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贫困户比对家人好”
——访全省“最美扶贫干部”、抚州市委办派驻南城县城上村第一书记杨锟

2021-02-05揭方晓

老区建设 2021年1期

□ 揭方晓

入冬以来,南城县株良镇城上村老人李才容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村里居家养老食堂“打卡”。打完饭菜,她与其他老人围聚一桌,小小的饭桌洋溢着快乐、温暖的气息。

每当看到这一幕,驻村第一书记杨锟总是觉得非常欣慰。一段时间以来,村里不少老人反映吃饭不方便。为此,杨锟和村“两委”通过争取民政资金15万元,利用村庄一处空置宅基地,新建了面积136平方米的居家养老食堂,为村里20多位老人提供一个吃饭场所。

杨锟(右)帮贫困户家安装房屋等级牌

杨锟,1986年出生,中共抚州市委办公室干部。根据组织安排,2018年6月,他被派驻到城上村开展“四进四联四帮”活动。从此,妻子经常埋怨他“对贫困户比对家人好”。说是埋怨,其实是心疼他。

杨锟参与拆临拆违工作

城上村的由来与抚州城的“奠基人”危全讽有关。危全讽,字上练,又字忠练,唐末南城东兴乡四十一都苏源村(今属黎川县荷源乡)人,抚州刺史。唐末时拥有抚、信、袁、吉四州之地,割据称雄。唐僖宗乾符元年(874),黄巢农民起义爆发,江西各地农民群聚响应。危全讽与其弟危仔倡招募乡勇,组织武装,在城上村修筑土城,保卫乡民。这也是城上村得名之故。

说文化底蕴,城上村也理直气壮。南城县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十八个古县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俊杰之士辈出,自科举取士以来共出了629位进士,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可是,状元只有一位,就是城上村人张升。张升,字启昭,号柏崖,明成化五年状元。历任礼部左、右侍郎,迁礼部尚书。因得罪擅权宦官刘瑾,谢病乞归。诏加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僖。著有《张文僖公文集》。

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浓厚武略与文气的地方,近些年却衰弱了,成为“十三五”省定贫困村。这是包括杨锟在内的许多人心里的痛。

到城上村走马上任后,杨锟静下心来,通过调研“把脉问诊”,一下子找准了城上村落后的“症结”:一来这里虽有区位优势,但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城上村虽距昌厦公路只有600米,但进村道路仅4.5米宽,并且是砂石路,物资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二来虽有传统产业优势,但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村民思想比较保守,安于现状,不敢闯、不敢试,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主要收入来源靠务农、打临工,缺乏增收致富渠道,收入微薄;三来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优良传统传承不够。村里随处是无人居住的土坯房、空心房,村民在家门口倒垃圾、泼脏水,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摸清了现状,杨锟陷入了沉思。他问了自己三个问题: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农村工作,能否胜任?城上村已经退出贫困村行列,自己去了能做什么?这次派驻,自己是去混个资历,还是去干一番事业?

杨锟的答案就是一个字:干!

脱贫之后,路向何方?到任伊始,杨锟在主持召开村党支部第一次会议时就抛出了这个命题。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达成共识:巩固脱贫成果,迈向乡村振兴。

村庄变没变,感受最直观、最深刻的是环境的改变。为了让村民有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杨锟顶着压力,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强力拆临拆违。

阻力是巨大的。村民尧某挡在自家杂物间前死活不让拆,指着杨锟的鼻子说:“就是你们小分队来了,才要拆我的房子。”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杨锟知难不畏难,三番五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最后尧某主动带头配合拆迁。拆完后,杨锟在空地上种上黄金贡柚,帮她发展庭院经济。现在站在自家整洁的禾场上,闻着淡淡柚子花香,尧某表示:“还是拆了好!”在杨锟的推动下,全村拆违拆临面积达1.4万平方米。

为了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杨锟积极谋划项目、争取资金。2018-2019年,城上村争取项目资金572万元,干成了一批长期想干却没有干成的民生实事:完建了安全饮水提升工程,村民由喝“黄泥水”到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将1.2公里的进村主干道由4.5米拓宽至7米,打通了3.8公里的环村路,全村道路入户率和路面硬化率达100%,“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新建了村卫健室,修缮了学校、戏台和祠堂,建设了5处小游园、小广场,安装了140多盏太阳能路灯,村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杨锟(左二)深入贫困户家中调研

自从杨锟到了村里,单身汉贫困户周应明又多了个“亲人”。周应明患有心房纤颤、智力残疾二级,没有劳动技能,灯泡坏了也不修,窗户破了也不管。杨锟主动挂点帮扶周应明,耐心劝导他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冒着炎热酷暑带他到村子附近工厂联系就业岗位。现在,周应明每月有1400元工资,捧上了“铁饭碗”,逢人就说“杨书记是我们贫困户的亲人”。

一提到杨锟,贫困户李香莲就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她因患病常年服药,丈夫肢体残疾,女儿也有智力障碍,生活十分困难。杨锟主动联系村里的波峰校具厂,介绍李香莲夫妇到厂里务工,使这个贫困之家有了稳定收入。2018年,李香莲被评为全市“巾帼脱贫之星”。

贫困户李水才年逾七旬,他的儿子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前年不幸因车祸去世,由此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杨锟得知此事后,主动介绍李水才到村里的焦点校具厂从事力所能及的轻体力活,还帮他儿媳妇安排了在村里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让他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杨锟(右一)走访慰问贫困户

产业是脱贫致富之本。杨锟与村“两委”一道谋思路、想办法、找路子,明确了“一手壮大校具产业、一手发展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

他按照“党建+”的工作思路,依托校具企业成立了联合党支部,把致富能人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致富能手,大力培育创业人才,帮助解决融资、用工、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全村校具企业由2017年初的5家发展到如今的34家,创建了“诚实”“焦点”等一批校具品牌。村里还依托校具企业设立了扶贫车间,帮助5名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杨锟出谋划策,依托校具产业优势,采取项目资金倾斜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自有资金出一点的方式,筹集12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4000平米厂房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稳定收入。2020年,城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是2017年的10倍,跻身全市前十。

杨锟借助市农行挂点帮扶优势,解决流动性贷款1400余万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村民创业致富。贫困户朱贵龙有加工校具一技之长,一直想办校具厂,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杨锟知道后,主动联系市农行帮他解决了创业贷款,如今朱贵龙的校具厂红红火火,每年收入达6万元,还解决了4名劳动力就业。有了典型引路,贫困户尧立生、刘自明等人纷纷跟进,通过参股方式创办校具厂。

工厂红火了,农田怎么办?杨锟上门入户做村民思想工作,把1600多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引进了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如260亩中药材(葛根)种植、210亩菌菇(竹荪菇)栽培、30亩稻蛙养殖及300亩水稻制种、900亩有机稻生产等产业扶贫项目。依托这些项目,村里组建了多个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带动8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出租、投资投劳等方式实现增收。

驻村以来,杨锟扑下身子,一心用在驻村帮扶工作上,村里的道路畅通了、环境整洁了、房子亮堂了,老百姓的口袋鼓了、生活更好了。2019年,城上村被评为“江西省第六届文明村镇”,并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千村万寨展新颜”活动名单;2020年,城上村入选全国“第六批民主法制示范村”。杨锟本人也在2020年获评为全省“最美扶贫干部”。杨锟知道:“最美”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