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手记
2021-02-05贺小林
□ 贺小林
一
为什么我的脚步停不下来,是因为我对扶贫事业倾注太深。
昨天从村里走访贫困户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在才丰乡政府食堂吃完晚饭后,便回到住地开始整理一天的走访笔记。我看了看手机,计步器显示走了50879歩,在朋友圈排名第一,这时我才感觉到两腿酸痛。
虽然辛苦,但一天走下来,我还是很有收获,不仅了解了几户贫困户的脱贫情况,也为贫困户解决了几件事情,更是加深了与他们之间的感情。获悉他们的现状后,我莫名地愉悦起来,两腿的酸痛也似乎减轻了许多。
张桂林是永新县才丰乡洲湖村53户182人贫困人口之一,致贫原因是孤寡老人,年老多病。几十年来,他一直未娶,靠理发谋生。在了解其困难后,帮扶干部为他申请了低保,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并为他建了爱心公寓,他每年还能从扶贫产业获得分红。他自己也不等不靠,坚持理发增加收入,并如期脱了贫。见着我来,张桂林很是热情,忙从屋里拿来了凳子,一味招呼我坐下。许是一个人孤寂太久了,很想找个人说说话,张桂林拉着我的手聊了很久,言语间充满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感恩。
洲湖村下新屋组的吴德宗父母双亡,与弟弟一起生活。帮扶干部在走访时才发现他家庭的困难。通过民主评议,一家人被列入蓝卡贫困户。一次,吴德宗患病,帮扶干部用自己的私家车连夜送他到医院,得到及时救治,并为他办理住院手续,报销住院费用。他的家人对帮扶干部很是感激,特意送了感谢信。吴德宗父母双亡后,从小跟弟弟在外打工谋生。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在吴德宗兄弟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们通过打工挣钱,有了积蓄,建了新房,便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积极递交了申请书。见着吴德宗脱贫后开心的笑脸,我也倍感欣慰。
吴潭甫一家有三口人,年近九十的吴潭甫夫妇带着还在读小学的孙子一起生活。儿子的意外去世,让老俩口悲伤过度,还引起了妻子脑溢血。老来丧子,妻又患重病,吴潭甫是连遭不幸。悲伤时,老俩口经常到儿子的坟前痛哭,哀叹命运的不公。了解情况后,我时常安抚他们,鼓励他们振作起来,渡过难关。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几年内的帮扶,吴潭甫家庭的各项收益,早早达到了脱贫指标。2017年,一家人终于脱了贫,之后,一家人还住进了政府为他们免费建好的新房。一直以来,我是去的最多便是吴潭甫家,原先经常听到夫妇俩声泪俱下的诉苦和哀怨,但这次去走访,他们一改往日愁苦的脸容,笑嘻嘻地说起了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的种种好。我也深深地被他们开怀的笑声感染。
从他家出来,我顶着烈日也感觉到了阵阵清凉,眼前熟悉的村庄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起来。
二
我至今都忘不了第一次见到贫困户陈石和老人时,他说起因车祸去世的儿子时满脸悲痛的神情。一句“白发人送黑发人”从他嘴里说出,很是让人感伤。我的心情也一度受到影响。
交谈间,我在一旁似乎插不上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一味听着他念叨着生活的不幸。
生活对于陈石和来说,也确实不幸。儿子去世后,年轻的儿媳早早地改了嫁,到临近的建兴村重组了家庭,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女陈茜和陈芸让陈石和抚养。一手抱着一个孙女的陈石和痛哭了几天后,决定要振作起来,走出困境。
2014年 ,党中央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后,一向爱看新闻联播的陈石和获得消息后,主动找到了洲湖村委会,反映了家庭的困难。村里调查后,按程序将他一家评定为贫困户。
在陈石和看来,评为贫困户只是为了借助党的扶贫政策走出困境,尽早脱贫摘帽才是他一直努力的目标。在这目标引领下,陈石和带领家人发展农业产业,在外务工攒钱,逐步摆脱了困境。有了积蓄后,又在政府的资助下建起了三层楼房。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陈石和家看看。见到我时,陈石和总是很热情,菜园里的黄瓜,自家种的果子,总要摘些让我尝尝鲜。如今,陈石和也从老来丧子的悲痛中走了出来,跟我谈的最多的是如何早日脱贫。
现在,陈石和的脱贫目标已经实现。为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陈石和买来红纸,自己拟好了许多感恩党中央、讴歌新时代主题的春联,请人写好后免费送给村民。
三
村里的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安居组的林水发有些特别。在村里,懒和好酒是村民对他的评价,还有就是善于狡辩,很少能听得到一句真言。这些评价,我也实打实地印证过。
2017年5月,我刚到村里时,村干部就带我去他家走访。一路上,村干部吴金仁先给我打了预防针,说他家没地方住,目前借住在村里的旧仓库里,可说是家徒四壁。现在去,他肯定还没起床。
到了林水发借住的旧仓库,吴金仁远远地就大声叫开了。叫了很久,也没人应。吴金仁还很惊喜,说今天不错,这酒鬼还会起来去田里做事。门是虚掩着,我说既然来了,就进去看看。推开门,一股酒味扑鼻而来,林水发还在床上呼呼大睡。林水发被叫醒后,面对我们的责问,开始了长时间的狡辩。我们都不经然摇了摇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林水发,也是第一次听到别人对他的评论。出来时,我给了他600元钱,让他用于生活生产。一旁的吴金仁一再叮嘱不能买酒喝,他捏着钱,拼命点着头。
后来有没有买酒喝,我也不得而知。不久后,他的一个“壮举”轰动了村里。一天深夜,林水发的家人打电话给我们,说林水发这么晚还没回来,怕有什么意外。于是,我们立即组织人员打着火把去寻找,终于在一水田里找到了已醉得不省人事的林水发。随后,我们立即拨打救护电话,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抢救。好在抢救及时,把他救了过来。
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人。林水发自然也不能落下。我们基于林水发家庭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对他进行帮扶。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当年,我们争取资金为他建好了砖混结构的新房,添置了家具,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家人享受了低保,扶贫产业每年有了固定分红,小孩读书也领取了教育补助。
此外,我们督促他到产业基地和外地做工增加收入,并为他买好了化肥、水稻和果蔬秧苗,让他种上了责任田和菜土。同时组织爱心人士为他家捐献了衣被,确保了吃穿不愁。几年帮扶下来,林水发家已有了很大改观,也早早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
这几天,我又到了他家,没见到他人,隔壁邻居告诉我下田做事去了。邻居知道我是帮扶干部后,就拉开了话闸,说没有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和帮扶干部的真情帮扶,林水发一家的日子很难过下去。见着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林水发也有了盼头,决定与过去贫穷、懒惰、酗酒的自己决裂。听到林水发下田做事去了,我很是欣慰,期待在我们的帮扶下,他能走上勤劳致富的小康之路。
四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吴细宝的不幸从他的儿子遭受雷击去世开始。那年,孙子只有六岁,儿媳又改嫁他人,妻子经不住打击精神开始出现问题,见着生人就会谩骂驱赶,不让进她家门,医治了多次也不见成效,可谓不幸接二连三。
在吴细宝极其无助时,党和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家列入贫困户。面对吴细宝家的具体情况,很多干部有畏难情绪,都不愿与他家结对帮扶。乡党委书记刘后秀了解情况后,主动与其结对,并高位推动,倾情帮扶,以期尽早助其脱贫。
算上今天这次,我一共去了吴细宝家九次。吴细宝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志于脱贫,乐于助人。
他一直羞于当贫困户,因而立志要早日脱贫。他靠着一门精湛的木匠手艺攒钱建房,供养孙子读书,也教导孙子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孙子吴智海也很懂事,一直感激爷爷这么辛苦攒钱供养自己,他把对爷爷的感激化成动力并用于学习,凭借努力,他考取了清华大学。
我去的时候,吴智海刚从院溪老姑家走亲戚回来。他告诉我,因为疫情,今年过年回来后就没返校,一直是在家上网课。说起爷爷的抚养,吴智海闪着泪花,欲言又止,并深情地抱了抱吴细宝,长时间没有言语。
木讷的吴细宝在我面前感觉有些别扭,笨拙地推开了吴智海,对着我说,更应该感谢的是党的扶贫好政策和众多帮扶干部的真心真情帮扶。
在帮扶干部和自己的努力下,吴细宝于2016年便脱了贫。脱贫后的吴细宝心怀感恩,利用自己的木匠手艺积极为贫困户和村里义务做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村里买了一大批家具,急需请人组装后送到贫困户家里。吴细宝知道后,主动请缨,承担了这批家具的组装任务,工钱分文不取,只留下一句“我曾经也是贫困户!”
从吴细宝家出来时,正好碰到他的妻子。这次,他的妻子出人意外地没有谩骂和驱赶我,还对我友好地笑了笑 。吴细宝见我有些纳闷,笑呵呵地解释到:“你来了这么多次,她也认得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