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VAS及ODI评分的影响

2021-02-07朱金勇

当代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孔镜穿刺针腰椎间盘

朱金勇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医院骨科,山东 德州 253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常见病症,主要原因是腰椎盘各个部分出现退行性病变[1]。受外力因素影响,椎间盘纤维易破坏,髓核组织突出,刺激距离较近的脊神经根,患者腰部会产生刺痛感,双侧下肢会出现麻木感。该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一般在保守治疗无果时采取手术治疗。以往常规开放手术虽可发挥治疗作用,但难以获得满意效果,特别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局限性较大。目前,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已逐渐发展成熟,可于直视下切除较大的髓核组织,具有较强减压效果,能弥补传统手术的不足。本研究选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6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展开治疗,探究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83例。对照组男35例,女48例;年龄38~71岁,平均(51.6±2.3)岁。治疗组男38例,女45例;年龄35~76 岁,平均(52.3±2.3)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资料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②经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未见效果,患者症状有加重迹象,对日常工作造成影响。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的并发症,存在手术禁忌者;②合并椎管狭窄、畸形、后纵韧带骨化患者;③经保守治疗有效者。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手术,运用椎体融合术摘除椎间盘,融合相邻的两个椎体,避免受神经根压迫。治疗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采用本院最新引进的脊柱椎间孔内镜系统,患者取仰卧位,腹部保持悬空,减少术中静脉出血量。皮肤进针点探测:C 臂机透视定位手术;标记腰椎棘突出部分的连线,重点标记责任节段棘突出的空间间隙。对上下位置进行穿刺,避开骼棘,左右两边使用直角卡尺,内部侧面紧贴腰部及腹壁侧面。穿刺点位置选择直角部位褶皱处,确定穿刺点后,与棘突间隙标记点进行连线,确保连线避开责任间隙椎体关节突间隙标记点[2-3]。连线距离控制为L4~5,阶段控制在11~14 cm,L5S1节段保持在12~16 cm,穿刺点为0.5%。使用利多卡因对患者实施局部浸润麻醉。选择18G 的穿刺针与冠状面呈现为20°~25°穿刺,穿刺角度为术前模拟角度。

最理想的进针点通常在X 线的透视下在椎弓根中心点连线,若透视为侧位X线,针尖会位于相邻的椎体,与后缘连接。选取16G穿刺针以平行角度对准统一穿刺点实施穿刺,针尖部位最好可抵达下方部位椎体上的关节突。使用0.5%利多卡因40 mL,对关节突局部实施浸润麻醉,直至深筋膜。将16G 穿刺针取出后,在18G 穿刺针上插入导丝,拔出穿刺针。以导丝为中心,做7~8 mm切口,依据导丝适当旋入2~4 级软组织实现套管扩张,在套管扩张状态下放入3 级环锯保护套筒,使用环锯锯掉上关节突出部分,使其成关节突成形。关节成形后,将其置于工作通道内。在X 线机透视下,正位通常显示通道头两端位于椎间隙平面,关节突会处于内侧缘上,侧位会处于下位椎体后上缘,经过工作通道步入内镜系统。使用型号与角度不同的髓核剪、髓核钳,去除脱出或突出的髓核组织。对神经根做好相应检查,保持神经松懈[4]。

1.2.2 术后处理 嘱患者以平躺姿势休息,24 h内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做好患者感染预防工作。卧床1 d后可佩戴腰围,适当下床活动,活动时间保持在10~15 min,每天活动3~5次。卧床期间,指导患者进行高抬腿锻炼,防止神经根出现粘连。术后3 d,检查患者腰椎,观察血常规、血沉是否存在异常,如存在异常需继续观察治疗,若无异常即可出院。术后4~6周,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均随访6~12 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优:术后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日常工作;良:术后症状有所改善,可胜任日常工作;一般:术后症状虽有所改善,但活动受到一定限制,易影响学习生活;差:治疗后改善不明显,甚至有加重迹象,治疗总有效率=(优+良+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 与ODI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3 d、术后1个月及6个月VAS与O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与ODI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与ODI评分比较(,分)

组别治疗组(n=83)对照组(n=83)t值P值VAS评分ODI评分(%)术后6个月10.0±6.3 20.3±6.6 10.285 0.000术前7.05±2.19 7.08±2.22 0.088 0.465术后3 d 2.64±0.87 5.56±0.88 21.498 0.000术后1个月1.44±0.68 4.38±0.56 30.406 0.000术后6个月1.34±0.43 3.56±0.87 20.841 0.000术前40.1±5.4 40.5±2.3 0.621 0.268术后3 d 21.1±11.4 38.2±10.2 10.184 0.000术后1个月15.0±6.3 25.3±6.2 10.616 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所致的一种疾病,髓核突出会造成一定的刺激,主要是在马尾神经、神经根上出现的一种综合征,也是导致广大患者腰腿疼痛的关键性因素[5-6]。腰椎间盘介于两椎体之间,其结构具有较强的力学特性,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构成。中央构成即为髓核,周围部位是纤维环,还包括软骨板上下部分、髓核,可直接于锥体骨组织连接在一起,腰椎间盘的厚度处于8~10 mm[7-8]。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与日俱增,传统手术因较大的手术创伤,会对脊椎结构造成极大影响,导致周围组织出现粘连现象。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治疗方式,可规避传统治疗存在的缺陷,有齐全的灯光配置,可打通工作通道的孔径系统,通过内窥镜可清楚观察组织状态[9]。使用各项器械,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切除增生的黄韧带,对电极实施射频消融,修复破坏的纤维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从腰椎侧后方穿刺入路,不会对椎旁肌造成破坏,也无需对椎板进行咬除,能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完整性,保障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另外,此手术还可减少术后椎管内瘢痕组织,不会对补救手术造成影响。此术式出血量低,术中能清晰观察病变间盘,可在局麻下行手术操作,能与患者互动,充分降低血管与神经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 d、术后1 个月及6 个月VAS 与ODI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P<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孔镜穿刺针腰椎间盘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改良后的清洗流程在髂骨穿刺针清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拐形可注水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的应用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