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亮点频出,环境技术升级驶入快车道
——2020年“环境技术进步奖”结果揭晓

2021-02-05

中国环保产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技

2020 年12 月7 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正式对外公布2020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结果。“高盐难降解工业废水减量化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等36 个项目从135 个提名项目中脱颖而出,36 个获奖项目包括一等奖10 项、二等奖26 项。获奖名单详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网(http://www.caepi.org.cn/)。

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宏伟目标,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指导。环境技术成果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对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生态环境治理。2018 年6 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按照《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国科发奖〔2017〕196 号)的要求,设立“环境技术进步奖”,并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

2020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36 个获奖项目中有21 项由企业牵头完成,占获奖项目总数的58.3%,体现了该奖励以产业技术为主,突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特色。

2020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获得了全国性行业组织、国家级工程技术平台、各地环保产业协会、院士专家的大力支持。除14 个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分支机构、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保产业协会提名以外,2020 年有3 个副省级城市的环保产业协会和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平台首次参与了奖励提名工作。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山东省环保产业协会还设立了省级环境技术进步奖,形成了省协会奖和国家协会奖的联动。2020 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共收到提名项目135 项,其中,79%的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提名项目共涉及354 家完成单位、1505 位完成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完成人具有高级职称。“环境技术进步奖”已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奖励。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评奖质量,协会于2020 年上半年对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授奖比例压缩至不超过有效申报项目的30%。同时,增加线上申报、专家“背对背”打分等更为严格的评审程序,保证了评奖工作的公平公正。

2020 年的119 家获奖单位中,有14 家为上市公司,成果包括国际专利12 项、发明专利646 项、实用新型专利864 项。2017~2019 年,获奖项目相关产值高达935 亿元,实现利润121 亿元,出口创汇10.8 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环境技术的经济贡献程度。为此,《中国环保产业》杂志特邀 2020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团队代表就科技创新对行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的促进作用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张亚雷 同济大学教授

项目名称:高盐难降解工业废水减量化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一等奖)

完成单位:同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上海泓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明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

完成人:张亚雷、周雪飞、王雷、李恩超、薛罡、陈家斌、褚华强、沈峥、王文标、章明、侯红娟、张文标、丁宗琪、潘凡峰、张列宇

◎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绿色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关键支撑,在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绿色环保科技创新是我国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的前提,是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绿色环保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也赋予了绿色环保科技创新更艰巨的使命。贯彻落实绿色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全方位的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

朱廷钰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项目名称:烧结烟气循环减量耦合逆流式活性炭超低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一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科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完成人:朱廷钰、王新东、徐文青、李建新、卢建光、李玉然、张弛、耿立唐、万斌、李超群、李宝忠、刘宏强、董文进、阎占海、杨阳

◎ 环保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从“政策引导、团队培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四个维度进行突破

国家层面需做好顶层设计,全局规划、鼓励创新、强化监管,以环保技术适用性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标准。培育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优势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互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将环保与生产深度融合的创新理念根植于技术研发工作中,扭转当前环保技术与生产过程相互割裂的被动局面。将污染物治理思路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流程控制转变,由减排向节能、资源化多效耦合转变,推动从“环保约束生产”到“环保促进生产”的变革。各部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环保政策标准制定提供支撑,最终形成“政策推动技术、技术支撑政策”的良性发展模式。

赖波 四川大学教授

项目名称:高难度化工废水处理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一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山东龙安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

完成人:赖波、潘志成、张恒、刘杨、袁月、魏健、段亮、陈志强、汪锐、熊兆锟、曾祥伟、代春龙、彭玉梅、陈婷婷、金奕诚

◎ 坚持科技创新,共创绿水青山中国山水画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关键时刻,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并将科技创新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核心。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在行业技术进步、行业新优势塑造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科技创新在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更是当前绿色环保产业的原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环保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才能共创“绿水青山”的“中国山水画”。

吴忠标 浙江大学教授

项目名称:燃煤工业锅炉/炉窑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一等奖)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浙江天蓝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克硫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吴忠标、王海强、王岳军、梁大明、高珊、莫建松、刘静、刘越、翁小乐、金瑞奔、傅月梅、寿冬金、孙仲超、孙华、曹爽

◎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环保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保产业作为污染治理的排头兵,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环保企业发展的机遇期。而环保科技创新为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强化成果转化、形成产业价值闭环提供了重要动能。科技创新如同环保沃土中新生的种子,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将有力促进我国环保科技水平提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环保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郝郑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项目名称:包装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全过程减排控制技术与应用(一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通泽机械有限公司、山西精华科工贸有限公司、扬州市恒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

完成人:郝郑平、李彦锋、赵有中、程杰、左光申、王重声、于德成、陆誉文、陈弘俊、杨旭东、崔振、卫艳玲、魏新平、张中申、汪大闪

◎ 生态文明理念下专业技术的创新可促进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产业是孕育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的,其不仅仅涉及污染减排,还涉及污染治理;不仅仅涉及达标排放,还涉及资源利用。区别于一般的行业产业,环保产业除受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影响外,还受到标准、政策法规的影响。环保产业对从业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除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甚至人文的情怀。环保产业被赋予了很多责任与使命,不仅要有经济效益,还要有环境与社会效益。现实状况下的环保产业一般被理解为污染治理产业,处于工业价值链的末端,处境艰难。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提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一定要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角度入手,重点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绝对不能局限于污染的治理。

李兴春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环保技术研究所所长

项目名称:水基钻井废物不落地处理及资源化装备与工程应用(一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完成人:李兴春、任雯、谢水祥、张鑫、许毓、牟长清、王占生、雷先革、刘光全、张明栋、姚如钢、孙静文、翁艺斌、徐遵宏、张杰

◎ 不要把环保产业只做成末端污染治理产业

很多人认为环保产业就是解决企业污染达标排放问题,环保技术就是集中在污染治理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指明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末端治理是确保达标排放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如果只集中在末端治理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大环境压力和企业运行成本。因此,从末端治理转为更有目的性的精准治理势在必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使用环境友好的原料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这些都需要环保产业与生产工艺有效结合,工作任重道远。

邵斌 北京九州一轨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项目名称: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浮置隔振轨道关键技术及应用(一等奖)

完成单位:北京九州一轨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邵斌、王进、丁德云、孙井林、刘鹏辉、李克飞、吴瑞、任树文、张磊、孙方遒、李腾、任奇、钟智丰、李波、王一干

◎ 创新提升品质、设计改变生活

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要务实、高效、规范,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品质和效能为核心,不能单纯为创新而创新。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浮置隔振轨道关键技术通过成组工艺和模块化设计的创新促进了浮置道床整体品质的升级,以绿色环保工艺工法推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顺应了国家预制装配产业技术政策,也有力配合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经多年工程实践验证,预制拼装浮置减振道床具有快捷优质、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特性,不仅可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可降低约40%的碳排放量,对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侯德义 清华大学副教授

项目名称:复合污染土壤低扰动多维协同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一等奖)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康恒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完成人:侯德义、李广贺、胡清、张芳、王湘徽、丁贞玉、李书鹏、魏丽、赵晋灵、郭丽莉、李淑彩、王欢、庞瑞、刘渊文

◎ 土壤是万物之本,土壤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土壤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壤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迅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土壤污染存量大,成因及组分复杂,修复难度高,现有技术对重大复杂土壤污染环境修复问题解决的支撑仍显不足。同时,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起步晚,尚缺乏高效精细的修复技术和施工工艺。未来几年,我国仍需重点攻关土壤修复前沿,创新土壤修复理论体系,通过源头创新、现有技术关键节点改良及多技术协同等方式攻克高效风险管控及修复技术,研发绿色长效修复材料以及模块化、智能化监测和修复设备,构建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体系,为我国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解决及土壤修复行业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坚实基础。

吴爱祥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副校长

项目名称:基于膏体技术的尾矿源头减排绿色处置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一等奖)

完成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飞翼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吴爱祥、王勇、张泽武、王洪江、黄士兵、王贻明、邹志毅、尹升华、刘立仁、王少勇、阮竹恩、杨柳华、姜寄、刘晓辉、袁国文

◎ 膏体充填技术——助力生态矿山和美丽中国建设

膏体充填技术提出至今已有30 多年,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矿山。矿山固废和采空区安全是长期以来矿山面临的两大“顽疾”。膏体充填技术可以大幅减少或消除矿山地表固废,同时填充并封闭井下采空区,改善井下采矿环境、防止地表塌陷。膏体充填技术是金属矿大宗固废绿色处置的主导技术之一,也是为矿山安全保驾护航的重要手段。生态保护、资源安全是国家的战略需求,膏体充填技术对于矿山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广使用膏体充填技术,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

项目名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一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完成人:王业耀、杨凯、姚志鹏、陈亚男、刘允、李东一、刘京、陈善荣、吴季友、刘廷良、肖建军、孙宗光、姜明岑、孙媛、马莉娟

◎ 扛起生态环境监测责任,确保“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生态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十多年水质自动监管技术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质控关键环节自动化;研发了实时记录并提取监测全过程关键信息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了监测全过程留痕;研发了基于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模型等方法的数据智能审核分析处理系统,并开展了工程推广应用;建成了由1881 个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组成的,国际上幅员最辽阔、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并实现了业务化运行,保证了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实现了“国家建设、国家监测、国家考核”,为国家地表水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有效促进了我国水环境自动监测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