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与防治措施
2021-02-04杨艳丽
杨艳丽
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2019年6月25日,内乡县东川村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接着在桃溪镇黑山村、大路村、彭沟村,赵店乡莲花村,马山口镇郑湾村,湍东镇罗岗村玉米地都有草地贪夜蛾发生。自2019年发现草地贪夜蛾在内乡县发生为害后,全县先后组织召开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工作会议20场次,培训技术人员400多人次,发动干部1000多人,培训农民10 000多人,印制彩图500份,印发宣传材料15万份,争取防治资金100万元,其中,县级资金30万元,省级资金70万元,购置应急防治药剂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7 300瓶,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7500瓶,经过乡镇两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了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蔓延,确保了内乡县秋粮的生产安全。
一、为害症状及识别方法
(一)为害症状
刚孵化的幼虫通常隐藏在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吸食玉米叶片的叶肉后,玉米叶片上留下不规则的透明表皮,看上去像白斑状,形成半透明薄膜的“窗孔”,取食叶肉时甚至只剩下叶脉。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大量边缘粗糙的孔洞内有虫粪,也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也会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苗期玉米严重被害时生长点被破坏,形成枯心苗。
(二)识别方法
一是该虫单次产卵量大,一次性孵化虫量也很大,从一株玉米逐渐向周边玉米扩散,因此可造成玉米单株连片为害;二是3龄前幼虫不易识别,但第一背板、第二背板有两排横向排列的毛苁;三是4~6龄幼虫头部前额两复眼之间呈倒“Y”字形白色条纹,尾部背面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圆形斑点。
二、形态特征
草地贪夜蛾的卵呈球形,在产卵阶段为绿色,孵化前期变为浅褐色。卵成熟需要2~3 d。成虫通常以卵块形式产卵,每卵块包含150~200粒卵,在叶面上堆积为2~4层。卵块通常覆有起保护作用的灰粉色雌虫腹部毛鳞。每头雌虫可产卵1500粒左右。1~3龄幼虫体色浅绿色至暗褐色,带有纵条纹。4~6龄体长3~4 cm,体色渐渐变为深褐色,能明显看出大龄幼虫头部呈典型的黄色倒“Y”形,腹部末节的4个黑点呈正方形排列。
三、科学决策,积极制定应急防治措施
内乡县为防止草地贪夜蛾暴发,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全县采取紧急行动,严格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田”的要求,整合农业技术力量,充实监测队伍,组织精干专业人员对全县玉米田进行“地毯式”虫情普查。县植保部门开展定点监测,系统观察虫害的灾变规律,及时掌握虫害发生动态。同时运用测报灯、性诱剂等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准确掌握虫情的发生情况,确保在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根据《内乡县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应急方案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制定了应急防控预案和防控工作方案,列支专项防控资金,备足备好农药、器械等防控物资,落实专业防控队伍,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準备。全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立即动员群众和各方力量,对发生田进行药物防治,重点防治春玉米田,减少对秋玉米的为害。对于零星分散的田块组织群众进行群防群治,对于集中连片的田块强化统防统治,确保7天内所有春玉米田全部防治1遍。全县根据玉米田迁入成虫的理化诱控和3龄前的幼虫防治,保护秋玉米幼苗生长,减少缺苗断垄,压低虫源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发现虫口密度高、发生程度重的区域,要求各乡镇采取紧急措施,千方百计在最短时间内控制虫害扩散,确保不造成大面积成灾。
四、防治措施
草地贪夜蛾在内乡县1年可发生4~5代,完成1代需30~35 d,要经过卵、幼虫、蛹、蛾4个虫态,以幼虫取食夏玉米等多种作物为主。幼虫又分6个龄期,每龄期需3~4 d,以3龄以内为防治最佳期。因此,要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注意喷洒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喷雾防治。防治指标:玉米田苗期被害株率>10%,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30%,穗期被害株率>10%。发现有虫就施药,用手动式喷雾器对准玉米芯打药。2019年,结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及国外应急防控该害虫的化学药剂,我们推荐以下配方。配方1:1桶水+1%阿维菌素30 mL+苏云金杆菌30 mL;配方2:1桶水+1%阿维菌素30 mL+9.5%茚虫威20 mL;配方3:1桶水+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0 mL+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30 mL。经过各乡镇农户的试验示范,上述配方防治效果均达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