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美育视角下传统中国画教学与社会传播实践
2021-02-05王鹏澂王卓凯
王鹏澂 王卓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15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美育明确进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成为这一段时间内教育界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议题。
何为美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总体来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途径之一。
回顾新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的历史,可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艺术学科面向工农兵大众这一新的服务对象进行整合,偏向文化普及;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第三阶段约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艺术学科细化的时期,许多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专业,学科体系建构层次愈发明晰,方向愈发精细;第四阶段是2000年前后至今,学者王一川将其称之为“国民素养提升时期”,指艺术会在国民素质的提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国民的人文精神、人格品德、发展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党和国家目前对美育工作的重视是站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
美术教育不等于美育,而美术教育却是实现美育最基本的方式之一。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对于美育有如下意义:一是促进个体形象思维的提升,增强形象感受力、敏感度,使其在创造过程中具有“形而上”层面的规划感和驾驭能力;二是提升个体的共情能力,使个体有丰富的情感,由审美通向向善;三是更全面地开发个体的大脑功能,通过美术动手实践训练,促进其手、眼、脑的协调;四是开阔个体的视野格局,通过审美的训练,锻炼个体从多角度认知感受事物的能力;五是提高个体使用视觉绘画语言、形象表达自我情感和观点的能力。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健康的心理素质、开阔的视野格局、良好的精神状态、丰富的情感与他们的知识学养和专业技能一样重要。而对专业美育工作者而言,综合协调教育资源,更深更广地传播通识性美术文化,提高受众素养、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也是职责所在。这要求美育工作者在教育观念、传播观念、实现方式上多向更新,也需要美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和研究领域把工作落到实处。
基于上述分析和认识,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高校美术教育工作的实践,以及在传统中国画教学传播方面做出的探索,制作了大型慕课“中国传世名画鉴赏”。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的中国画教学传播更广泛、更立体,可以带领大众感受国韵之美并因此受到“中国式表达”创作智慧的启发,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校承担了十年美术鉴赏公共课程的教学工作,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美术专业还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了解、认知中国画的强烈渴望。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学生与中国画接触的机会太少,中国画又有其独特的审美体系,尤其容易让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因此,由专业的中国画教师进行引导、传授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如果从实践入手先教他们如何“画”中国画,则很可能会面临诸如不知如何购买画材、时间不足等问题。另外,即使真的动手画了,也很难对中国画有全面的认识。基于此,笔者教学的重点是对中国画以观看和讲解、鉴赏先行,并在2014年录制了慕课“中国传世名画鉴赏”,经过三年时间的打磨,该课程于2018年1月上线。此课程将线下的美术鉴赏课堂“搬到”线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大容量的图文信息与良好的试听效果,系统地介绍、鉴赏中国历代富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从而达到带领受众领略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传承民族经典、增加美术文化积累、亲近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
总体而言,“中国传世名画鉴赏”课程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课程内容实现“点线结合”,新意迭出。“中国传世名画鉴赏”分为7个篇章,共计27讲,52个视频,分为“人物篇”“花鸟篇”“山水篇”“宗教题材篇”“近现代篇”等,基本上概括了传统中国画的主要科目,也大体依照魏晋、唐、宋、近现代的时间顺序安排课程内容。如果说每一个章节对于画科的发展梳理是“线”,那么个案就是“点”。比如“山水篇”的“南北二宗”“山水精神”“千里江山”对山水画发展形态、绘画观念、流变的概括性介绍是“线”,精讲《富春山居图》的“富春游居”和从流派角度介绍吴门画派的“名士风流”就是“点”;介绍新中国美术成就的“流派争辉”“古韵今香”是“线”,说明徐悲鸿、蒋兆和、王叔晖、周思聪艺术成就的“鸿鹄悲天”“壮哉兆和”“西厢情思”“画道人心”就是“点”。还有如“青藤八大”“吴风张韵”是以画家整体风格为线索,一位画家为单独一集,而“簪花仕女”“千年传宴”则以画为线索,一张画的鉴赏就是一集,内容设计灵活多变,希望能以此为基础,将中国画的经典传世名作讲透。此外,課程还增加了近现代中国画的比重,女性连环画画家王叔晖和水墨画家周思聪的艺术详解是很少出现在一般美术鉴赏课程中的。
二是教学方式实现美术知识、思想情感、技法分析的“三位一体”。面对不同受众,应怎样选择话题、怎样设置表达的层次结构和难易程度?怎样把中国画的美感、文化品性传递给接受者?这些问题都对教师在认识的高度和广度上提出了要求。比如对唐代阎立本《步辇图》的分析,以往的课程多以讲解此画的历史背景为主,本课程则在“形态对比”一节就利用动画来分析《步辇图》在人物安排上的平衡问题、空间问题,用解决疑问的方式揭秘古代人物画造型处理的重要原则——按人物身份地位安排形体大小,而非空间远近或是实际形体情况。对蒋兆和巨幅写意人物画《流民图》的讲解则偏重于画家的创作个性和情感表达,分析这件表现民族灾难的史诗性作品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感。除此之外,课程中还设计了“复观流民图”这一环节,从具体案例出发,引导学生在当代语境中重看这件80年前的作品,让他们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从整体上而言,课程对不同作品的切入视角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涉及的知识点、美术原理、引申材料也尽量遵循灵活变通的原则。在此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要能够把受众带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并在讲授过程中适当运用文学、历史等跨学科的知识,解读绘画作品,将对中国画的考察置于更宽广的文化系统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从而引发共情。
三是在细节上突出传统文化的韵味。课程每一讲的题目都凝练为四个字,点明内容,突出主题,如讲解《韩熙载夜宴图》的“千年传宴”、介绍谢赫“六法”论的“论画六法”、介绍宋代花鸟画小品的“方寸妙品”、介绍近现代中国画的“山河立传”“古韵今香”等。另外,本课程在制作上也倾注了较多心思,从动画效果、场景设计、音乐、片头片花设计等各个角度出发,力图传递新鲜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与韵味。
“中国传世名画鉴赏”在课程先导环节就提出了一个理念:“每一个人都平等地拥有欣赏艺术的权利,在当下高度发展的时代体验经典艺术对心灵的滋养。”即不论受众的知识背景如何、接触美术的深浅程度如何,都拥有同等的从美术中获得愉悦的权利。以此为基础,课程首先便向受众传递了“美术可以学、学有用”这样的思想,期待以此来拉近美术与大众的距离。
在教学内容上,“中国传世名画鉴赏”课程力求结合传统品味与当代审美,强调思想情感的陶冶,比如,通过鉴赏宋代花鸟画小品,介绍古代画家如何“目识心记”,以自然界鲜活的事物入画,来引导学生对当下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思考;分析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特殊图式,启发学生理解古代画家如何将自身“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愿描绘成图,在作品中营造理想的生存空间,以此鼓励学生思考当下生活与精神空间的营造;比照赏析《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来说明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画家对艺术境界的不同追求,以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眷恋。通过对传世名作的欣赏,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古人能诗善画、神超理得的境界,启发他们思考如何用合适、隽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艺术创造的智慧,在创造过程中运用“中国式表达”。“画道人心”一讲,梳理了现代女画家周思聪各个时期的作品在选材、视角、技法上的发展变化,以及其所体现的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带领学生共同体会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画家的情感与人生经历,将艺术置于对生活、生命的讨论中来说明其重要性。
除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课程,“中国传世名画鉴赏”同时也是研究生课程“国画临摹”“中国画材料技法研究”、本科课程“中国工笔画技法”的先修内容,与这些课程共同构成了“线上—线下”互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线上学习,掌握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教师则可在有限的线下课堂时间内,聚焦具有一定深度或前沿性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节约并优化教学资源。
“中国传世名画鉴赏”在课程设计上实现了专业性、系统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一方面,课程作为学分课面向大学生开设;另一方面,由于内容的趣味性、讲解的通俗性,课程也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艺术普及类公益课程。以此为基点,推动传统中国画艺术在当代的传播,提高大众的美术素养与审美能力。2018年,课程设计与制作团队将部分章节和其他文史类慕课相结合,打造了“青少年慕课”,作为服务西部儿童的公益项目。2020年,笔者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志愿者中心发起的助力脱贫攻坚收官年的“圆梦工程”和“以艺抗疫”活动,其中都使用了“中国传世名画鉴赏”慕课视频。
2017年,“中国传世名画鉴赏”課程汇报展“聆仙墨: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研究生传统中国画临摹教学汇报展”圆满举行。此次课程汇报展由学生自愿组织、策划,展出了课程设计与主讲教师王鹏澂所教授的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中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秋庭婴戏图》《冬日婴戏图》《早春图》《杏花孔雀图》等在内的古代大幅工笔画临摹作品30余幅,充分展示了学生们在本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收获,以及对中国画传播、传统审美与现代观念结合的创新型探索。通过拍摄古风照片来制作展览海报、展览开幕式组织古琴演奏、着古代服装等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营造出富有古香古韵的展览氛围,同时也传递了无限创意。展览共持续两周时间,无论是中国画研究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观众都对展览给予了很高评价,参观总人次达到了800余次。此次展览不仅是本课程教学水平的展示,同时也是社会美育的一个窗口,让中国画与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形成了连接。
“中国传世名画鉴赏”至今开课已有八个轮次,累积评价1200多条,评分最高达4.9分(满分5分),互动发帖近5000条。从这些评价与互动中,我们能看到参与学习的学员普遍认为课程内容丰富、专业。2020年,本慕课获评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并获得“大成国学奖教金”等三个奖项。
总体而言,“中国传世名画鉴赏”是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对中国画在更广泛的受众范围内传播所进行的一种尝试。课程力求呈现中国画的璀璨、缤纷,又希望给人以具有现时意义的启发、感触和思考。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注意自身学养的不断丰富,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当下的学生和受众,并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另外,美育工作者也应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专业,这样才能从更高的着眼点认识工作的价值,并从中寻找新的方向,只有这样,传播中国画艺术才不仅仅是传承一门传统手艺,也将是对艺术精神、审美思想的传承与丰富。在文化日趋多元化与信息爆炸、自媒体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国画这门传统艺术不仅要静水深流,也应“飞入寻常百姓家”,给大众带来高雅的享受。美育工作者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国民素养的提升做实在的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鹏澂(本名王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卓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员。本文为2021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开放课题,项目编目:2021SZZX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