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2021-02-05卜诗洁马金海卓玛措刘华蓉
卜诗洁,马金海,卓玛措,潘 昊,刘华蓉
(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生计稳定是消除贫困的关键。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进一步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永远消除贫困,可见生计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联系密切。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有些国家和地区还遭受着新冠肺炎疫情、蝗虫与洪水的三重威胁[1],居民生计恢复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受流行疾病、自然灾害和粮食安全等影响,贫困群体的生计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计脆弱性明显提高,成为制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恢复力理论对于分析生计系统应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具有显著优势,为地区消除贫困,改善群体生计状况,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式。因此,将生计方法与恢复力理论相结合,是应对外界环境长期变化的重要方法,也是满足全球最贫困和最脆弱群体发展需求,增强其生计能力的重要举措[2-5]。
生计恢复力作为增强贫困群体应对灾害、降低生计风险、提高生计能力的重要手段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生计恢复力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6],且面临着生计恢复力普适性分析框架的探索、研究技术的整合、研究对象的扩大等挑战。虽然国内已有学者尝试归纳生计恢复力的研究现状,但其仅是对概念和框架的浅层次梳理[7],以恢复力研究进展分析为主[8],缺少对生计恢复力研究进展的深入挖掘和系统分析。因此,通过总结生计恢复力研究的相关内容和进展,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方向,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生计恢复力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深化对贫困群体生计系统的理解,为今后深入研究生计恢复力以及运用生计恢复力理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阅读国内外生计恢复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归纳了生计恢复力的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总结了生计恢复力的研究进展和启示,并提出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脱贫政策和我国生计恢复力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 生计恢复力的理论基础
1.1 生计恢复力的研究起源
生计恢复力是由“生计”与“恢复力”构成。“生计”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Sen在研究贫困问题时最先涉及[9]。生计经常被理解为个人、家庭或群体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以家庭或社区的能力(capabilities)、资产(assets)和活动(activities)为基础[10];若将其放在更广泛的人类生活背景下考虑,则可以细化为人们获得足够的食物、住所、最低保障性收入、基础教育、社区安全等方面[11],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应对不确定性、迎接新机遇并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12]。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计研究对于解决自然资源保护、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涉及生计多样性、生计脆弱性、生计安全及农户生计等多方面[1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生计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农村扶贫等农村问题的研究[14-16]。目前,生计策略研究是生计研究的重要内容,即研究居民如何选择并利用现有资源和资产以满足其基本需求[17],但对于外界冲击如何干扰生计系统的稳定,生计方式转变如何影响居民生计策略的选择也应得到人们的重视。恢复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工程学和生态学。近年来,恢复力思想已扩展到多个学科[18-21],并逐渐成为全球灾害、经济发展和持续治理等领域的关键性概念[22]。以系统工程概念为依托,恢复力是指个体、家庭、社区或生态系统等在受到外界冲击和压力之后可恢复到以前状态的能力[23,24]。基于恢复力理论研究“生计问题”是生计研究的新视角,对于贫困群体提高应对灾害能力、维持生计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25]。
1.2 生计恢复力的概念
生计恢复力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可持续生计概念的一部分而被提出[10],随着生计日益受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变化的影响,生计恢复力概念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6-28]。Chambers 等认为生计恢复力是指居民最初的生产力可应对外界压力事件干扰并从中恢复的能力[10];Sadik等将生计恢复力定义为可持续生计,认为通过对民生资本和当地资源的重新布局以制定新生计策略的过程就是生计资本的恢复力[29]。以上概念主要强调生计恢复力与可持续生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生计恢复力与可持续生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可持续生计方法强调将资产、能力及活动转化为生计结果,而生计恢复力则是一种自适应系统,它可以将有用的资源转化为生计能力,通过增强其应对外界干扰的恢复力来稳定生计结果[30]。
Nyamwanza将生计恢复力定义为社区或家庭具有应对和吸收变化的能力,从而转变其生计模式以适应变化和挑战的过程[31];随后,Speranza等对生计恢复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和界定,提出生计恢复力是由缓冲能力、自我组织和学习能力三方面构成[32];在此基础之上,Tanner等提出生计恢复力是无论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对居民产生怎样的影响,人们所具有的维持和改善生计机会和福祉的能力[3];Liu等则强调生计恢复力的核心是个体或家庭在应对压力和冲击时期采用的适应性策略[3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虽然不同学者提出的生计恢复力概念不同,但已达成初步的共识,即生计恢复力是指社区或家庭的生计系统具有的应对环境变化并从不利影响中恢复和转型的能力。
1.3 生计恢复力的研究内容
国外关于生计恢复力的研究多以外界干扰为依托,研究自然灾害、粮食安全及政策调整等背景下人们的生计恢复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如Sallu等通过家庭生活轨迹探索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环境变化、正式和非正式机构会对生计结果产生综合影响[2];2)生计恢复力的提升策略,如Marschke等通过对柬埔寨两个渔村生计压力和冲击进行分析,提出生计多样化是应对冲击、提高生计恢复能力的常用策略[5];3)生计恢复力的分析框架,如Quandt等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以生计资本为主要分析指标的生计恢复力分析框架[34]。2010年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生计恢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侧重气候变化、移民搬迁、生态破坏等方面,研究尺度也逐渐从社区、家庭向个人生计恢复力评价转移[8,35-38]。
国内生计恢复力的研究成果有待丰富,研究方法以定量为主,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对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地区贫困农民生计的影响因素及恢复能力研究,如对黄土高原区域农户生计恢复力的系统分析和测评[35,36];对移民搬迁或失地居民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与测评,如对陕南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39]、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生计恢复力的推力作用分析[40]以及对失地农户家庭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探讨[41]。
2 生计恢复力分析框架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案例构建了多种生计恢复力分析框架,但追根溯源都是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SLA)为依托,研究特定人群或地区的生计恢复力水平。恢复力研究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42],从恢复力视角研究“生计问题”不仅拓宽了可持续生计研究领域,而且对生计恢复力的研究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与运用,成为生计分析框架的典型范式[43]。该框架用二维平面图展示生计构成的核心要素、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括生计环境、生计资本资产、组织结构及过程转变、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五部分,其中,5种资本资产(金融、物质、自然、人力和社会)是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核心[44,45]。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内容架构等方面,对已有框架做进一步梳理(表1),将其分为以下3种类型。
表1 生计恢复力的现有分析框架Table 1 Existing analytical frameworks for livelihood resilience
(1)单一分析框架。以Mayunga提出的“资本域与社区灾害恢复关系”的概念框架为代表[46],该框架指出了资本概念与灾害恢复力概念的相关性,并提出使用资本方法的实质,即资本是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组成要素,尤其强调了5种主要资本形式对于降低社区脆弱性和提高社区抗灾能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了在恢复力分析中资本的概念与可持续的概念具有一致性。Sadik等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围绕5个生计资本制定了一套综合指标,通过共享学习对话(Shared Learning Dialogue,SLD)的方式,验证了气候变化引起的盐度入侵的影响,并细化了生计恢复力评估的指标框架,最终筛选出适用于生计群体且反映社区看法的3个维度60个评价指标[29]。
(2)基础分析框架。最为典型的是Speranza等提出的生计恢复力分析框架[32],该框架由缓冲能力、自组织和学习能力构成,着重强调行为人与社会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并从群体和生计角度为恢复力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32]。目前,该框架较为完整地构建了生计恢复力评价维度,得到国内外多数学者的认同[7,8],并已应用于不同层面和对象的生计恢复力水平评估[36,39,47,48],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忽视了政府作为管理者在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中的作用[35]。
(3)综合分析框架。以Nyamwanza提出的与适应性概念相结合的生计恢复力框架为代表[31],该框架由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培养学习和适应能力、自组织能力、幸福度及环境可持续性构成,实现了以长期视角对世界各地区应对生计风险的研究,并在实施风险管理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吴晓萍依据可持续生计框架、适应行为理论和恢复力理论,以Speranza等[32]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集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与心理感知能力的生计恢复力分析框架[38],将主观心理感知和客观生计资本共同纳入生计恢复力水平评价,进一步完善了生计恢复力评价框架。如今,采用主观感知法衡量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已成为评价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的重要方式[49]。
3 生计恢复力评价方法
国内外生计恢复力评价方法主要涉及社会学、统计学和数学等学科方法,不仅包括单纯的定性分析与建模分析,也包括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实证测度分析,但尚未形成生计恢复力研究的范式,仍存在评价指标选择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50]以及部分评价方法的普适性有待验证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运用GIS等技术进行空间贫困研究的成果日益丰富,为地区制定减贫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51]。在生计研究方面,部分学者将贫困地图与生计方法相结合,例如:Erenstein等利用可持续生计方法的5种生计资本创建贫困地图,清楚地显示了尼泊尔地区的民生资本差异[52];Baud等利用“生计资产框架”绘制城市贫困地图,并构建了一个新的多重贫困指数[53];Kristjanson等通过将关键空间要素与生计资产相结合,探究肯尼亚南部农牧区贫困发生率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54]。受贫困因素确定和量化的复杂性、生计方法衡量难度大等影响,将贫困地图与生计方法相联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52]。因此,将GIS空间技术与生计恢复力研究相结合可实现多个对象分析、多方面评估及可视化分析,该技术在生计恢复力研究领域尚未取得较多关注,但应用潜力较大,值得深入研究。如张行等将GIS空间技术与生计恢复力相结合,分析了米脂县农户生计恢复力空间差异特征[48],为后续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的空间特征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生计恢复力指数是生计恢复力评价模型的重要内容,现有生计恢复力指数分析主要以适用于不同案例地的指数评价法为主,包括TOPSIS模型[48]、综合指数法[29,35-37]、主成分分析法[2,39]、因子分析法[55,56]、回归分析法[30,39],未来可在多元化指数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冲击影响下不同主体和背景开发多层次、多准则、多指标的指数评估方法,实现评估手段的多样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语与启示
从恢复力视角研究生计问题,可为可持续生计研究提供新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生计恢复力研究成果发现,国外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以及特殊事件背景下的生计恢复力研究,研究区多集中在偏僻山区和沿海/沿湖等贫困及生态脆弱区,研究对象以生计结构单一的农牧民等特定群体为主,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生计恢复力的概念性框架、影响因素和生计恢复力评估三方面;国内生计恢复力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有待充实,但近年来随着突发性事件的增多,对于生计恢复力理论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生计恢复力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研究对象主要为特定人群或地区,如异地移民、农民工群体及生态脆弱地区的农牧民等。随着生计恢复力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生计恢复力的概念内涵更为丰富,由可持续生计的构成部分到逐渐融入适应性与脆弱性理论,实现生计恢复力内涵的整合与深化,并成为解决地方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之一。
从生计恢复力的分析框架看,虽然从缓冲能力、自组织和学习能力3个维度进行框架构建与评价分析基本已达成共识[7,31,32,35,36,39-41,47,48],但其框架的具体应用尚未形成范式,部分理论框架缺乏实证检验,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多数学者是以现有研究为基础进行框架间的组合应用,使得框架构建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甚至会出现评价指标的重叠,因此,如何构建具有强适应性的生计恢复力应用框架与指标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生计恢复力的评价方法借鉴了社会学、统计学、数学等多学科方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现有研究结果多以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尚未形成标准化的生计恢复力研究模型,GIS空间技术的应用也需进一步深入。
生计恢复力的研究内容范围广泛,有待进一步从如下方面挖掘与延伸:1)实现生计恢复力的动态研究。生计恢复力研究易受到外界环境、政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现有研究以短期内特定人群与地区应对外界干扰为主,缺乏对长时间序列与空间层面的比较分析,今后需重点关注多重干扰环境下群体生计恢复力的比较研究、未来恢复力的趋势预测以及动态演化机制分析。2)注重非农个体生计恢复力研究。现有研究多以农业为基础的群体研究为主[57],有待拓展政策变动影响下特定群体生计恢复力研究,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造成的失地群体与农民工群体的生计恢复力影响因素与解决策略研究[56,58],尤其要关注非农背景下“支出型”贫困人口的生计恢复力问题[59];此外,需进一步探讨旅游地居民生计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尤其是旅游从业人员及地区居民面对外界不利因素冲击时的生计恢复策略,“旅游生计恢复力”研究将是未来旅游业危机管理、风险应对与旅游规划的重点内容。3)加强对生计恢复力适应性管理的综合研究。随着全球范围内联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外界不利因素及生态环境脆弱性会对生计恢复力产生较大影响,理清生计脆弱性和适应性与恢复力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脆弱性与适应性的转化研究是增强生计恢复力的关键,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4)注重个体的主观感知因素研究,尤其是个体“福祉(well-being)”研究。“福祉”可衡量人们对其生活的满意程度[60],也是一种精神力量,使其可以应对生活中的磨难。目前,居民或社区福祉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逐渐成为生计恢复力概念与评价的替代方法与指标[31]。在后续研究中,需注重个体主观感知因素评估以及居民“福祉”与其生计恢复力间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