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简意丰情动人
——评析叶芝抒情诗《深誓》
2021-02-05张绘
张 绘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000)
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是20世纪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的诗充溢着灵感,具有精妙的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还象征着爱尔兰精神” 。[1]331一直以来叶芝因其象征主义的诗风而扬名,被推崇为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批评家们根据叶芝的诗风变化将其诗涯分为四个阶段。[2]1953早期,叶芝追求自我意识为特征的后浪漫主义情调,这时期的诗雅致但缺乏深度。20世纪初,叶芝的诗中出现了具体的、更加精确的意象,同时口语化的语言与严谨的诗体相交融。彼时,诗人卷入爱尔兰民族运动,其诗歌也主要描述爱尔兰的生活和诗人对自由与社会理想的向往。第三阶段,在T·S·艾略特与庞德的影响下,叶芝为他已有的诗风加入了玄学和警句式的成分,同时他运用能表达言外之意的象征语言,尝试着在诗中采用各种各样的韵律。有的诗虽然精美,却深奥晦涩,令人叹惋。《深誓》就创作于这一阶段。而在最后阶段,叶芝的诗艺臻于成熟,成就了现实家——象征主义者——玄学家三位一体的诗人,对词的驾驭有了神奇的魔力。《驶向拜占庭》《长时间沉默以后》这些名诗正体现了成熟期诗人的辉煌硕果。
一直以来叶芝的诗都是文学评论着眼的焦点。然而,批评家们的兴趣通常聚焦于所谓颇具叶芝诗风的抒情诗,譬如《当你老了》《驶向拜占庭》。大致由于这些名诗体现出了叶芝诗风的典型特征,于是针对这些诗的批评文集可谓汗牛充栋。相反,对于他的一些短诗,如《深誓》却少得关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来证明该诗虽然短小(仅42个单词)却丝毫不减叶芝诗歌的特有魅力,由此深得读者的喜爱。
一 象征主义及其意象
《深誓》的感染力首先源于诗中大量含有联想意义的意象,而要能对读者具有感染力主要是靠诗创手法的巧妙运用。一般来说,要把一首诗的意象表达得丰满而生动是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意象,而不是用直白的说教。人们赏诗的乐趣直接来自诗歌所赋予的生动意象。这样的说法几乎是毫无异议的:诗,靠的不是抽象的概念和严谨的推论,而是依赖于在大脑中产生的图画来发挥作用。象征符号的运用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象征是“指代或指示他物的形象,客体”。[3]1950传统文学意义上的象征是通过运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出抽象概念或复杂的感情。而诗中的象征是指在字词本意之外另有所指,诗人要暗示什么,引申什么。
传统象征主义认为任何物体都具有其相对应的概念。自然界与人的内心相对应[4],要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人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诗是探寻人的内心世界最雅致的艺术形式,是架通两个“世界”最可取的方法。象征主义崇尚简练,含蓄。诗歌里尤其会用到象征符号——一种精巧的艺术手法。带有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象征文学有其自身的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把短暂的、模糊的甚至神奇的象征符号看成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象征主义者的诗歌创作目标就是探寻人类心灵的至高真理。
后象征主义把传统的象征主义引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境界。后象征主义强调由联想产生意象,用梦来表达思想,从对应建立概念,用暗示来解释神秘。这样,诗歌的表达手段变得丰富了。然而,因为过分强调理念和形式,追求独特的比喻和对应,后象征主义变得晦涩难解。
表1 对传统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的简单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后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比传统意义上的象征主义有所发展、丰富,变得更加成熟。叶芝正是在《深誓》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
我们知道,叶芝的诗中处处是莫德·岗的影子。莫德·岗是一位美丽的爱尔兰女演员,也是一名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叶芝一直不顾一切的追求莫德·岗,而莫德·岗却一直拒绝嫁给他。婚后的莫德·岗依然存在叶芝的心中。虽然叶芝不赞同莫德·岗激进的政治观点,但这丝毫不减他对莫德·岗的满腔激情。叶芝认为莫德·岗的出嫁背叛了他们之间的誓约(誓约已无从考证),在挣扎出最初的震痛后,他借助于诗,来发泄他的情绪,升华他无言的苦楚。
按卞之琳所译版本,叶芝写到“别些位……成了我朋友”,而“你”却没有成为“我”的朋友。对于叶芝来说,诗中的“朋友”指的不仅仅是这个词通常意义上所含有的意思。把“朋友”与莫德·岗联系起来,“朋友”意味着“亲密”“亲切”“关系”,甚至“精神上的婚姻”。[5]xxiv“死亡”也具有象征意义。考虑到叶芝当时的处境,“迎对死亡的脸”暗示出他的“绝望”“受挫”“无助”或“对爱的不确定”的象征意义。“睡眠”更是用的意味深长。作为后现代主义诗人,叶芝坚信诗人的语言应该“如梦幻般的”“有唤起欲”“飘渺的”。[2]1956因而诗中的睡眠等同于梦。还有一个象征主义的联想就是“饮酒兴奋”。这在我们生活中很明显,就是处于醉酒状态。最后一处象征手法的使用是:“你的脸”。无疑,这儿的脸指示的不仅仅是人的颜面。由于叶芝对莫德·岗用情颇深,当他思念她的时候,她的言语、笑靥、倩影都会闪现在他的脑海,而不仅仅是一张脸而已。但“脸”是一个人的区别性特征,思念某张脸意味着思念那个人。如此,用“脸”做替代也正符合象征主义讲求生动,擅用暗指的特点。而且“脸”比其他部位富有预示意义,正如影片里的特写镜头所体现的一样,给人予更多的想象空间。叶芝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出一份诚挚的感情。读者被他强烈的情绪所感染。诚然,诗人说不出爱的滋味,死的滋味像什么,是什么,但赏诗的乐趣就在于我们读过之后心中畅快,诗歌已然表达出了我们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滋味。[5]7这样的共鸣,这样的移情效果,也正是这首短诗的魅力所在。
意象可做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词语的描述在大脑形成的图像;二是诗歌本身形象生动的描述;三是属于修辞手法的象征语言(如暗喻、类比、直喻)。[6]457批评家们发现要表达诗人想铺垫的艺术效果,第一种解释更贴切,也更准确些。[6]457
叶芝在诗中创造了三个典型的意象。这些意象不是闪电般突兀的出现,相反,它们通过排比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每个意象都出现在某个关键时刻并代表着一种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处境。这种能概括一般性的典型性象征符号,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越发炙热。诗人又把笔锋一转,在最后一句,把酝酿成熟的激情瞬间爆发出来。最后一句看似平常,却出人意外,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给人不小的震撼,读者这一方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同感,赞同诗人的想法。
意象1:死亡与脸
死亡是诗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临死是生命的最后一刻,生命中的一切此时将失去意义。然而有人纵然临死也有放不下的事。对于诗中的说话人来说,“我”还牵挂着的,放不下的不是“我”自己未了的种种遗憾,而是“你”。“迎对死亡的脸”表达死亡的迫近,尽管死亡迫在眉头,“你”依然是“我”唯一的牵挂。当生命受到威胁,“你”对“我”的重要性仍凌驾于我所有的一切之上,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一切。归纳起来说,在死亡这个危机时刻想到“你”的表现方式用得独特,反常但有意义,它使读者体会到诗人用情之深。
意象2:睡眠与梦
“攀登睡眠的顶峰”暗示的不单是“梦”的意思。“梦”的到来表示熟睡状态,可以使人从无情的现实中解脱出来。然而,即使在这种“自由的时候”,“我”遇见“你”的脸,“你”又再次闯入“我”心中。“攀登”(clamber)一词本身特指的是“困难,费力的爬”。[3]244“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激发我们去想象,“我”到底在饱受什么折磨,精神的?物质的?为什么会失眠?当“我”最终入睡了,终于“攀登睡眠的顶峰”。兀然,“我”再一次受到痛苦的折磨:仅仅因为“我”不能将“你”从“我”的心中驱逐出去,“我”又得在梦中面对残酷的现实。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还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的想象空间:梦里尚且如此,那意识清晰的时候又会有怎么的遭遇呢?整个身心都在饱受折磨吗?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到此,读者会被这样的痴情所感动,“我”的苦恼也跃然纸上。
意象3:酒与醉
“饮酒兴奋”的意象隐含着“我”饮酒烂醉,意识混乱。此时“我”可能感觉不到自己所怀的那份爱意,却仍没能忘怀“我”的爱人。“你”还深深植根于“我”的心中,“我”妄图借酒力逃避现实,不幸的是“我”还是被痴情所烦,借酒消愁愁更愁。通过这一连串的意象,真情的反复表露,诗人此时把这份执着、热烈、不顾一切的爱意表达得催人泪下。
二 爱的压抑感之呈现
在弗洛伊德(1856—1939)的心理分析理论中,“潜意识是意识中不可觉察的部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直觉,天生的欲望等。”[7]20它们与传统的道德不相容,通常被压抑在意识之下。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对揭示人的本质和精神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潜意识虽然不会直接显现出来,但可以通过其他间接的渠道,像梦、反常的情绪、口误等形式表现出来。人在睡眠状态的精神活动机制——梦,就是潜意识存在的有力佐证。弗氏揭示出“一切梦都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某种变了形的满足”。[7]24正如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关于梦的著名论断“梦是愿望的达成” 。[7]24
通过分析诗中“我”的潜意识,可以更深刻地再现诗人对其爱人的情深意浓。“每逢我迎对死亡的脸”“每逢我攀登睡眠的高峰”“每逢我喝酒兴奋了的时候”,这些诗句营造出一种重要而紧迫的气氛。恰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我”的感情自然流露出。纵然生死攸关,意识混乱,思维凝滞,“你”存在于“我”的心底。换句话说,“你”已经成了“我”心灵和精神的一部分。这就是“我隽永的誓言永不改变的原因”。[1]93
前面提到过,梦与受压抑的欲望相联系。“梦是清醒时候的继续,梦与之前存在于意识中的想法相关,仔细观察就能找到梦与白天的经历总有些关联。”[8]这样,通过描述我“攀登睡眠的高峰……突然间我重新见了你的脸”,诗人给了读者空间来想象“我”怎样饱受日夜思念“你”的折磨。“每逢我喝酒兴奋的时候”暗示了醉酒状态。弗氏认为此时人的意识是不清晰的,潜意识占了上风,人的原始本能和被压抑的愿望就呈现出来了。这样的话,此时“我”的所思、所做都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映。读者读到这里会感受到与诗人一样单恋的痛苦。这样一来,诗人实现了在读者中引发共鸣的效果。
三 措辞的艺术
在某种意义上,诗的字词犹如房屋的砖瓦。措辞对诗的艺术效果意义深远,叶芝选词考究,诗中词语的涵义言简意赅,旨远意丰。叶芝在《深誓》中把其对词的驾驭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酒”(wine)就是其中一例。众所周知,酒可用于各种场合:典礼、庆祝、晚宴等,酒可制造欢愉气氛;而当人哀伤、绝望时也会求助于酒。诗人没有指明“变得兴奋”的原因,欢乐?悲痛?而是留给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在这里,“酒”兴何起,模棱两可,达到了令人虚实难辨的效果。而“攀登”(clamber)一词,相反,恰恰表达出入眠的困难与努力,它的外延更广,情感力度更强,选其填入诗中为的就是更加精确,比“爬”(climb)更好。诗中的“脸”(face)提到过两次,但每次都有其独特的妙处。“迎对死亡的脸”暗示生死边缘面对面的近距离;而“我重新见了你的脸”则更强调脸作为人的区别性特点。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近观诗人对字词的推敲能深化读者对诗人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诗中每一个词都是经过一番句斟字酌,几乎不可增减替代。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句尾的这几个词仅仅只是为了韵律的完美而选用的。在很大程度上,该诗感人的原因也得益于诗人的措辞。
四 独具一格的诗风
爱是文学古老而永恒的主题。英语文学的宝库里,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创作了不同的抒情诗。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由于受古罗马的古典文学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影响,他们的爱情诗大多是描述爱情感性的美。马洛的《牧羊人的恋歌》是这一时期著名爱情诗的典型代表。马洛展现的牧羊人的情人形象丰满,活灵活现,迎合着读者所有的感官。浪漫主义时期的爱情诗却倾向于把爱情理想化。拜伦的《她走在美丽的光彩中》是其中的代表。通过着意刻画情人优雅的体态,精致服饰,迷人的气质把一个平凡的女子理想化为完美的偶像。其中描述的“增减一分明与暗,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如此温和,平静而脉脉含情”,这样完美的情人可与女神媲美。总之,这类爱情诗对爱的表白非常率直而理想化,而叶芝却以其独特的风格来抒发爱。
与传统爱情诗相映照,《深誓》抒发爱意的方式写实且含蓄。诗中“我”的爱意是紧扣现实的,对爱的表述也是围绕死亡、睡眠等尘世繁杂。另外,虽然“我”对爱人激情澎湃,但诗中至始至终没有一个“爱”相关的词,也没有关于爱人美貌之类的描写。这种独特的风格——现实而含蓄,高度凝练又寓意丰富的措辞都把叶芝对失去的爱的强烈感情表达得恰如其分。叶芝为整首诗打造了一组鲜明的对比: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你”背叛了“我们”的誓言,“我”却舍不下你。“我”一直思念“你”,特别是在那些紧迫的时刻无意中就想到了“你”。通过三个典型的意象:生命受威胁时,苦苦挣扎入眠后,纵情酒乐忘形时,读者很容易就体会到“我”炙热的爱意深烙于心。
五 结语
总的来说,整首诗表达了“我”对情人的无尽爱意。由于叶芝经历了从满腔的激情到无助的怨恨等复杂的情绪变化,他的这首情诗因此混杂有爱、恨、怨、惜一系列交错的感情。综合全篇,不难看出诗人将象征符号和意象穿织于诗中,对其失去的爱用其独到的风格进行了巧妙的表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视觉形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诗虽短小,但不失精悍,读者情不自禁地就被渗透于诗中的真情和爱意所感动,这可以解释为《深誓》会情深动人的深层原因。
附录:
A Deep-sworn Vow
Others because you did not keep
That deep-sworn vow have been friends of mine;
Yet always when I look death in the face,
When I clamber to the heights of sleep,
Or when I grow excited with wine,
Suddenly I meet your face.
《深誓》
卞之琳/译
别些位,因为你并不尊重,
那一番深誓,成了我朋友;
可是每逢我迎对了“死亡”脸,
每逢我攀登了“睡眠”的高峰,
每逢我喝酒兴奋了的时候,
突然间我重新见了你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