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2021-02-07吴粤文兵潘志辉
吴粤,文兵,潘志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东 梅州 514000)
脑出血是由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嗜睡、呕吐、昏迷等症状[1]。脑出血不仅直接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引起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还可并发肺部感染、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临床治疗脑出血以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维持生命功能为主,药物治疗可起到脱水降低颅内压作用,手术治疗多以微创手术方式清除血肿,如进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内镜血肿清除术等,能解除由于血肿引发的局部压迫,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以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3]。本研究选取本院脑出血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00 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0例。研究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3.2±3.4)岁;其中大脑皮层下出血39 例,基底节区出血26例,硬膜外血肿19例,弥漫性脑肿胀16例;合并高血压62例。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3.0±3.5)岁;其中大脑皮层下出血32 例,基底节区出血28例,硬膜外血肿23例,弥漫性脑肿胀17例;合并高血压65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4]中脑出血诊断标准,经CT诊断确诊为脑出血;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同意书;③病程≤72 h;④实质出血量≥30 mL,丘脑出血量≥10 mL。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如心功能障碍;②脑肿瘤出血者;③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小脑、脑干出血者。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皆给予脱水降颅压处理,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保持患者于安静环境下卧床休息,呼吸通畅,根据患者脑水肿情况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控制颅内压,以冰袋保护脑组织,遵医嘱给予脑蛋白水解物及止血药物,控制患者病情,必要时给予激素治疗。
研究组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以CT 检查确定血肿位置及形态,评估穿刺点、穿刺深度,定位出血血管。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处理,在电钻驱动下穿刺针进入颅骨并进入血肿边缘位置,抽出淤血后到达血肿中心,侧孔进针并抽吸,边抽吸淤血边旋转针尖。以顶端帽盖封闭,见暗红色血液流出后负压状态下抽吸血肿,侧孔换接引流管。血肿抽吸后,以冲洗液及0.9%氯化钠溶液冲洗血肿腔,至冲洗液颜色变为淡红色时停止。注入含20 000 U 尿激酶的0.9%氯化钠溶液4 mL于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约2~3 h,后开放引流。每天重复操作1次,术后2~3 d,根据CT复查情况观察血肿清除率,无再出血情况可拔除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及不同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完全清除,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血肿基本清除,临床症状较之前改善为有效;血肿不完全清除,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进行评价,总分为42分,0~1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2~4分为轻度卒中,5~15 分为中度卒中,16~20 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 分为重度卒中,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和1个月,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术后1个月10.23±2.35 17.25±2.54 20.287<0.05组别研究组(n=100)对照组(n=100)χ2值P值术前33.28±4.55 33.30±4.62 0.031>0.05术后1周15.20±3.28 19.02±3.34 8.160<0.05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由于颅内血管破裂,导致颅内血肿,可引发多种危害,患者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临床治疗脑出血以降低颅内压,控制颅内出血为主,药物治疗中通过高渗脱水药物如甘露醇能起到降低颅内压作用,应用止血药进行止血,在颅内出血量≥30 mL 患者中难以起到较好的止血作用,因此,临床疗效不佳,所以保守治疗多用于不具有手术耐受力或出血量较少的患者[6]。手术治疗脑出血以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为主,可进行开颅手术或微创手术。由于微创手术创伤小,因此,较开颅手术应用更普遍。血肿清除术在微创穿刺技术下进行,手术创伤较小且预后效果较好,通过CT检查确定颅内血肿位置及大小,精准定位出血血管,能使穿刺针直接到达手术病灶,清除颅内血肿,改善颅内血肿对颅内组织的压迫[7]。微创血肿清除术应用的穿刺针直径较小,一般仅为3 mm,因此,穿刺创口较小,且术中无需进行全身麻醉,仅以局部麻醉方式处理,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小,适合用于老年群体。在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减少颅内组织压迫,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迅速解除脑组织压迫,且止血效果更好,可快速降低颅内压,降低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但微创血肿清除术应用于清除颅内深部血肿存在一定局限性[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微创血肿清除术下血肿清除效率高有关,该手术能有效解除血肿对颅内组织压迫,避免产生继发性脑水肿等并发症,从而缓解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进而避免病情恶化。同时,在血肿清除后,于患者血肿腔内注入含尿激酶的0.9%氯化钠溶液,可加速血肿清除效率,并减少了患者脑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更好,术后1周和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皆低于对照组,说明微创血肿清除术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及预后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微创血肿清除术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疗效确切,能提高血肿清除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