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克版画艺术中伤痛情感的视觉转译

2021-02-05

大众文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蒙克表现主义表层

(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在挪威表艺术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年)的作品之中,往往呈现着一种悲凉、感伤的情调,蒙克前期的艺术创作主要以油画为主,而在1894年左右,开始转向版画创作,本文探究视角主要集中于蒙克的版画艺术,通过其版画之中变化多样的刻画痕迹,去追寻其内在的情感轨迹,以充分呈现其版画艺术的价值,让读者可以更好地去认知其版画艺术创作。

蒙克的艺术创作主要倾向于表现主义造型风格,而对于表现主义这一概念的理清,将有助于理清蒙克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19世纪欧洲表现主义思潮强调艺术个人情感世界在艺术创作之中的重要性体现,也许,我们可以将表现主义形容为一种“真实”,这种真实不在于一种客观物象的呈现,而在于一种情感真实的表达,所以蒙克的作品中,其创作便基于一种情感的思索,从而完成对于现实形象进行有意识的变形与扭曲,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相异的样态描绘,而这种相异之处正是其主观情思对于现实的观照以及内心情感世界的表露,在艺术创作之中蒙克停驻于自我永恒的知觉叙事,以及自我内在灵魂的深度剖析,绘画所呈现的视觉世界正是其内心情感自我的独白。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觉,对于蒙克作品的理解,需要探究其深层的画面情感构成,从而将抽象性的情感加以具象性塑造,以使得我们对于蒙克表现主义画面之中的深层意蕴更为明晰,情感往往是个人私密性的,所以,对于情感的探究应回到艺术家个体的生活经历与时代情境之中,因情感的生成离不开现实的滋养,现实在的作品之中成为情感这一重要表现元素的意义来源,通过与艺术家情感塑形相关的种种现实事件的探究,通过对于其内部情感构成的剖析,将使得后文对于其版画艺术的造型特征形成较为明确的观念意图认知。

图1 《病孩》 爱德华·蒙克

谈起蒙克画中那伤痛、焦虑、压抑的情调之时,艺术家早期的生活经历也许会为我们阐述这情感最初的影子提供些许痕迹,在早年时期,至亲之人母亲的离世,使年幼的蒙克不得不面临死亡所带来的伤痛与焦虑,在其幼小的心灵之中形成了浓重的阴影,随后蒙克的姐姐因肺结核离世,接二连三死亡的降临,更加深了蒙克内心的阴郁,在作品《病孩》(The Sick Child,1885-1886)中,艺术家描绘了一个生命摇摇欲坠的女孩,在晦暗的房间之中注视着伤心欲绝的母亲,蒙克在谈及这幅作品之时,曾说过:“这些自然主义画家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的时候,达到我所画的《病孩》这类通过主题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可以看到,这种伤痛来源于生命意识的存在,来源于死亡所带来的痛苦,在其幼年之时便植根于其潜意识之中,成为久久萦绕于其内心的一种“情结”(“情意综”),在其内心深处形成了情感的原初刻痕,后来的作品中这一情绪始终徘徊在他的作品之中,正如蒙克所言:“从我出生的那天起,恐惧、悲伤和死亡的天使就站在我的身边”。在精神分析学理论之中,艺术是艺术家潜意识的表征,是自我欲望的“升华”,在艺术的幻想世界之中完成自我情绪的释放,蒙克正是通过这悲剧性的画面塑造,以完成自我情绪的疏导。另外,其所生活时代,也对于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正如法国新艺术史学者T·J·克拉克所言:“每个艺术家和每件艺术作品,从历史角度来看都是特定的”,当时欧洲社会的病态与消极的精神氛围也使得蒙克这一悲观的情绪更为浓烈,正如中国学者吴永强所说,蒙克的作品不仅是自我内心的写照,还是那个易逝、短暂的现代社会的书写。

在蒙克的创作之中,这种情感最初的意向不断将其引向一种内在与深层伤痛意识的追寻之中,并且在蒙克看来,这种伤痛意识是其最初情感的触点,所以版画艺术创作之中往往呈现出不断反复的描绘性痕迹,使得画面出现一种时间的斑驳之感,在艺术家眼中,这种不断对于画面表层质感的探寻,在于一种对最初情感意向的追寻,正如蒙克所述,在这一过程之中,使得自我大脑之中那模糊的记忆更为澄明,所以在蒙克的木刻版画之中,通过不同刀法与印制方法的运用,使得画面表层出现丰富的纹理变化特征,并且这一纹理与物象进行一种有机的叠合,从而打破了物象的坚实之感,将其隐没于斑驳的氛围变化之中,仿佛时间长河之中记忆的忽明忽暗之感,正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遵循内心的痕迹在画面之中被清晰的表露出来。

图2 《去往森林》 爱德华·蒙克

在木刻版画作品《去往森林》(Go to the forest,1898年)中,作者描绘了男女相拥的状态,蒙克通过黑色主版的先行印制再加之背景套色版的重叠,从而在主体人物的表层覆盖了蓝灰的木纹肌理,造成了丰富的表层质感,人物仿佛被放置在时间错置的记忆维度之中,将现在与过去加以并置,顺着斑斓的纹路,将我们拉入一种时光的沉迷之中,相拥的男女将思绪引向画面深处情感原初的体悟之中,艺术家追寻着一种内在生命的伤痛意识,从而获取对生命的深度体验,在蒙克看来,这男女在绘画迷幻的世界之中,找寻着痛感的记忆,在木刻版画作品《吻》(Lips,1902年)、《焦虑》(Anxiety,1896年)、《男人与女人》(Man and Woman,1897年)、《忧郁的夜晚》(Blue Nights,1896年)等,依然呈现了相同的造型逻辑与意图,木版本身的纹理与在此之上形成的刀刻痕迹被放置于人物主体的表层之上,从而形成一种透明的质感,人物悲怆的情思随着木纹表层的变化,若隐若现,蒙克通过这一造型方式,将其内在的情思转译到视觉之中,呈现于观者眼前。

美国学者布洛克曾在其著作《美学新解》中评述道:“所谓艺术表现,就是从某种情感状态(或体验)向着审美理解转化,所谓内在情感的外化,不是情感的释放或涌出,而是改变它的性质,使它从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变成一种艺术的理解”,而蒙克正是通过在画面形式语言的探究之中,将一种自我的情绪转化为一种艺术的审美与呈现,这一非理性的冲动得到了视觉完美的图解。

在上文的叙述之中,可以看到,蒙克这种伤痛的意识在于对生命现实存在的真切体悟,艺术家将内在的体悟通过视觉的造型语言进行转译,完成了一种审美性的情感呈现,通过无声的画面诉说,让观者去浸透于一种伤痛的沉思之中,并且使艺术家在情感的回溯完成自我的升华。

注释:

①“情结”,也被称之为“情意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用语。指在无意识中虽被意识压抑仍不断活动的本能欲望。

猜你喜欢

蒙克表现主义表层
蒙克传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表层
台风对长江口表层悬沙浓度的影响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