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啤酒主义

2021-02-07崔燕

青岛画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啤酒青岛

崔燕

1897年,德人进入青岛。对于视啤酒为至高生活主张的德人而言,如何能没有啤酒。最高长官遂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诉苦”,威廉二世派人用海轮将酿造啤酒的设备运到了青岛。1903年,由英、德商人共同出资40万墨西哥银元(相当于如今2800万元人民币),在青岛登州路56号建造了啤酒厂,起初名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民国时,其被认为是远东地区最大饮料啤酒厂,通过汽车、火车和飞机,远销全国和远东地区。

外国人在青岛设立啤酒厂之前,汉字里并没有“啤”这个字。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中,最早开始出现“啤酒”字样。也就是说,“啤酒”这个词是青岛人的原创。算起来,啤酒最早是十九世纪末随西方列强来到中国的。在一百多年前,国内还没有“啤酒”这个叫法的时候,青岛人便根据德文“BIER”的发音称为“皮酒”,后来根据其健脾开胃的功效称为“脾酒”,后演化为“啤酒”。

民国时,青岛啤酒就在上海等大城市设有办事处,一天能销售几百箱啤酒。他们还委托电影公司拍摄了一部黑白广告片,在电影开演前进行播放。广告中,青岛啤酒成为“神酒”一样的所在。认为常饮此酒不但无害还可以健身,更是有医治脚气病、风湿病、肠胃病之功效。甚至在后来,也一度传说,在啤酒厂工作的人从来不得癌症。

啤酒最早被归做“饮料”,最先流行也是从国内的高端社交场合开始的。由崂山矿泉水酿制的青岛啤酒被认为富含矿物质,口感醇厚清香,是上层人士非常认可的好评饮料。梁实秋先生曾在《忆青岛》一文中,如是回忆:“一分牛排,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

1956年以前,青岛啤酒的商标图案是“灯塔”,当时香港的爱国商人建议把商标中的“灯塔”改为更能代表青岛的 “栈桥回澜阁 ”,并于1958年将修改后的商标在香港注册。于是,有青岛图腾之誉的“栈桥”从此与青岛啤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许多国家,很多人对青岛啤酒的认知甚至高于青岛这座城市。在外乡、外国的青岛人,亦是把青岛啤酒当做味蕾的乡愁。唯有这种酒,才能一解思乡的苦楚。这时,喝进去的不是酒,而是思念、是情感、是回忆,是一切跟家乡、跟青岛有关的过往。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的官员赴美考察,美国议员不知有山东省,却对青岛印象颇深。因为当时美国超市里除了青岛啤酒,几乎就没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岛的瓶装啤酒还靠春节与国庆凭票供应。那时,人们完全没有保质期这一概念。啤酒一放就是大半年,一般都是家里有个什么大事,才把啤酒从床底下请出来。平时,谁家要是有啤酒喝,会被认为“阔”得要命。直到90年代,扛一箱啤酒赴京办事儿,都算“厚礼”。那时人们喝酒,多是去飯店喝散啤。买散啤有时还要搭买一两个炒菜,即使跟服务员关系好,也得搭上几两包子。

除了青岛啤酒,国内的雪花、燕京、汉斯、千岛湖,甚至茅台啤酒,亦是每个地方的心头之好。当地民众,之于当地啤酒的情感,如同对待自己宠爱的晚辈一样“护犊子”。青岛人民对于青岛啤酒的敬意尤甚,简直就像烈女一样忠贞不渝。所以,每年的青岛啤酒节上,外埠啤酒会相当知趣地隐身。青岛本地啤酒独大之余,也只有一些做形象的域外啤酒来凑个热闹。那些偶尔尝鲜外啤的本地人,脸上写满了“偶尔出轨”的小内疚,迅疾转身融入本地啤酒大棚的活色生香。

如同巴黎的咖啡馆、成都的茶馆,青岛的市井标配可能就是啤酒屋了。啤酒屋是那种隐藏在小巷深处的乐活小美好,几平方米的小屋,简易的桌椅,酒肴也不过几例家常的炸花生米、拌黄瓜。酒屋都是常客驻扎,酒客纯碎,基本只喝酒不吃任何东西,如果嫌嘴里缺点什么,就会含着一枚螺丝钉,与酒假装纠缠成草根的一味趣意。

青岛的营口路被叫做“酒彪子一条街”,算是高配啤酒屋的规模升级。来这里喝啤酒,一般酒客会去附近的海鲜市场选购食材,然后拿给老板帮忙加工,既新鲜美味又经济实惠。海鲜加工简单,清蒸为上品,其他辣炒或者红烧即可。配上新鲜到爆的啤酒,简直就是一百个手动点赞的好评。酒过三巡之后,喝恣了的酒彪子,还会赶赴第二场。在路边由小推车支起来的“野馄饨”摊上,再喝上碗馄饨,垫吧上几个肉串,才算今晚圆满。

一般认为,啤酒确实与海鲜最配。吃蛤蜊、哈啤酒、洗海澡,一度被认为是青岛之夏的幸福三宝。甚至外地朋友来青,你要是不请人家搞这三件事情,简直有损青岛人的颜面。要知道,这样的传播也算误导一种。因为,青岛是痛风的高发区,多年稳居全国第一。那些生不如死的痛风大哥们,痛说当年啤酒+海鲜,每次都是眼泪哇哇滴。

没有散啤的夏天,就像是没放盐的佛跳墙一样寡淡无趣。夏天,卖散啤的地儿密密麻麻散落在全城的各个角落,青岛人可以郑重承诺,夏天的青岛有多少个酒店、饭馆、超市、烤肉摊,就有多少个卖散啤的点儿。此言并无夸张之处,话说曾有外地人对手拎塑料袋啤酒不解,“青岛人咋拎着一袋尿”到处窜。他们对此深表对青岛人的“敬意”:青岛真是个文明城市,市民如果内急,会在袋子里解决,然后像日本人对待垃圾一样,回家处理。

到了下班的时候,提着袋装散啤的人们成为青岛盛夏一景。男女老少喝散啤就跟北京人喝凉白开一样随意自然。有时候走累了,从路边的小店打上一袋散啤,新鲜的冰镇啤酒从大啤酒罐中倒出,喝一口,那叫一个爽啊。喝散啤几乎已成为夏天最好的消暑方式之一。

盛夏,自带一大桶40斤装的散啤大罐到郊外或海边出游,亦成为露天野食的微醺标配。这种用散啤把寻常游玩变成快活林的姿态,会把艳羡的路人从小清新变为悍妇,恨不得顺手掏出把匣子枪将人立即毙掉。这或许正是啤酒的妙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夸脱啤酒能顶国王一道菜。

啤酒不是酒,是深藏在酒瓶里的淡色爱情。不怎么喝酒的小媳妇到了夏天,不仅会主动给老公打上散啤,炒上几个小菜,而且还会陪着心爱的人小酌几杯。小两口推杯换盏,喝着爽口的小酒,看着世界杯,真是为恩爱的感情添砖加瓦。

啤酒作为一种低度数的饮料型酒类,在加速度的世界,创造了温和、无害、普世的小快感。约了不怎么相熟的人吃饭,啤酒相当于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初时,除了必要的几句客套,大家爽快地先干上几杯后,基本可以确认上眼神,对上心灵密码。嗯,自己人。生涩马上会借着淡淡的酒意一扫而光,于是一切如行云流水。喝到兴奋处,一手拿酒瓶,一手玩壁咚,马上进入知己情境。

啤酒跟大力丸似的可以强身健体?这疗效好像确实没有。不过啤酒能间歇性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属性倒是真的。比如,常常有平时极其缄默含蓄的人,干上几杯啤酒,马上秒变脱口秀达人,心灵鸡汤、人生哲理、天下大事,跟台风来临时的海浪般,一个接一个砸过来,全是重量级的。喝到最后,强身确实没有,站不起来倒是真的。

猜你喜欢

啤酒青岛
Doooo度·世界精酿啤酒博物馆
国内千元级啤酒暗战
黑白
CRAFTY CONGLOMERATESBY CARLOS OTTERY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美丽的青岛
新闻速递
啤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