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渠清水北送,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2021-02-04是说新语

决策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堰水源湖北

是说新语

河南南阳和湖北十堰交界处,丹江口水库将汉江和丹江揽蓄入怀,汇成晶莹剔透的一库碧水,宛如镶嵌在崇山峻岭间熠熠生辉的宝石。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所在。浩荡南水正是自此北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已平稳运行2100多天,调水量突破300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万。

为了将一渠清水北送,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水源区生态保护,移民安置是关键一环

早在1958年,为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河南、湖北就有近50万群众扶老携幼、告别故土。

半个多世纪后,为了中线工程调水,河南、湖北又分别有16.6万人、18.2万人移民。这次移民,两省坚持以人为本,既在搬得出、稳得住上动脑筋,又在能发展、可致富上下功夫。

先是在摸清底数、反复动员的基础上,建立“省级政府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实行“内安原地后靠”“外迁不出省”,尽可能拿出好地方、好土地、好政策,确保移民搬迁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

移民搬迁后,当地党委和政府出台多项帮扶优惠政策,制定安稳致富规划,把移民后续帮扶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上万名基层干部在移民安置中操心操劳,有的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工作方案做得细,搬迁安置和致富发展衔接得好,移民工程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

移民群众迅速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人均居住面积翻了近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两倍左右,大家由衷感谢党的移民政策,迸发出保护库区生态的强大正能量。

水质保护很大程度上系于污染防治

这些年来,为了不让污水入库,国家有关部门和水源区各地通力合作,以铁的措施、铁的担当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与3省分别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执法和监管要求;

科学技术部组织力量攻克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工艺与废水处理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困扰水源区多年的污染问题;

农业农村部在丹江口库区15个县(市)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打造了示范样板。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聚焦中线工程水源区,坚持跟踪问效。

总的来看,水源区污染治理体现了坚决关、坚决禁、坚决治、坚决建的“4个坚决”。

在“坚决关”上,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开展点源污染治理,共关闭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2551家,叫停和否决项目524个。河南仅淅川一个县就关停企业386家,依法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16家。湖北关闭或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1家,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0家,取缔非法码头40个。十堰将原郧阳造纸厂所在地污染河泥“掘地30余尺”,全部转运专业填埋。陕南汉中、安康、商洛3市集中淘汰一批黄姜皂素小产能。

在“坚决禁”上,依法实施禁采、禁捕、禁养,大力清理网箱养殖,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令”。全域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河南年化学需氧量、总氮排放量分别减少40%以上、30%以上,湖北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区117个、面积18.2万亩。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实现水源区涉水污染企业零落地。

在“坚决治”上,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增加各方面资金投入,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堤防护岸加固、清淤疏浚、排涝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处理。陕西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备率达97.7%,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1%。十堰对区域内河流实施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共治理小流域385条,建设生态河道130多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2500多公里,将劣V类的城市黑臭水体变成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

在“坚决建”上,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区各县及库周重点乡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污水日处理能力增长6倍多,垃圾日处理能力增长近19倍,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標准,库区及主要入库河流监测断面达标率常年为100%。

趟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

农业上,以高效生态、绿色有机为标准,除粮食作物外,重点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大樱桃、杏李、柑橘、黄金梨、金银花等,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产品名优品牌。河南西峡、淅川、邓州,湖北十堰、神农架,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逐步形成中药材产业带,“秦巴药乡”“丹江药谷”等品牌越叫越响。

工业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生态保护作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铁门槛”,秉持“天上不冒烟、地上不流污、最好零排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向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地积极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今年在疫情冲击下依然市场火爆,实现逆势上扬。2019年,十堰新材料、清洁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3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95亿元,占GDP的19.7%。

服务业上,重点利用秦巴自然风光、汉江丹江风情和特色历史文化,发展全域旅游,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推动农旅、林旅、水旅融合发展,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花园、民房变民宿、农副产品变旅游产品,使绿色红利持续释放,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淅川县培育精品旅游村36个、农家乐和民宿500多家,3万多群众端上旅游“金饭碗”。神农架林区2019年接待游客1828.5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到67.8亿元。

生态保护不仅没有制约水源区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强力助推器。

除此之外,通过全面提升理念、全域统筹规划、筑牢生态屏障、开展对口协作、构建长效机制等举措,持之以恒开展水源区生态保护,在保证一渠清水北送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十堰水源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保护水源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驰援湖北
南水源头清如许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