两分钱喝够!”街头巷尾,或是黄葛树下,总有一个茶摊摆放着一排盛满老鹰茶的玻璃杯。老鹰茶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功效。口干舌燥的路人大多要买一杯,坐在主人家的小竹凳上,一边纳凉一边解渴。

蚊烟的叫卖声也是山城夏季少不得的旋律。蚊烟系软纸裹成,内有六六粉与锯木屑的混合物,是早年的驱蚊利器。蚊烟的叫卖声悠扬舒缓,有点像川剧唱腔:“买‘二仙牌‘雷公牌香药蚊烟啰,蚊子一闻跑不脱哟。”

秋来瓜果渐稀,白菜、萝卜、豇豆、菠菜、香菜、菜薹、茄子、茼蒿、莴笋成为叫卖的主题。“椒盐花生”“五香瓜子”颇受茶客喜爱。受人欢迎的还有“新米上市”“醪糟曲子”。

冬季柑橘应市,小贩挑着担子在城里满街叫卖:“奉节脐橙”“江津广柑”“梁平蜜柚”“五步柚子”,还有“内江脆杆甘蔗,不甜不要钱”的叫卖声传于街巷。此外,挑着酒桶沿街走的小贩喊道:“正宗高粱酒,正宗杂粮酒,见钱就卖!”弹棉絮的匠人把弹绷子斜挂在肩上,走进一个个院落叫唤:“弹棉花、弹棉花。”

冬夜里,最畅销的当数烤红薯。小贩叫卖道:“花钱不多,捏到热和。”“有钱之人穿皮袍,无钱之人拿红苕。”烤红薯不登大雅之堂,却深受衣衫单薄、在寒风中瑟缩的劳动人民欢迎。因为它既可充饥,又可御寒,一举两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走街串巷的小贩逐年减少,即便叫卖,也改成用电喇叭吆喝,反复播放录音。听上去单调乏味,大不如过去有魅力。

编辑/杨洋

猜你喜欢

冰糕叫卖声烤红薯
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午后的叫卖声
秀逗蘑菇村
烤红薯
清晨的叫卖声
一块烤红薯
记忆深处的叫卖声
冰糕与少年
一支冰糕的记忆
冰糕为什么会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