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体育与健康课堂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以小学足球脚内侧传接球为例

2021-02-0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接球热身间距

(增城区正果镇中心小学 广东 广州 511390)

前言

从寒假爆发疫情至5月18日复课,学生居家时间长达4个月。居家期间一方面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锻炼的时间、质量也无法保证,运动的不足致使学生肌肉力量、心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而造成学生会出现体重上升、体能机能下降等情况。返校复课后,科学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练习密度,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体育活动,学习相应技能,逐渐恢复体能。广东省教育厅[2020]79号文针对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复课后体育与健康教学提出特定要求:“学生返校复课后安排两周左右时间进行恢复性体能练习;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持距离,防止疾病传染等具体要求”。根据相关要求,在一节四年级的足球脚内侧传接球课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游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恢复体能。教学过程中,以“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为出发点,创设“飞行员”情境,做到守“土”有责,运用足球比赛中的“红黄牌”制定课堂规则,引导学生遵守足球规则,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作者承担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足球和体育与健康课题教学课例,该教学课例作为示范课例在广东网络电视教育频道播放,供全广东省学校参考使用)

1、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水平二、四年级),设计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渐退,不宜过多教授新且复杂的技术动作,重点加强体能的恢复与心理的调节;确保足够的安全间距进行活动,在固定范围内独立完成练习;场地最大化,减少队伍调动及足够活动范围,练习时设计横排两人组或横排3人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练习情况,加强指导。

1.1、运动心率曲线图预计(图1)

图1 运动心率曲线图预计

1.2、开始环节(3分钟)

整理队伍、检查人数;宣布教学目标和内容;检查身体状况及疫情防控下的安全提示,如保持2m以上的间距、讲究卫生等事项。同时要散开2m以上的间距后才可以将摘下口罩进行体育活动。

1.3、准备环节(5分钟)

根据足球运动身体要求安排在固定范围移动的热身内容;做到循序渐进劳逸结合,热身运动与拉伸关节运动相结合。

1.4、引入环节(2分钟)

球性练习:交替踩球、脚内侧拨球;两人一组用脚的不同部位体验各种传接球方法。

1.5、基本环节(15分钟)

示范讲解,让学生熟练口诀(一踏撑二摆动三外展四绷紧)思考与练习;用好、用满场地,尽量多分组,两人组面对面相隔约4m传接球练习;做到“学、练、赛”,挑战阻碍传接球,三人组两人传一人左右横向移动防守远距离传接球练习;及时纠错及巡回指导。

1.6、体能环节(10分钟)

在固定范围内按老师指令结合足球项目进行体能练习:急停急起、后退跑、侧并步、单双脚跳跃。根据学生年龄个性,结合反应游戏进行练习:看标志(同方向、反方向);听指令(前后左右);听数字(单数、双数和四年级的算术题)。

1.7、放松环节(3分钟)

针对运动中疲劳肌肉进行放松,让学生消除疲劳、恢复身心。

1.8、结束环节(2分钟)

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布置自制纸球进行练习的课外作业;清洁手部呼吸平缓后戴上口罩再宣布下课。

2、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实施策略

2.1、转变固有思维,采用“劳逸结合”热身模式

在足够的安全间距内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做好热身运动。根据足球准备活动的自身特点,大胆创新,一改往日热身运动的模式,采取“劳逸结合”模式,即热身运动与拉伸运动相结合。往日的热身运动,一般采用徒手操、动态热身或足球操、行进间跑操或专项动作热身。由于行进间的热身很难保证学生安全间隔,本次课采用循序渐进、渐退的热身运动与拉伸运动相结合的活动。开始部分活动各关节,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加强;过渡到20秒原地的足球专项热身跑或跳+10秒的拉伸运动作为组合,比如,大腿外展小跳步结合弓步压腿、原地或小范围移动的小碎步加提踵等。采用“劳逸结合”的热身模式,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间距,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达到热身的效果。

2.2、创设“飞行员”情境,做到守“土”有责

因受安全间距束缚,且小学生无法用肉眼准确判断具体间距,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活动,尽可能统一组织学生在固定范围内练习。鉴于本次足球课例的特殊性,难免会出现足球“东飞西跑”的情况,可以创设“飞行员”情境,侧平举张开手时属于自己的领土,要求学生守护好自己的领土同时不能侵犯他人的领土,学生离开安全位置时要侧平举“飞行”过去,做到守“土”有责。学生能够有效地保证足够安全间距,防止疾病传染。

尽可能地用好、用满场地,令练习场地最大化,拉开学生之间距离,避免接触;尽可能减少队伍调动并在固定的范围内完成练习,比如,热身活动采用原地的足球专项热身跑或跳及拉伸运动相结合;两人面对面传接球练习时,横排左右2名同学在相邻4个足球点范围的中间进行练习;3人一组一人阻碍两人传接球练习时,横排相邻3个同学在相邻6个足球点范围的中间进行练习,要求阻碍防守只能横向左右移动;体能练习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统一移动到前后左右的足球点进行练习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队伍中间讲解示范,讲求精讲学生多练,与学生一起做一起练,效果会更好。

2.3、巧设竞赛与规则,提高运动技能的能力

必备“学、练、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掌握与之相适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技能方法。“赛”不仅是进行对抗性的比赛,还有比快、比久和比多等。比如,本次课中的球性练习,设定音乐节奏由慢到快进行“交替踩球”和“脚内侧拨球”等练习,能跟节奏坚持到最后为胜者;两人30秒内1m内传接球,成功球次数多为胜者;三人组一人防两人传接球30秒内的传接球次数多为胜者等。培养学生竞赛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运动技能能力,更好地巩固技术动作。

足球比赛中会出现手球犯规,还会出现“红黄牌”的处罚。为了严格执行疫情下保持间距及讲究卫生的课堂要求,根据足球比赛规则制定本次课规则:做到守“土”有责并不能手球,违规者第一次给予黄牌警告,第二次罚红牌出场。既能培养学生对足球比赛的意识,又能让学生时刻牢记本课规则,从而达到疫情下课堂要求。

2.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本次课学生的运动平均心率达到147次/分钟,平均运动密度达到75%,均达预计目标(图2)。创设“飞行员”情境、制定课堂“竞赛”及“规则”、用足及用满场地使场地最大化等,科学地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练习密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均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里参加体育学习。传接球、侧并步、后退跑等的单个技术与体能练习结合,单个技术动作可与小范围移动或小跑结合,确保低强度的运动密度。

面对暂无特效药的病毒,上好体育课,增强体质健康,是给学生最有效的“药物”,这是我们所有体育教师的共识。在复课后,更应按照教学指导意见通知,明确基本要求,确保疫情防控下课堂的质量和安全。

图2 本次课运动心率曲线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课例实践证明,教学环节设计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渐退,运动强度由小到中、中到小。遵守相关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课堂要求,顾及学生体能下降情况,不宜过多教学新且复杂的技术动作,重点加强体能的恢复与心理的调节,使学生逐渐恢复体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创新了热身模式,采用小范围移动的热身运动与拉伸关节运动相结合的“劳逸结合”的模式更为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3)创设了侧平举张臂“飞行”的“飞行员”情境、利用足球比赛中的“红黄牌”制定本次课规则和落实场地最大化原则,对学生保持足够的安全间距及讲究卫生意识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能紧记并遵守规则,有效地防止疾病传染;

(4)教学过程中,做到“学、练、赛”3个方面。在疫情防控下,更要重视“赛”的环节,不采用具有身体接触对抗性的比赛,采用多种小比赛。促使学生提高运动技能能力、培养体育锻炼能力及增强终身体育运动意识。

3.2、建议

(1)需要科学地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练习密度,合理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低强度足够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可设计60%±5,建议设置学习情境时单个技术与小范围移动或小跑相结合,逐渐恢复体能;

(2)“劳逸结合”热身模式可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建议针对不同运动身体要求的热身运动与拉伸关节运动相结合来设置热身活动的内容;

(3)由于小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的特征,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教学内容和因地制宜3方面,设置多种趣味性的模仿动作,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时刻保持安全间距;

(4)每课必有“学、练、赛”3个方面,缺一不可。在疫情防控下,不采用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比赛,但可设置在一定时间内“比多”、在一定要求下“比久”和在一定难度下“比快”等小比赛。

猜你喜欢

传接球热身间距
世界最大“充电宝”为冬奥“热身”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教方法”视角下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以“移动+篮球传接球练习方法(水平三)”单元为例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脚内侧快速传接球教学设计
两会热身:以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
算距离
基于离差的被动电磁装甲板间距优化分析
煤层气井的扶正间距及位置确定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