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提升途径
2021-02-07刘茂娇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注重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国际艺术教育成果相结合,其中呈现的“基本问题”以及“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方式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入研究其他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的教学情境、教材编写特点、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基本要素,有助于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标精神,促进教师更有创意地开展美术教学工作。
特此,《中国中小学美术》于2020年9月10日组织开展了“基础美术教育” 主题论文征稿活动。自征稿以来,广大专家和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从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当下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期《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选登其中的四篇以飨读者。
美术的学习活动可以大致划分为创作与欣赏两方面,为便于具体的学习而有了“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等学习板块,其中“造型·表现”领域更能让学生去大胆尝试与表现。本文将以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例,根据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概念,从美术课堂的角度阐述如何提高这一学习领域的核心素养。“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并非旨在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收集和尝试不同的材料,并独立探索各种学习途径与方法。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能把视角仅放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而应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参与和探索美术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现阶段需要解决的美术课堂教学的问题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个人的素养包含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中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1]。情境教学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英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其著作《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一文中提出,每一门科学都必须以纯粹的经验为指导,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理(创造)才能开始。[2]所以在情境设计的创建上应精心设计,以帮助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经常说一节好课就如同一部好的电影,整部“电影”的每一个环节设置都要能深深地吸引、打动“观众”,所以教师是编剧、是导演、是演员,同时也是观者。这就需要教师在制作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定要将课堂情境教学设置得扣人心弦,也就是要设置好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水墨动物”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既有趣又很特别的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欣赏,最后定格两张动画图片,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独特的绘画魅力。这种直观的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水墨的魅力。之后通过观察、触摸材质,让学生切身感受和发现手上的作品是用文房四宝——毛笔、墨块、宣纸、砚台来完成的。这一环节可通过调动学生感官上的具象感受来弥补传統口述教育的抽象感受。同样,也可以设置游戏体验,使学生寻找学习方法,如请几个同学来和老师一起玩水墨游戏——墨变五色。通过实践游戏,学生可观察到水墨相融的现象,墨的比重大就浓,水的比重大就淡,进而使学生在这一现象中学会运用焦、浓、重、淡、清等不同层次的墨色,以此来表现动物不同的身体部位深浅、虚实、远近的变化。又例如,在“变形的魅力”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变形的规律和方法,难点在于把握特点,夸张细节,体现个性和趣味。这就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事物的变形现象,运用变形的规律和方法大胆地创造出新奇的新形象。在这一方法指导下,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教师邀请一位同学和他一起来合影,先采用相机技术将照片变形,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照片中的变形现象。在这样的情境下,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形成对“变形”的初步印象,有利于直接切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变形”的学习兴趣。教师继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趣的变形现象。教师再让学生进一步近距离观察自我的相貌,在教师准备好的不锈钢圆球、不锈钢勺、不锈钢碗等不同的物品上产生的具体的变形现象。这样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培养现代社会中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合作探究学习中建构美术知识,拓展思维。
例如在课程“色彩取样”中,教学目标是扩充学生画面的色彩,打破学生依赖物体固有色的观念。学生讨论并分析鹦鹉身上有什么颜色、哪种颜色占得最多、哪种颜色其次、哪种颜色占得少些、哪种颜色更少些,然后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频,自主探讨“怎样用色谱来分析鹦鹉身上的色彩呢?”“颜色和色谱图按什么顺序来绘制?”“我们完成绘画作品的步骤顺序是怎样的呢?”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知识、认识知识并发现问题。(图1)这是课堂中的合作探究,课前与课后的合作探究也同样是必要的,加强学生对美术课前课后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小常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例如,在“美丽家园”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过程中获取构图的景物,了解社区的基本功能及相关的人文知识,所以课前会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一些有关社区生活、社区景色的照片,并用速写本记录收集的居住环境的资料,画几幅局部草图,并预选一至两张介绍其来历及背景故事。在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后,教师对学情就有了基本的掌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高效教学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学习发展阶段适时地运用反转式教学,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其分享自己了解的美术知识和相关技能,而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起着引导和补充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授“恐龙世界”时,教师将它分为两个方面:想象力的表现和情景的再现。这样的教学设置不仅接近学生的生活,同样也符合学生的心理。恐龙是一种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数亿年,但不幸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的物种。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的消失之谜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对人类的生存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理解过去,关注未来,也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的重要目的。“恐龙”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与“恐龙”有关的玩具、故事、动画片,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而且感兴趣。因此,本课的内容可以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学生可与同学交流探討,与教师互动分享,了解恐龙的种类和外形特征,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交流探讨中观察同学们是否都能较好地区分草食与肉食恐龙。接着教师再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外形特征,这样既提高了课堂质量,也加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如在“线描外形”一课中,教师课前让学生分组对物品进行写生,仔细观察对象,紧盯物象的轮廓线,并画下来,每个组之间探讨画画时的感受以及遇到的困难,教师在一旁起引导和补充的作用,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对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如“线的表现力”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同线条,“新发现”要求学生观察家里蔬菜水果切开后的剖面纹路、结构、形态等。有了生活体验,课堂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很多。此外,我们还可以多组织学生观看展览。我们可以通过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动物园等地方的展览馆,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
简而言之,在小学美术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们应该从美术课堂的角度来提高核心素养。具体地说,就是要立足于艺术学习方法的实践,根据所教授对象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从艺术核心素养的五大领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新能力、文化理解)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各个知识环节做出合理的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学生的兴趣点紧密安排活动,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逐步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注释: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17-18.DOI:10.16215/j.cnki.cn44-1371/g4.2015.09.004.
[2]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3.
作者简介:刘茂娇,重庆市江津实验中学校,中学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