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至民国时期东莞木鱼歌传播媒介嬗变研究*

2021-02-05

大众文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坊木鱼民间文化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一、清朝至民国时期“扩张化”的东莞木鱼歌传播空间场域:书坊的规模化

书坊是书籍刻印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依托,同时,还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都有一定程度的渗透力。书坊,其实并不完全等同于书林、书肆、书铺等。它的定义早前已有学者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即书坊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唐代到清代历史时段为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兼具生产与营销、售印等多重业务的印刷机构。纵观书坊的发展与衍变,有的书坊顺应时代变化,引进新技术经营书籍的生产;有的书坊慢慢地脱离生产领域转向纯流通领域,例如后来东莞的萃英楼从原来的刊刻书坊向文具店转型。书坊的盛行不仅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更好地记录当时流行文化,提高出版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随着广东图书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的刊刻书籍、印刷行业不断涌现。清代后期广东出版的图书数量颇多,不少书籍上都标明是哪个书坊刊刻的,这为后来学者考察清代后期广东书坊的情况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

木鱼歌有三种刻印方式:木刻、机器版和铅印,但东莞木鱼歌的刻印方式基本是木刻,还有少量的石印。东莞木鱼歌的刻印,以清朝数量为多。笔者带领本课题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考证发现,东莞书坊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水平,所知刻木鱼书的书坊按存本最早刻印时间排序,有翰华堂、进盛堂、明秀堂(以上三均营业于乾隆间)、明秀堂(乾隆间)、萃英楼(嘉庆间)、会源堂(嘉庆)、富文堂(道光间)、翰文堂(道光至光绪间)等。到民国初,东莞刻木鱼书的书坊至少有9个,有乾隆年间的静净斋、华翰堂、进盛堂、明秀堂,随后有萃英楼、会源堂、富文堂、福文堂、华翰堂,其中萃英楼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初。

据杨宝霖先生整理的东莞刻印木鱼书的书坊,笔者选取部分书坊并对其刻印的木鱼书做备注信息和解释,见表1。

表1 刻印木鱼书的书坊[2]

笔者带领本课题组团队对民俗学者张铁文老先生展开深入采访工作时,张铁文老先生提道:“民国前的木鱼书为木刻板印刷,民国后引进日本的印刷机完全代替了木刻板,字体是变清晰了,虽然广州书局基本出版了广东所有的木鱼书,但是东莞的木刻版本因其字体较大,方便民众歌唱而仍有市场价值。”总体上,木鱼歌书坊的木刻、机器版和铅印版等三种刻印方式大大提升了木鱼书规模化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效率,起到了广泛传播的效果。

书坊中木鱼书内容丰富,文本题材涉及面广。其中有的木鱼书以宗教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如《观音现身》《刘全进瓜》;有的木鱼书以杂剧传奇作为创作素材,如《牡丹记》《西厢记》;也有以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题材,如《仁贵征东》《梁天来警富奇书》;还有根据前代盛行的历史小说改编的木鱼书文本故事,如《绿衣女》《孙夫人投江》等。可见,当时的文人对木鱼书文本的创作方式有两种,包括历史故事“新瓶装旧酒”、宗教和民间传说题材的新挖掘,这些都以文学书写的方式重现了清朝至民国时期粤方言地区说唱类曲艺和市民文化兴盛的历史图景。

二、清朝至民国时期东莞木鱼歌的传播媒介嬗变:木鱼书的印刷与插图样式

木鱼书都是一卷一册的,分为长篇和短篇(短篇的又称“摘锦”),长篇的木鱼书有多卷,内容丰富,而短篇的木鱼书篇幅小,内容少。早期木鱼书装订采用的是相对于线装书而言省工省料的包背装,此装订方法起源于元末明初,明朝中期这种装订方法非常盛行,程序简单,效率高,并大大节省了封皮用纸量。

木鱼书封面样式呈现多元化,封面图样多以自然景物、人物肖像、流行文化等百姓生活图景为主。此外,封面上一般会刊印名称和刊刻堂号。木鱼书名称一般刻印在封面正中或左边,处突出的位置,易于识别;刊刻堂号一般在封面最上方或右方。

此外,插画设计与图样是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木鱼书刊刻的一大特色。清末民初,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书籍插图的绘制和制作方法与之前相比发生巨大变化。木鱼书在刻印上封面和文本内都有插图设计。封面上的图样内容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清朝时大多以自然景观、人工建筑、人物肖像、情景故事、民国生活图景、动植物画像为主,到了民国时期封面插画类型扩展到时尚女郎、以留声机为代表的播放唱片录音的媒介、音乐器具等图画。木鱼书的插图设计都有针对性和匹配性,即以插图形式和艺术化的风格诠释木鱼书故事情节,以上都充分表明封面图样与内容插图都充分吸收了当代生活元素,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缓解读者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问题,当时的插图艺术风格至今仍被许多图书馆所引用。

三、清朝至民国时期东莞木鱼歌传播媒介嬗变的社会影响

(一)规模化的书坊助力市民文学和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据资料考证,较多的小说、戏曲、唱本等都是由书坊刻印出版。书坊出版的书籍从形式、包装到刊刻方式上有着巨大的成就。书坊对版式、刻书字体、插图等要求严格,并一直延续至今,为现代许多出版社借鉴的模板之一。

在刻书字体上,沿用清代被官方所认同的宋体字,成为书刊正文最常用的字体。清代的插图艺术刚开始以趣味见长,进而转向艺术化、精美化趋势发展,广受市民喜爱。现在出版业中,连环画的创作就是在插图艺术发展的形式下改进的。结合书籍特点将木鱼歌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和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刻印出来,不仅丰富了历代人民的精神生活,而且促进民间文学的繁荣。清末民初,引进铅印、石印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世代相传中经营书坊,不断积累经验,为中国图书印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坊出现以前,木鱼书的流传或即兴表演,或靠妇女们耳听熟唱相传,后来出现传抄唱本,但都保存困难,难以流传。书坊保存了历代许多民间故事题材的作品如《仁贵征东》《梁天来警富奇书》,反映了民间文学的衍变、发展与传承、创新,民间故事再加工、再创造的文化基因衍变成了华夏文明发展史上市民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与养料积淀。书坊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社会生活与民间文化传承的需要,木鱼书传播范围之广、传阅频率之高,实用价值之高,被当时粤方言地区民众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沉淀为当时民间文化的精粹。此外,书坊的兴盛还满足了当今学者从传播史的维度去考证木鱼歌等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为史学家、文献学家、传播学者、古代文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夯实的史学根基。

(二)规模化的内容生产助力中西交融的国际传播

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的对外交流助力以木鱼歌为代表的俗文学与中华优秀民间文化流传到海外。有学者统计出木鱼书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其中日本6个图书馆、7个私人藏书,德国3三个图书馆,俄罗斯和美国各2个图书馆等8个国家的图书馆或文化研究所,均有木鱼书的藏本。被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中国诗体小说——《花笺记》,全名《第八才子书花笺记》,在1827年被作家歌德诵读,并予以木鱼歌经典文本《花笺记》高度评价。

《花笺记》先后被学者译为英文文本、法文文本、德文文本,更是当时书坊对木鱼书规模化文本传播的助力,将我国岭南说唱类文学刻印成文本书籍,在岭南地区开放政策的支持下木鱼书被商人和传教士带到海外,中国俗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可从歌德的《中法四季晨昏杂咏》与木鱼歌经典文本《花笺记》找到文本印证。以上都充分说明了木鱼歌当时在岭南地区的文学地位,以及书坊对木鱼歌的国际传播有很强的助力作用。

猜你喜欢

书坊木鱼民间文化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宸冰书坊 读书改善人生
传记书坊
神奇的木鱼声
传记书坊
好看的木鱼
木鱼书的“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