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微课教学探究
2021-02-07梁红桃陈衡忠范芳东
梁红桃 陈衡忠 范芳东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在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文章以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微课教学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对微课的内涵、评价标准、改革思路、应用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究,希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期实现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教学;探究;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项目编号:ZJZB2019118。
0 引言
当前处于“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日新月异,微课教学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互联网+”时代大门已开启,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体制与业态进行深度再造,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1 微课的内涵和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盲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结构化数字资源[1]。微课是微时代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交互性好、支持碎片化学习。微课大多不超过10分钟,每一个微课针对一个特定的课题或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将微课的学习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微课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点播”“时移”“回看”“自动测试”等交互功能,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采用网络流媒体(如.rm,.mp4,.flv等)格式,方便学生在图书馆、食堂、教室、宿舍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浏览相关教学资源。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集成了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在线测试及师生互动、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包,使用方便。微课能够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实现情景化教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2 好微课的评价标准
好的微课要做到让学生不离不弃,就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案例中激发兴趣,乐学中掌握知识,挑战中开发潜能,探究中获得成就。
微课选题要精,一要有用,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出来,把他们的情感激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要有趣,尽量将抽象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
微课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一切。学生要学什么?你的课程是否有吸引力?这样表达他听懂了吗?这些都是微课设计的重点,力争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微课教学设计要求有创意、精心、精致、精彩,才能够吸引职业院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微课教学设计要制定好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引导思考,分析解决,得出结论。教学设计可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项目模式将相关关键知识点串起来,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2]。微课设计中要做到“好看”,即画面清晰、干净,字幕恰当,教学重点难点突出。
3 微课教学改革思路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人才。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到实验与实践中去学习,实现教学生动、学习主动、沟通互动。可推广现代学徒制和建设仿真实验实训平台,通过理实一体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从教学课堂到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微课的教学设计要依据教材内容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行动能力递进规律为参考,职业技能与就业技能为导向,引入经典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将新知识、新成果融入职业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
4 微课的开发流程
微课制作的核心是以PPT为主线嵌入相应的多媒体资源,可以结合录屏软件录制相关视频的操作,如PS、Flash、思科模拟器仿真網络配置等;也可以结合现代学徒制教学录制技师操作场景,如技师熔接光纤、监控现场安装、中心机房网络搭建等,配上相应字幕及配音(文字解说及背景音乐)。微课的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云平台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室,结合微课开展线上线下实验实训活动,让学生体验动手的乐趣,学有所成。
5 微课在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5.1 支持教师个性化学习和创新
微课支持教师的个性化学习,可以提升教研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微课支持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可以缓解教师的工学矛盾;微课的应用降低了课件制作的技术门槛,方便一线教师的全员参与;微课能促进教师开展在线备课、集体备课,方便教研成果的分享、交流。微课将成为适应互联网时代“教、学、研、专业发展”四位一体所需要的一种新媒体和新技术,也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热点。
5.2 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应用可以解决重难点问题,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课前使用微课,可以结合导学任务单进行预习,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中使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完成知识内化,强化学习兴趣。课后使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易错点,归纳反思,实现创新性学习[2]。
5.3 支持創建精品课程
利用微课创建在线教学平台,为建设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添砖加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可结合线上系统,通过云平台的大数据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测试准确度,便于老师答疑,开展师生互动。
微课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学习碎片化的要求,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慕课、云课堂等深度融合之后,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将会迈上新台阶[3]。
6 微课在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在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投入精力不够;教师创新动力不够,教学照本宣科;学业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求知欲望不强等问题。
7 结语
大力发展微课教学,利用微课武装课堂教学已成为互联网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导向、职业成长规律的微课将让教学由平面变为立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乐于学、善于学、做中学、研中学、勤于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探讨微课学习将使计算机专业教学不断适应当今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创建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成为真正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3-35.
[2]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3.
[3]薛梅英.“互联网+”背景下创新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J].信息与电脑,2018(19):249-251.
(编辑 王雪芬)
Research on microlecture teaching of computer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Liang Hongtao1, Chen Hengzhong2, Fan Fangdong2(1.Hengyang Central S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Management School, Hengyang 421001, China; 2.Hunan Traff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microlecture teaching mode can be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puter specialty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microlecture teaching in many aspects, probes into the connot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reform thought, application advantag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microlecture, and hop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 computer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Internet +”; microlecture teaching; inquiry; innovative 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