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农民画“浸润式”教学探索
2021-02-07厉坚芳
中国农民画是由农民(或渔民、牧民等)创作,表现农民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绘画种类。秀洲农民画是嘉兴本土的现代民间绘画,也是浙江省非遗项目,画作传达出民间文化的审美情趣,可给学生以充分的情感渗透,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笔者开发“农民画大魔方”拓展性课程,并获得省级课题立项,本文是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儿童视角进行“浸润式”教学探索,即从“生活浸润、作品浸润、乡情浸润”中得到“美感经验、艺术表现、情感表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要关注文化与生活,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那么,要加强美育,要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一线美术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省级非遗秀洲农民画作为本地文化的一张“金名片”,蕴含着浓浓的江南气息和田园乡情。本文结合笔者开发的拓展性课程“农民画大魔方”中《农民画小镇》一课,来谈谈如何在儿童视角下进行农民画“浸润式”教学探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图1)。
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美感经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其创造潜能,自觉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1.呈图片,了解地方特色
课堂导入环节,需要教师设置引导学生想象的线索,图片呈现能够丰富学生的视觉储备,问题推进能够将学生带入生活中。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秀洲农民画小镇的风貌图。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这个小镇,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小镇的风貌图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他们纷纷举手表达感受。
学生一:“五彩”。小镇环境好,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树木,呈现出绿色的幽静之美,而同时,墙上的彩色农民画又和这些自然中的绿色相映成趣,形成一个五彩的小镇。
学生二:“童话”。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么美丽的农民画小镇,就深深地被它吸引,这里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好,好像没有烦恼的样子。
学生三:“温暖”。这么美丽的小镇,住在里面的人肯定很幸福很温暖。
通过农民画小镇的风貌图片,增强现场感。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对特色小镇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够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融入感。同时,可以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使学生对农民画小镇充满遐想和向往。
2.观视频,品味民间绘画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看秀洲农民画的宣传视频,从农民画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方面进行多角度了解。看完视频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秀洲农民画了吗?”
学生一:秀洲农民画是表现农村生活的绘画,可以画农民劳动或者生活的场景。
学生二:秀洲农民画是一种色彩非常丰富的绘画种类。
学生三:我认为秀洲农民画是表现秀洲的农村故事的一种画,表现了一种风土人情和人民的勤劳朴素。
农村、农业、农民是国计民生之根本,其中农民是主题,而农民画的主题性强,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农民画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世界,它们稚拙淳朴又辛辣果敢。在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去欣赏农民画,通过农民画这种艺术载体,让学生亲近农村,引发学生感悟农情和农趣。
3.现丝巾,建立文化自信
为了制造课堂的神秘感,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给学生带了一件“宝贝”(图2),请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通过触觉感知,学生猜出是丝巾。教师请两位学生帮忙一起展开丝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图3)。教师抛出问题:这条丝巾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学生一:这条丝巾很漂亮,颜色是红色的,充满喜庆。
学生二:这条丝巾给我一种很震撼的感觉,似乎有一种红色的力量。
学生三补充:这条丝巾是一幅画,人们在一个很大的地方晒鱼干,热闹非凡,忙碌不止。
在听了同学们不同维度的真实感受后,教师做出总结:这条丝巾上呈现的是一幅秀洲农民画,而且这条丝巾已经远销海外,它作为秀洲农民画的衍生品,呈现出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受到外国友人的喜欢。
通过实物的展示,拉近学生跟农民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对丝巾的欣赏中,产生对本土文化的崇敬和自信。
美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席勒认为,美育是要培养人的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使二者在整体上无限趋近于“和谐”的状态。而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和谐”就需要学习者在自然的多样性中汲取养分,而且还要在教师主导的具象的美术教育中培养态度和能力,也就是通过教师的美术教育,学生能够学会一定的审美法则。
1.赏图,探风格
在課堂中,教师通过农民画作品展示(图4、图5),带领学生整体领略农民画艺术的多姿多彩,从整体出发去感受对色彩的大致印象、对构图、材料的整体观感。通过这种整体的“探”,探出农民画作品的整体风格,比如绚丽的色调、丰富的内容、夸张的造型等,为后续细细品味农民画的“主题”和“情感”做好铺垫。
(1)探色彩——缤纷。教师引导学生用眯起眼睛的方法,探索农民画画面的色彩特点。农民画的“红红绿绿”是带给学生的最初的视觉观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应,同时农民画的色彩也象征吉祥、喜庆。大量的农民画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红火热闹的色彩气氛和心理意愿,让学生体会到农民画色彩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主观性。
(2)探内容——丰富。农民画的表现内容叙事性强、题材宽泛,主要围绕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内容为主,如农村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人文自然风光、特产特色、新事新貌等内容。通过探究式赏图,引导学生对农民画的内容进行整体的了解,探究并体会其丰富性。
(3)探构图——饱满。通过探构图,让学生体会平面的满构图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农民画构图不受透视原理约束,不考虑体积感和光影关系,只用线条直观地表现出物象轮廓,是自由安排空间的平面构图法,很好地表达了美满、和谐的思想内涵。
2.研图,探主题
农民画小镇的人们有着丰富的劳动故事,教师这样引导:“小镇的故事都浓缩在了一幅幅农民画中,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位同学都带来了一幅作品,就在你们的抽屉里。”这一宣布,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激动起来,他们迅速取出抽屉里的农民画作品,开始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图6、图7、图8)。
(1)探主题人物。主题人物是指画面中央的人物或动物等主体。教师提问:“在作品中,你探究到了怎样的人物?”学生的发现会有不同的指向性,有些指向人物的动态,有些指向人物的劳动。总之,通过探主题人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民画中的主体部分。
学生一:我手中这张作品,表现的是人们在一个晴朗的天气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学生二:我探究到的是人们在一个草莓大棚里面采摘草莓,他们很高兴。
学生三:画面中表现的是人们捕鱼的情景,同时有一个人抱起了一条大鱼,非常震撼。
(2)探主题事件。艺术来源于生活,正因为农民画作者是生活的主角、亲历者、创造者,所描绘的作品必然会有主题事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事件的探索,感受作品饱含的创作灵感和浓郁的乡土艺术语言,感受主题事件中对物与情的细致描绘。
(3)探主题场景。农民画以淳朴的劳动场面为表现对象,场景有农耕、收割、采摘等场景,也可以表现广大农村乡间的大自然生态美,通过原始的思维和想象,无拘无束地表现大自然的神态。在农民画欣赏过程中,学生通过画面联想到了生活的劳动场景,从而体会到了这种劳动场景带来的充实和美好。
3.绘图,探构思
采用思维导图可以让欣赏和探究进一步深入。在每张思维导图的中央呈现特定的人物,让学生通过“探过程—探想象—探语言”三步去探究人物会在哪里干些什么?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展开充分的联想,最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1)探过程。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活动的一个过程。如上图,教师提问:“这些人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学生根据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进行“过程”的探究。
(2)探想象。此环节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探究人物活动的多种可能性,教师借助思维导图的多条路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积极想象,突破人物故事的边界。
(3)探语言。教师引导学生用填词或填字的方法,也可以画简笔画的方法,将思维导图中的思维流程填写完整。学生通过写或画,将自己的想法流泻于笔尖,活化思维,让自己的创作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美育的本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或者技能教育。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曾经提出美感教育应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本节课中,教师隆重介绍农民画家缪惠新的作品,通过其作品中浓烈的自由色彩,使学生得到乡情的浸润。
1.賞画作,悟色彩之情
教师呈现画家的作品(如图9),带领学生观察分析并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从直观上去感受色彩、品味色彩,调动学生对画家色彩表达方式的探究,继而进行色彩情感的探索和发现。
教师:我们来探究,在作品中你发现了哪几种色块?
学生一:我发现船上有非常鲜艳的色块,比如红色块、绿色块、蓝色块、黄色块等。
教师:我们来想一想,画家为什么要在作品中运用这么多的色块呢?
学生二:我认为他的内心很欢快,所以用了五颜六色的色块来表现作品。
学生三:这位画家一定很幸福,他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幸福小村里,跟着渔民去捕鱼。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和探讨,学生深刻体会农民画家作品的色彩规律、色彩变化等,并且在画家色彩中得到浸润,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同时对画家的自由色彩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明白了个性的色彩表达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2.创色块,表色彩之情
美育是以情感为线索而展开的,因此它能以一种相对稳固、延续的姿态来抵御知识在当代语境下的碎片化和迭代,并使受教育者在处世心态上获得一份自主和从容。关于“色彩”的表达,教师采用有趣的方式,在大屏幕上呈现词语,如生动、精彩、欢乐等,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生发。教师这样引导:请你根据之前体验到的小镇的一个词或一个字,跟随画家的自由色彩来进行“色块变变变”吧!学生于是展开丰富的色彩想象,以油画棒为材料表现出一幅幅意象性色彩作品(图10至图15)。
3.听采访,升色彩之情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聆听大师心声,升华色彩之情。教师:“我们去看一段画家的采访视频,听听画家的创作历程以及他关于农民画创作的心声。”同学们纷纷表达看完视频之后的感受。
学生一: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把农民画画得更好,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这种艺术。
学生二:缪老师非常热爱农民画创作,甚至把绘画融入自己的生命血液里,我们也要学会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学生三:农民画既朴素又绚烂,它代表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特色,是独一无二的。
从学生的表达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真的可以感染人,而艺术创作背后的情感更能够直击心灵。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引起了情感共鸣,他们得到的是对绘画创作的思考和启迪,声声入耳,声声入心。
通过几年的实践,“农民画大魔方”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课程的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辐射和推广。学校的学生也不断受到“浸润式”教学的熏陶,他们对本地民间绘画有了更多亲近之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民间绘画的活态传承,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生了另一种个性之美。
注释: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 content_555160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为浙江省2020年教科规划体卫艺专项课题《少儿现代民间绘画“孵化型创作”建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STWY051)。
作者简介:厉坚芳,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