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方文化素材创作绘本的思考
2021-02-07冯智红
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引导学生用地方文化素材创作绘本,以绘本的形式讲好地方文化,笔者现以自编课程《家乡文化绘本创作》中第9课“画坛大师爱石塘”为例,选择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六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尝试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利用温岭地方文化的各种素材,让学生用版画的表现方式来创作绘本。教学结果表明,学生接触地方文化(新素材)和绘本创作(表现形式)不但有助于提高他们发现美、创造美、感悟美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地方文化立足本土,体现地方特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温岭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滨海小城,其地方文化融合了多种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教师可以从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绘本教学的内容,并提炼出适合美术表现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知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1.导学单的巧妙利用
温岭市石塘镇(以下简称“石塘”)依山靠海,居民以闽南移民为主,有着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笔者利用导学单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以实地考察、采访当地居民、文献查找等方式主动搜集整合相关的文字、资料。然后教师进行教学尝试,在课中安排“畅谈石塘印象”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完成的导学单。(表1)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在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既激发了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好奇,又引导学生对丰富的资源进行想象。
2.视觉的多维体验
美术体验是创作的准备阶段,有充分的体验才有丰富的创作。学生对石塘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后,可以引导他们把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教师一边利用视频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石塘的建筑群,从一整片的建筑推近到一幢房子、一级台阶,再近到一块石头,一边用语言启发学生对石塘的建筑特色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这幢房子可以找到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怎么组织排列的?可能发生什么故事?一系列不同视角的画面就此产生。对石塘建筑群的观察和感受,不仅触发了学生对石塘多维度的认识,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故事的多样呈现
故事主题是绘本的灵魂,好的故事内容是创作出一本高质量绘本的前提。确定好主题后,教师尝试以提纲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使学生目标明确又有足够的想象余地,即形成“1个主题→N个故事→NN个绘本”的课堂模式。如本课主题是“石塘渔村”,延伸出来的故事有很多,角度各异,题材丰富,有现实的,有传说的,也有想象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故事,逐步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这种注重学生发现和生成知识过程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术课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就是识图。利用表现地方文化的实物照片、艺术家作品以及同龄人作品等相关图片,能培养学生借助地方文化进行绘本创作的能力。在选择地方文化主题的素材时,教师只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建立起自然素材与绘本艺术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1.教师层面的素材准备
教师的素材准备会对学生的创作产生引导作用。在“石塘渔村”的课前准备中,教师寻找能够表现这些故事的素材,如根据“施老师和石塘的故事”提纲准备了相应的图片素材包(表2、图1)。
在寻找素材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1)适合性。在用某种素材影响学生的创作过程时要注意其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2)自愿性。这些素材的使用不是来自辅导者的强加,而是来自学生的自愿。学生只有喜欢了才会主动去研究,只有研究了才能实现良性影响;(3)选择性。受到某种素材的影响并不是指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去临摹素材,而是有想法、有创新地去借鉴素材中的元素。
2.学生层面的素材准备
单纯地以教师为主体去准备素材,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创作也是不积极的,所以学生层面的素材准备尤为重要。课前的导学单设计就体现了让学生主动探究、准备素材的过程,而且素材的准备是有指向性的。例如导学单中“石头的旅行”第一个情节是“雾,漸渐升起”,有些学生找的是石屋群烟雾笼罩时的图片,有些是大山间云雾缥缈的图片,这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有效地提炼素材
有选择地利用大自然的素材,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有目的地选择素材库中合适的资料进行创作构思,并运用组合、借鉴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开拓新的创作思路。如在表2“施老师和石塘的故事”导学单中的故事提纲中并未提及船的素材,但学生创作的作品中出现了渔船的元素。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素材的寻找、运用和转化,体验用美术语言表现故事绘本的乐趣,养成主动观察、分析素材的习惯,形成关注家乡地方文化的意识,并能把这些地方文化的素材用美术手段以绘本的形式进行创作。将地方文化素材转化为画面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佳作欣赏,找方法
欣赏同龄人的绘本作品(图2),拉近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创作起到一个切合实际的引导作用。学生们会发现绘本原来可以这样创作,可以不用全部画,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也可以加上想象的元素,把素材变成画面。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欣赏本土版画家表现石塘的作品《故乡·熟悉的风景》(图3),一起探讨转化元素的方法。例如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画了什么?画面中的这些元素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吗?怎样把真实的事物变成画面的元素?”学生们会发现可以用点、线、面去表现画面,进而找到石塘可以入画的素材以及初步转化素材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学生内化的表现,学生只有经过这个阶段,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师生探讨,悟表现
将有效素材转化为符合故事的图像,它不仅与素材的原形有“亲缘”关系,也会因不同的观者而生发出不同的感受。我们以这种生发性的形式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提取、转化、组合、再生的操作过程,使素材转变为有意义、有味道的元素。笔者以“画痴吴冠中”(表3)故事提纲中的一个情节“1984年60多岁的画家吴冠中来石塘写生”为例,通过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从素材选用到故事情节绘画创作的过程。学生提炼入画的人物、场景等元素创作绘本的第一个画面:从石塘悠远的小巷出发,两旁石屋林立。画面由石板路、石墙、石窗等各种石头构成,很有节奏感,笔者提问“用什么线去表现”,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想法。笔者逐步示范,让学生看到老师对画面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掌握元素转化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创新、开放的氛围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学到了版画技法,又体验到绘本创作的乐趣,张扬了个性,抒发了情感。
3.学生创作,促转化
真实的景色具有写实的美,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意境美,同龄人的作品具有趣味美。多角度的作品欣赏既满足了学生多元的审美需求,又开拓了创作思路。通过欣赏作品,学生的“内在图式”被唤醒。由于视觉经验不同,学生感受到的画面美也不一样,他们的选择、判断、创意表现也将呈现丰富多样的面貌。这种创作实践是一个“发现—自然发生—创意表现”的过程。用什么方式表现美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情感问题。这种“情”在构思中不断升华,才能深刻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作品具有生命力。
绘本是指有图画、主题简单、情节内容简短的故事书,用绘画的语言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观点。从美术的角度来看,绘本创作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像形态的生动性、色彩呈现的协调性、结构角度的完整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激发求知、促探索
执教“画坛大师爱石塘”一课时,笔者按八个故事将学生分成八组,从文化、历史、社会、美术多角度跨学科开展课程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探索与创作表达。教师带领学生以小组交流的方式,用地方文化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出一个开放、个性、智慧的新课堂。
2.因材施教,塑风格
在指导不同性格、不同绘画水平的学生进行绘本创作时,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本课程在课堂上虽只采用版画的表现形式,但可以有粗犷的、精致的、稚拙的、写实的风格。(图4—图9)课后的延伸就更多了,如彩铅画、水墨画、儿童画、综合材料、电脑画等。
3.展示成果,增自信
学生创作的绘本有趣味性、可讀性等特点。完整的、独特的、持续的绘本展可以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影响更多学生参与创作,还能促进有效评价方式的建立。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建立绘本展示区域,或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来办展,甚至可以做成动画片或以出版的方式来推广。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自信心等,而且潜移默化地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用喜欢的美术表现方式去展示地方文化,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品才会充满新意、生机、情感与意趣。用地方文化素材创作绘本既能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又能有效提升学生在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创意实践等方面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2]魏世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学域本融合研究——青岛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04):16-19.
[3]闫学. 绘本课程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吴念阳.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冯智红,浙江省温岭市城西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