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情彝趣,版刻版画
2021-02-07胡琳王依婷
胡琳 王依婷
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设计、绘画、动手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对儿童动手、动脑、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他专业形式不能替代的。其灵活的刀法设计、独特的构图及构成形式、朴素的用色与儿童稚趣十足的美感特点极为契合。(图1)学习版画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基于此,成华小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少儿原板版画艺术”课题立项。这里的原板版画是指木板刻制完成后不进行印制,直接展示板面的版画,直接将刻制的图像和木板的肌理以及其他艺术处理手法结合,呈现出综合的板面效果。(图2)
“彝情”:凉山彝族文化大多停留在原生态阶段,像未加工的天然宝石,和孩子天真质朴的天性如出一辙。而这一质朴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从一开始,便使孩子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和勇于探索的信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是永恒的,也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据彝族传统的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等,深入挖掘彝族文化创作题材的内容。
“彝趣”:指对题材艺术提炼后的趣味的表达。版画是依托物质形态而产生的,如造纸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颜料的发明,对专业的要求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高。随着创作版画和观念版画的繁荣,版画的精神属性、美术属性逐渐凸显。一些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版画丰富了版画教学内容。此课程以“彝情”为主题,同时在创作时选择文化内涵中符合孩子兴奋点的题材,如彝族小朋友眼中最感兴趣的体育竞技活动、火把节、彝族年等,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题材艺术的提炼和对主题趣味的表达。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版刻”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划分依据是用板的选择。(图3)在用板的第二阶段,在PVC板替代传统的木板的过程中,虽然PVC板刻制很轻松,但也丢掉了木板板材的肌理感和刻痕的力量感,版画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会有所折损。不过,利用PVC板耐保存和易于上手的特征,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PVC板绘本壁画”,是将剪纸元素的简洁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PVC板耐保存、易上手的特点相结合,然后用版画技法进行刻画,使作品呈现出有剪纸味道的版画面貌。运用这种形式;我们为凉山昭觉四开中心校校园文化帮扶活动制作了壁画(图4、图5)。
1.通过凉山彝族文化资源,让孩子们感受版画创作题材的美
凉山彝族历史悠久,如何让其得天独厚、充满深厚人文内蕴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当地教育从业者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在版画教学的第一阶段,我们从彝族的漆器艺术和服饰艺术中得到启示,结合彝族漆画艺术与木刻艺术,在木板上表现凉山彝族民间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能保留彝族传统漆画艺术和木刻的优美元素,还能使其具有现代感、时尚感和童趣,为此我们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漆刻版画作品,如斗牛、赛马、打陀螺等,开启了以彝族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漆刻版画教学新领域——彝风彝情。我们选用彝族崇尚的红、黄、黑三色来进行创作表现,其中黑色和黄色作为服饰和点缀,主色为红色,用刻刀刻出点、线、面。(图6、图7)
2.走近四川版画名家,寻找时代版画语言,打造“川派少儿版画”
我们深入研究了当地版画家的作品,通过学习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和思路,使美术教学更有效。
徐匡是在傳统反稿木刻复制版画基础上,直接以正稿上版,综合运用素描、速写、传统木刻,甚至水(油)墨艺术等多种技法,逐渐形成非复制的综合性木刻艺术。他所创作的版画也经历了“原板木刻”到“独版画”的变化。较之早期“非黑即白”的复制木刻版画,徐匡的独版画无须考虑印制因素的牵绊,可以更自由地加入中间层次,使画面颜色层次和细节更为丰富生动。
康宁在黑白木刻中舍弃黑白这种大的色块对比,着力于漂亮的灰色,展现丰富的刀法,强化各种线刻的力度,创造一种与传统木刻不同的审美品位,为古老的木刻注入了新的审美意味。
挖掘这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新时代版画语言,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及时地通过课堂将其转化给学生,给原板版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韵味;为接下来学生作品的深入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图8—图10)
3.融入综合技法,拓展版画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画的各个版种逐渐从过去壁垒分明的形式中走出来,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综合发展趋势。版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版画教学同样因为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和突破。
我们使用了废旧木头(老船木、旧农具等),与新木板不同的是,废旧的木头在经过时间的沉积后色彩更为丰富。
(1)雕刻式的版画。先用烙笔在木板上熨出烙痕,即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再用版画技法刻出画面的构成,最后用岩彩或重彩来施色。
(2)综合性的版画。烙痕岩语版画系列作品结合当代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的理念,从传统的木刻版画走向现代、当代,在保留木刻版画的丰富表现力和韵味的同时,将板材的形式、肌理、色泽与其他画种(烙画、岩画、重彩、剪纸、掐丝)相结合,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将传统的木刻版画引入综合表现的方向,并以工作坊形式组织教学。(图11—图13)
作者简介:胡琳,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华小学校,正高级教师。王依婷,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成都市小学美术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