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美景绘就山水田园新画卷
——资溪县旅游扶贫的经验做法
2021-02-05资溪县扶贫办公室
□ 资溪县扶贫办公室
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旅游扶贫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旅游扶贫既是“造血式”扶贫,也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是最灵活、返贫率最低、受益面最广、拉动性最强、扶贫效果最好的扶贫方式。
资溪县地处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脉西麓,位于武夷山和龙虎山之间,集山、川、田、园于一身,融秀、美、奇、特于一体,山川处处留胜迹,人文昭昭显遗风,旅游业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溪县立足县情,坚持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大觉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助脱贫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旅游优质发展,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行动,构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让旅游发展红利惠及贫困群众,走出了脱贫攻坚的“资溪路径”。在全县旅游扶贫的声声号角下,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觉溪景区积极打造特色景点、发展农家乐、开发娱乐项目、整治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梦。大觉溪是资溪旅游开发的一个缩影,也是旅游扶贫的典型。
一、基本情况
大觉溪旅游区是江西省首个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位于资溪县城郊,东西两端连接高速出入口和大觉山景区。从共享发展的理念出发,依托大觉山景区,以大觉溪水为纽带,围绕山体、溪流、田园、村落,通过流域治理、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等系列组合拳,把分布在大觉溪沿岸的大觉山、排上、沙苑等14个沿线村庄贯穿起来,将整个大觉溪流域打造成田园休闲、步道慢生活、村落驿站为一体的田园旅游区。延绵7.3公里的景观绿道恰似一条美丽纽带,将沿线14个自然村落、田园风光串联一体,点、线、面结合,形成了一带三段十三聚落的结构布局。以打造“最美溪畔田园”为发展目标,以“多彩山水、恬淡乡野、水墨人文”为主题,与面包产业城、资溪县城区进行产城景融合发展,塑造“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人文山水新形象。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重点对象,以旅游休闲观光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景区内酒吧街、火车吧、美食吧、无动力乐园、水果采摘园、花儿写生基地、康熊基地、农耕文化园、房车露营地等业态巧妙布局,青山拥翠,溪水欢歌,诗情画意,形成“绿树成荫、果树成林、鲜花成海”的发展延伸格局。2019年大觉溪旅游区实现接待游客60.2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420.7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景村一体,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在景区建设过程中,沿线村落保存完好,原生“乡愁”环境随处可见。立足群众所需,在按照旅游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优先实施路、水、住房等扶贫项目,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乡镇包村、单位包段、项目到人的工作机制,对大觉溪沿线村庄进行违章拆除、庭院提升、道路升级、绿化亮化等全方位打造,以追求“路在林中、屋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效果。昔日脏乱差的严陂村小组,如今村容村貌已脱胎换骨,村中不仅建起了2万平方米的面包文化广场,还借助四周山水花鸟的和谐与灵动,精心打造“鸟居驿站”,修缮展示百越文化的村落建筑。同时,按照“治水造景”的理念,把传统水利治理与景观打造相结合,建成4个亲水平台和9个生态景观坝,在保留了水利灌溉功能的同时,方便游客与纯净溪水亲密接触。 通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既满足了游客参观游览所需,也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村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实现景区与沿线村庄共生共融、一体发展。
(二)项目入股,实现产业长效扶贫
旅游产业扶贫规划是基础,项目建设实施是关键。资溪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扶贫项目,整合扶贫资金入股优质旅游项目,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增收。大觉山村集体整合300万资金入股花儿写生基地,既带动了研学写生产业发展,又为村集体增收提供稳定的收益渠道,惠及更多的贫困户。2019年,大觉山村通过扶贫产业项目以及旅游扶贫收益分红增收26万元。排上村将闲置的老屋和礼堂以村集体房屋入股,吸引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艺术学院的16名教师、学生及文艺爱好者,打造“石磨坊酒吧街”,开辟乡村文艺新时代、新生活、新生产的“三新”乡村文化新业态,带动本地村民共同参与经营、创收。“石磨坊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以演艺为引爆点,打造中国乡村文化演艺品牌”,为更多大学生、文艺创客提供空间,以吸引他们到乡村创业。
(三)自主创业,激发活力强力造血
围绕完善旅游要素和满足游客需求,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等经营,实现农民变经营者、民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不断提升村民自主创业能力,打开致富大门。
一是积极引导大觉溪沿线村民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种养等乡村旅游项目,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等方式,让老百姓以村集体土地、新旧房屋等资产入股,激活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与投资公司合作打造民宿、农家乐、特色种养等旅游项目,增加优质旅游产品,参与收益分配,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大觉溪沿线成立了6个农业种养合作社,将周边6个有机蔬菜基地、14户珍稀特色养殖和葡萄、草莓水果采摘体验园串联整合起来,吸引村民入股,实现了种养本地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通过“全域有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截至目前,通过旅游产业吸纳带动贫困户86户增收。
二是坚持农旅融合,注重“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着力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的提供者、受益者。借助大觉溪景区优势,引导排上村村民销售自家土特产,将土特产变为游客的“抢手货”。同时,为充分展示资溪县特色农副产品和品牌,做好农村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突出资溪县“乡、野、土、特”的农家风物、风情、风味,在大觉溪建设了上傅村农副产品展销中心,目前进驻的农副产品达100余种,助推贫困群众受益增收。
(四)旅游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景区建设上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景区发展的重中之重,设置“公益性岗位”,鼓励贫困户就地就近参与旅游三产及相关行业发展,到旅游产业中就业,引导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合理安排贫困户通过直接就业、间接带动(提供相关配套产业服务)等方式参与,让贫困户脱贫增收。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搭建就业平台,旅游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互惠合作机制,实现企业经营和群众脱贫的双赢。通过农家乐厨师、观光车驾驶员、保安、服务员、保洁员、解说员等岗位安置贫困群众10余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左右。解决了众多贫困户就业难问题。针对岗位开展旅游从业技能培训,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自我脱贫能力。通过就业创业,激发群众自主发展内生动力。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富民增收的宗旨
坚持把“富民增收”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联动效应,将旅游开发与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同谋划,对旅游资源丰富、贫困人口密集的区域进行旅游开发,充分发挥贫困村和贫困户积极性,鼓励城乡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尽力为群众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让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二)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
旅游扶贫,找准产业支撑是关键。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文化、体育、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紧扣“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的现代化旅游发展思路,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通过部门联动、产业融合为旅游发展创造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
(三)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
旅游扶贫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掘本地资源禀赋。生态资源是资溪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生态线就是资溪的生命线。资溪旅游扶贫的成功在于立足本县良好生态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是资溪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治山理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是资溪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依托景区和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助推群众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