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2021-02-05王蓉
王蓉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是一种病情危急的病症,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等都可能会引起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发作。根据数据统计,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在4%左右[1]。且已有研究表明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2]。对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多是通过消化内镜进行,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出现再出血的情况[3]。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临床预防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建立理论依据。为研究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本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病因、以及实验室测定指标等进行分析,分析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患者作为实验组,再随机选取同期60 例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未发生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41 例,女19 例;年龄39~68 岁,平均年龄(53.12±5.38)岁。对照组中,男40 例,女20 例;年龄36~65 岁,平均年龄(52.25±6.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认知功能正常;②所有患者均已根据相关标准[1]诊断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③所有患者均采取消化内镜进行治疗;④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肿瘤等严重疾病患者;②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③心肾功能不全患者;④对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⑤存在其他出血疾病的患者;⑥未进行确诊的患者。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尿素氮5 项指标;对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胃十二指肠糜烂、血管畸形4 项指标)、入院时病情等各个指标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根据两组患者的比较结果,对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应分析评估。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 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尿素氮5 项指标。
1.3.2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 对两组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胃十二指肠糜烂、血管畸形等。
1.3.3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情况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休克的例数以及入院时患者的出血时间。
1.3.4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实验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尿素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病因比较 实验组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胃十二指肠糜烂及血管畸形占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病因比较 [n(%)]
2.3两组患者的入院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休克31 例(51.67%),对照组患者入院时休克10 例(16.67%),实验组入院休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973,P=0.000<0.05)。实验组入院时出血时间为(4.12±0.22)h,对照组入院时出血时间为(2.12±0.24)h,实验组入院时出血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583,P=0.000<0.05)。
2.4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患者入院时休克、入院时出血时间均为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3 讨论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会使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使疾病的死亡率提高[4,5]。引起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因素较多,对所有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对再出血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尿素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患者入院时休克、入院时出血时间均为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吴梅[8]认为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异常是导致患者出现再出血的危险性因素,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对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管异常程度直接反映,如患者的血小板等指标出现异常,则患者出现再出血的几率会上升。提示,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检测血红蛋白等指标能够减少再出血风险。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胃十二指肠糜烂及血管畸形占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上几种病因不是导致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病因与患者再出血之间关联不明显。虽然陈碧茹等[9]研究发现恶性肿瘤以及血管畸形等因素是引起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恶性肿瘤患者血管功能退化且血流动力学过程滞缓,易在治疗后再次出血。但是,本文并未发现其关联性,这可能与样本量有关。本次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入院休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入院时出血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应该关注患者入院时的休克情况,关注患者的出血时间,将此两种因素纳入对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评估中。
综上所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患者入院时休克、入院时出血时间是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对再出血现象进行针对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