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及对NIHSS评分的影响分析
2021-02-06余玉银徐顺鹏潘璟峰林伟成
李 春,程 彦 ,余玉银,徐顺鹏, 潘璟峰,林伟成,郇 建
(广东同江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佛山 528300)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率虽然比较低,但是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1]。常规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般是采取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方式,采取该治疗方式虽说可有效的夹闭病灶,然而却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及随访复发率高等缺点[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被推广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采取该治疗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能够显著增加脑部血流及延长血管阻断时间,但具体的治疗研究尚且较少,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采取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2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均在研究前经过脑动脉CTA检查发现肿瘤病变,符合颅内动脉瘤的标准[3];②患者均有良好的手术指征,且有正常的认知及完整临床资料;③均在手术前同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征得其同意。排除标准:①除患有颅内动脉瘤还合并其他部位肿瘤疾病的患者,或者肿瘤为恶性者;②合并脑血栓、脑出血疾病的患者;③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观察组中男85例,女58例;年龄36~70岁,平均(56.2±2.1)岁;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0例,Ⅱ级52例,Ⅲ级31例。对照组中男87例,女56例;年龄35~70岁,平均(55.8±1.9)岁;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2例,Ⅱ级50例,Ⅲ级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在手术治疗前两组均采取降颅压、脑脊液引流及用抗血管痉挛药等对症治疗。在以上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开颅夹闭术治疗。方法如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方式,滴尼膜同预防脑血管痉挛发生,用脑动脉CTA血管造影方式确定脑动脉瘤部位,结合患者瘤体部位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消毒铺巾做出翼点弧形切口约8~10 cm,自该切口一次切开头皮-皮下组织-骨膜,翻转皮瓣进行颅骨钻孔,铣刀将骨窗铣下,切开硬膜后自侧裂开始进行分离,分离节点为动脉瘤,在接近瘤体先将血供阻断,之后进行瘤体分离与瘤颈夹闭操作,确定夹闭完全后观察有无出血及血管痉挛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手术创口,引流管在术后24~48 h拔除。
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颅内外血管大搭桥手术治疗,操作方法为:以自体桡动脉作为移植血管,手术期间充分利用脑电图进行持续心率、脑电及脑部血流动力情况的监测,将STA 颧弓水平作为供血动脉进行RA搭桥操作,将动脉瘤精准的切除。期间若患者动脉瘤上分布比较多的血管可选取MA第2段为供血血管,自此进行MA、RA及MCA搭桥+动脉瘤近心端阻断的手术操作,而针对M1动脉瘤对瘤外的血管端进行精准吻合。
1.3观察指标:①术后1周使用CT血管造影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评估:影像复查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动脉瘤减少明显为显效;载瘤动脉部分闭塞,动脉瘤有所缩小为有效;载瘤动脉未闭塞且动脉瘤未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②术前与术后1周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越佳;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该项评分涵盖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漱等总计10个评分项目,满分为100分,分值同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③在术后均持续进行6个月的随访,进行复发率的统计,将CTA检查显示瘤体提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对比:在手术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在评分的降低或升高幅度上观察组要明显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者复发率: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中4例出现颅内动脉瘤复发,复发率为2.80%;对照组中13例复发,复发率为9.09%。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6,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典型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脑动脉内腔出现局限性异常扩大所致动脉壁瘤体突出情况[4]。颅内动脉瘤的病机主要为先天性缺陷、腔内压力增高等,针对这一疾病若不能及时的治疗,患者有很大的几率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一并发症,甚至还有可能引起颅内大出血,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临床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诊断及治疗。
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通常是采取穿刺脑脊液生化检查及医学影像检查的方式[5]。在明确确诊疾病后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血管夹闭手术治疗,采取该治疗方式对常见的颅内肿瘤治疗效果较好,然而该手术方式却对动脉瘤壁上存在重要分支、伴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干预效果并不佳;此外常规的手术治疗方式还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缺血,使得整体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且随访疾病复发率也较高,这样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需要探讨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6]。在医疗技术及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在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上推广使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新型治疗手段,该手术方式对传统血管夹闭手术难以治疗的宽颈动脉瘤、无颈动脉瘤、瘤颈严重硬化动脉瘤及瘤颈上存在重要分支的动脉瘤均可起到补充治疗的效果,这使得整体治疗效果提高,通过血管搭桥的方式也可以有效重建动脉血流,这可改善疾病症状及降低疾病复发[7]。但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手术操作却比较复杂,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起不良后果发生。所以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术后需注意规避因放入搭桥血管时操作失误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预防血栓形成;第二,注意创口的缝合,避免因缝合技术差引起的吻合口瘘发生,同时也避免引起搭桥血管扭曲,预防血栓形成;第三,在术中及术后注意监测血液状况,避免出现血液高凝问题,预防血栓形成。总之在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时候相关医师一定需注意手术过程的每一细节[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及BI评分较术前提高幅度上较对照组显著;此外随访疾病复发率上观察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该结果充分证实实施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预后满意。
综上所述,针对颅内动脉瘤这一脑部损伤疾病,采取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