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21-02-06骆小娟龙先琼

吉林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癌胚抗原生长因子内皮

骆小娟,龙先琼,陈 辉

(1.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湛江 524000;2.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广东 湛江 524000)

癌胚抗原属酸性糖蛋白,是一种灵敏度较高的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胃癌、肺癌、大肠癌以及乳腺癌等癌症中表达明显,临床常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可预测患者的5年生存率趋势[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一种促脉管生成因子,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几乎所有实体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胃癌、结直肠癌以及肝癌等的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显著升高[3-4]。已有的研究表明,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也有联系密切,两者在蛋白和RNA水平均在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的转移相关,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分子[5-6]。目前对乳腺癌中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检测多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影响最终结果准确性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如能直接从患者血清检测,将提高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临床中的应用。因此,本研究主要观察了乳腺癌患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两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为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可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原发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75例为乳腺癌组,年龄52~70岁,平均(59.44±8.30)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性腺癌分别为40例、33例、2例;TNM 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10例、34例、27例、4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且无乳腺疾病的女性50例为对照组,年龄50~65岁,平均(58.93±9.49)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的纳入对象和过程均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诊断标准:乳腺癌诊断标准参照《乳腺肿瘤学》[7]拟定,且通过术后病理确诊;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根据《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8]拟定,标本经过病理科医师审核。

入组标准:①满足以上乳腺癌诊断标准;②年龄为20~70岁的女性患者;③在就诊之前未给予辅助性治疗;④病历资料完整;⑤初治患者;⑥肿瘤为单侧、单发;⑦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乳腺癌病史者;②存在严重心脏、肝肾、自身免疫性等疾病;③存在其他类型肿瘤者;④炎性乳腺癌;⑤存在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1.2研究方法

1.2.1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检测:①血清采集:抽取乳腺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于无菌干燥管内,立即在4 ℃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 cm,将上层血清收集冷藏备测。②主要试剂、仪器:癌胚抗原试剂盒由上海乔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为QY-VN598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试剂盒由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批号为JKSJ-2102);检测采取全自动定量绘图酶标仪(型号为AT2010M367428,TECAN 公司)。③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参照以上试剂盒说明书给予具体操作:将采集的血清加入酶联免疫试剂盒的96 孔板内,体积100 μl/每孔,室温处理2 h;移液器吸弃液体,不洗,每孔加试剂A(体积为100 μl),室温处理1 h;吸弃液体,采用洗脱液洗3次,2 min/次,吸干液体;每孔加试剂B(体积为100 μl),室温处理30 min;吸弃液体,采用洗脱液洗5次,2 min/次,吸弃液体;每孔加90 μl底物溶液,室温处理20~25 min;每孔加入50 μl终止溶液,终止反应;在酶标仪上在450 nm波长下调节并读取吸光度值。

1.2.2治疗方法:根据《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9]进行治疗;临床分期属Ⅰ期、Ⅱ期、部分Ⅲ期且无手术禁忌者,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在术后给予放化疗;晚期乳腺癌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如给予含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

2 结果

2.1两组入院时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入院时乳腺癌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时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2.2乳腺癌患者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后,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乳腺癌患者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2.3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而与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见表3。

表3 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乳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当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探寻一种便捷、有效的乳腺癌早期筛查方法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0]。目前临床对乳腺癌常采取影像学观察、血液检测、病理学检查等手段,其中病理学检查技术操作复杂且有侵入性等特点,影像学检测常出现假阴性体征[11]。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已广泛用于乳腺癌的临床筛查,其效果也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12-13]。

癌胚抗原是一种多糖蛋白复合物,通常存在于正常胎儿消化道内皮细胞,含量甚少,患癌后大量增加,首先发现于结肠癌组织中,虽然癌胚抗原升高常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但在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中也明显增加[14-15]。癌胚抗原可由肿瘤细胞分泌或脱落,或者机体对肿瘤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体液、组织,引起其高表达[16]。文献报道了乳腺癌患者体内癌胚抗原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癌胚抗原的表达程度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临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肿瘤血管形成的血管生成因子,可特异性结合内皮细胞表面受体,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使得纤维蛋白原与血浆蛋白等外渗,从而引发肿瘤间水肿,形成细胞外基质变化,进而加剧了肿瘤的转移状况[17-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能够促进间质胶原酶、蛋白水解酶等的生成,间接促进血管的生成[18]。研究发现,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女性,且与乳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19]。恶性肿瘤组织包括乳腺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是一项临床预后预测的独立因子[20]。但也有学者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不相关,能否作为临床预后评价指标尚待验证[21]。

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取材、操作便捷,动态监测的可实施强。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乳腺癌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癌基因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升高;治疗后,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说明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有效反映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的研究还发现,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患者的HER-2状态、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而与年龄、肿瘤直径无关;以上结果再次证实了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在乳腺癌的病情发展和肿瘤细胞的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与HER-2状态、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相关,可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指标之一。

猜你喜欢

癌胚抗原生长因子内皮
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预测术后复发与转移
血清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对老年患者肿瘤发生的预测价值
薛定谔的 猫与肿瘤标志物
2014—2018年铁路辖区职工癌胚抗原检测结果与分析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