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高校如何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2021-02-04练露
练露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必须严格做好此项工作。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基于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提出了高校如何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以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空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人才培养
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关乎党和国家的形象,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维护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于人民的生活幸福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而高校向来是人才和智力的聚集之地,各种思想在这里汇集和碰撞,加之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不可避免地成为意识形态工作最为关键的前沿阵地。
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依靠传播媒介来实现,其传播规律自然也遵循传播学当中信息的传播过程。这一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本文从以上角度出发,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以下探讨。
一、传者
传者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主体,必须肩负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引导网络舆论的艰巨重任。要履行好这一责任,高校首先要加强意识形态队伍建设,坚决拥护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领导地位。队伍的建设包括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基层党员队伍的建设,以不断巩固加强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其次要培育一批政治敏锐度高且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其中包含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官方新闻媒介平台运营队伍、师生舆情员队伍以及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的网评员及意见领袖队伍等。同时要通过业务培训和经验学习等方式,切实提升队伍成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水平,使其主动适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实时把握网络及现实新闻动态,从而更好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媒介
媒介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地位,其开放、民主、自由和互动的特性给予了大众及各方充分表达意志的机会。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必须充分掌握网络媒介传播方式,通过积极搭建网络媒介平台,快速争夺话语权,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具体而言,高校要强化阵地意识,建设好立体的网络治理平台矩阵,包括官方网站、QQ、微信及微博在内的官方媒体,校内意见反馈平台包括校长信箱、BBS论坛、网络留言区、网络教学课堂以及多元互动的新兴平台,如抖音、B站等,同时还可通过和其他媒介包括其他高校媒介、新闻媒介、政府媒介等互动以进一步提高本校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力。
三、受者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受者主要是广大的高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以及部分社会公众。因此,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时候,为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务必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用受众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以创新宣传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注重针对性,精准发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从过去的一元单向独白转变为多元互动对话,改变灌输式的表达,采用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嵌入式表达,达到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效果。此外,宣传教育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空间及认知体系框架中,以丰富多彩的信息传递方式、平易近人的传播语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适当情况下图文并茂,引导他们解构偏离的和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鉴别能力,使其能够自觉过滤低质量信息、抵制错误思想和言论,坚定并加强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真正做到意识形态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四、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当前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高校的发展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焕发活力,并且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魅力,增强其对高校师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首先,在网络空间中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要集结各方力量,利用多个网络传播媒介平台,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和中国梦等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主旋律宣传教育。同时还要切忌空泛说教式的理论堆砌,要联系实际,包括塑造身边的榜样等,以及设置校园热点和社会焦点话题,用正确的观念和思辨的方式有力地进行分析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引导学生自觉认同并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次,高校在集中力量发出主旋律声音的同时,也不应忘了对其他声音和言论进行监管把关。对于网络平台特别是官媒上的言论信息绝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对失范和错误言论进行积极监管,及时疏导,避免师生受到不良信息和错误论调的影响,快速扭转势头并正确引导思想价值导向。最后,对于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要主动出击,做好风险防控。要建设好校内意见反馈平台,同时建立起以舆情员为主的层层信息反馈体系,主动听取意见、发现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及时干预解决。
五、传播效果
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效果,要建立意见收集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定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总结有效经验,改进不当做法,为学校党委和领导层更好地做出科学研判和进行顶层设计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从而更好地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升一个新台阶。
高校除了要从各个方面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还应根据国家网络法律法规,立足本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保驾护航。要运用法治思维,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违法违规成本,进一步净化高校网络空间。要建立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明确校内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的网络宣传及管理责任,责任到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真正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严抓好,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空间,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生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为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积极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苏咏喜,阎占定.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2]韩影.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效能与路径分析[J].中国多媒体與网络教学学报,2020(5).
[3]刘佰龙,武娇娜.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审视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0(17).
[4]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5]王斌,肖光荣.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20(3).
[6]王华彪,陈莉娜,刘晓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