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1》:重大历史事件的横断面叙事

2021-02-07苏婷

走向世界 2021年51期
关键词: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历史

苏婷

电影《1921》的“野心”从开头3分多钟的纪录片表达就昭然若揭。这段从清王朝覆灭到共和失败的历史早已通过中学历史课本完成全民普及,主创仍然要冒着观感拖沓冗长的风险,在寸秒寸金的院线大片开场不紧不慢的讲述一遍,这种明显“反商业”的做法,为的就是完成“重大历史事件”的横断面叙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公元1921”在历史深处熠熠闪光、家喻户晓,但是普及历史和让观众“认清历史”,从而内心同频共振,这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1921》在时间、空间上多维度出击,力图高度融合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通过两个多小时的影像,在时间的纵轴上高度浓缩了百年党史,在空间的横轴上,围绕中共一大召开的主线,不仅为观众展现了当时中国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还剖开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面对帝国主义围追堵截的艰难曲折、险象环生,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包藏祸心、无孔不入,让岌岌可危的旧中国出现一个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呼之欲出,让革命者奋斗的心路和足迹每一步都坚实地迈到观众心里。

“横断面叙事”出现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中,在电影中使用无疑是主创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难度在于,故事剖面太多考验观众近代史、世界史的知识储备,挑战观众按时间线前进的欣赏习惯。虽然有很多网友表示,对影片中的内容跳跃感到不理解、不接受,我們仍然可以说,《1921》为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交出了一份负责任的答卷。

解决难题总要找出能使出巧劲儿的解题“金钥匙”,《1921》的这把钥匙就是人物塑造。“横断面”的展现就像一副徐徐展开的全景画面,纵然繁杂的事件容易让部分观众对信息量“过载”,重大历史人物的成功塑造可以让这副多维度的画面生动鲜活,可亲可感,拉近和普通观众的距离。

《1921》是一部历史人物众多的群像戏,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见证过中共一大的众多革命先烈,以及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等等。如何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前提下,在艺术上适当地放大,既实现众多革命者“丰碑式”的形象树立,又避免落入“脸谱化”“口号化”的窠臼?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重要人物的塑造依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依赖观众对人物的熟悉程度高就把人物符号化,唯有通过故事构建让人物达到“知行合一”,即从心理和行动两方面进行目标统一的刻画,才能让剧中人物在观众心中能真正立得住。该片中青年毛泽东的表现颇为成功,在心理层面,首先切入陈独秀对他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重大影响,银幕细节切合了后来毛主席对陈独秀的评价“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而后到了“行”的层面,毛泽东在湖南与新民学会成员萧子升展开论战,短短几句台词,既传递了“暴力革命”在当时的必要性,又在驳斥萧子升的同时,暗合了毛主席后来挥斥方遒、脍炙人口的诗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自然而然地向观众传达出伟人青年时代就励志献身革命的宣言诗。“行”的层面还需要深化出一个“动机”,把人物做成一件事情的推动力形象化地展示给观众。片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法租界内的法国国庆日热闹非凡,高墙之内是穿着华丽的法国贵族趾高气扬的欣赏焰火,高墙之外,衣衫褴褛的中国人被警卫阻拦、驱赶,这份屈辱让毛泽东逆人流狂奔,奔跑中他回想起自己儿时逃离封建家庭的情景,还有曾在爱人面前“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的内心剖白。这段内容凝炼了青年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人生格局和革命理想,也为波澜壮阔的中共百年党史埋下了一个伟大的伏笔。对青年毛泽东“知行合一”的塑造符合历史的逻辑性,实现艺术了的抒情性,堪称电影《1921》群像戏中的点睛之笔。

猜你喜欢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历史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历史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