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塔
2021-02-04高文瑞
高文瑞
京杭大运河的开端称北运河,上游还有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为五河交汇处。当年河上架有东浮桥、西浮桥等。如今建起水闸,为分洪枢纽。水深了,色绿了,河道宽阔。当年的河流,如同血液,此处则为大动脉。
通州古老,历史悠久,曾有路县、通路亭之名,因临潞水,汉代称潞县。潞水即今北运河。金代,每年在这里造船通海,交通地位显著,提升为州城。元代,郭守敬找到稳定水源,引昌平白浮诸泉之水,联通了京杭大运河,使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京城。元世祖忽必烈高兴之际,把通州至京城的河赐名通惠。通州便为粮仓,《日下旧闻考》记,建有13座,名字吉祥:有年、富有、广储、盈止、及秭、乃积、乐岁、庆丰、延丰、足食、富储、富衍、及衍。
大运河的开通,催生了州城建设。通州之名“取漕运通济之义”,旧有古城。洪武元年(1368年),裨将孙兴祖因循旧址,修筑通州城,砖砌其外,中实以土。光绪《顺天府志》记,城“周围九里十三步,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开有4座城门,东称通运门,西称朝天门,南称迎薰门,北称凝萃门,门各有楼。宣德八年(1433年)重修城楼。
通州成为漕运枢纽,城内建有大型粮仓。明代通州的粮仓地位进一步凸显,也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抢夺的重点,军事和经济地位极为重要。城内的粮仓也不断整合。旧城有中仓和东仓,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把东仓并入中仓。西仓在新城中,俗称大仓。南仓在新城南门内。到了清代,粮仓再次整合,只设二仓,大西仓和中仓。
通州最醒目的就是大运河畔的通州塔,正如清代诗人描写,“一枝塔影认通州”。此塔确实古老,建于何时?古人也有迷惑。《帝京景物略》上记有一段趣事:古塔上刻有碣文,楷书,字迹不清,断断续续,下有落款,写着周囗囗年号。有人自诩懂古说,此塔建于周朝。作者刘侗、于奕正考证后认为,那人搞错了,佛教传入中国是在几百年后的汉代,而且那时也没有这样的书法。那人疏有不知,周是指“北朝后周宇文氏也”。之后的志书典籍多认为,塔在后周时建成。当地古有民谣:“先有通州塔,后有通州城。”此言不虚。
塔多灵塔,而此塔供着佛像。“佛,石像也”,供在塔的中间,“中空,供燃灯古佛”,塔以佛名。燃灯塔八面玲珑,四面开窗,三面虚设,只有南面为真窗。窗有木门,门前有台,石佛应供奉于此。明朝的刘侗、于奕正看到,石佛“石面亦剥尽”。又过去几百年,风化应更严重。此时在塔下仔细观看,窗门虚掩,位置也高,不能看到里面是否有佛像,更无法确定有无那一尊石像。
缘何建塔,民间另有传说。通州城东临白河,河中多有白沙得名。白河又称潞河,即今北运河。古时候,河里生有一条“白龙”,兴风作浪,祸害百姓。每当春季,“白龙”将河水吸干,无法汲水灌田,只能在河底掘井,取水抗旱。到了夏秋之季,阴雨连绵,庄稼本来水大,可那条“白龙”雪上加霜,将所吸河水一下吐出,波涛滚滚,冲决堤岸,淹没农田和村庄。一年年, 一代代,通州人民与“白龙”的斗争感动了“玉皇大帝”,派下“天兵天将”,建造一座宝塔,镇住河中“白龙”,使两岸百姓安生。次日清晨,通州人举目北望,一座玲珑宝塔矗立在北城白河岸边,全城沸腾,都说那是镇河塔,镇住了“白龙”。从此两岸人民再不受白河侵害。
光绪《顺天府志》记:塔在顺治年间圮毁严重。过了很久,来一位老僧,化缘维修,康熙年间修成,还在塔下修建了廊室,又做了很多铜铃,挂在塔身,声音悦耳。据现山门外的简介上记,悬有风铃2248枚,挂满宝塔。铃随风动,风声越大,铃声越响。风雨大作时,铜铃齐鸣,声势浩大,形成阵式,以至“闻者咸心动震怛云”。燃灯塔现今矗立在通州古城北,佑胜教寺内,北周时建,唐代贞观七年(633年)复建,辽代重熙年间重建。元明清各代都有过维修。古塔分13层,“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莲花台座,上有宝珠、相轮、仰月等,造型独特,体态优美。
古塔八面均有精美砖雕,还刻凿出几百尊雕像。听到有人说过,之中有一尊极像猪八戒,肥耳巨嘴,大腹便便,令人喜爱。沿古塔周围走了两圈,雕像头部多有缺失,于几百像中,很难找到那一尊。塔上雕像,有披铠甲执剑者,也有着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目者,也有凶相毕露者。还有人称,13层南面当中,有砖刻碑记“万古流芳”,下纵刻一首诗:“巍巍宝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现,朗朗铃音空里鸣。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沾恩享太平。”背面正中刻“立碑僧寂玉造”。只是听说,几十米高塔,一块砖尚且看得不清,何况如此小的字迹。不过这些文字写得倒是真切,把燃灯塔创建重修事迹,所在位置,特殊景致,企盼心情一一描写出来。
塔上还有奇景,顶部生有一榆树。此榆树年龄多大?无人知晓。每年生叶甚晚,春雨后才发芽,而秋风初起,便行落叶,只余枝干。人们有时认为死,有时认为活,“死去活来”,不知经历多少春秋。据当地老人讲,小时看到的与现在大小相仿,看来此榆生长极为缓慢。为保护古塔,1987年修缮塔顶的时候,将榆树移植塔下。当事人发现,榆无主根,全是须根,密密麻麻布于整面瓦下砖上,靠着上面微薄渣土生存。不知何时,也不知榆钱儿如何到了塔顶,适逢雨季,得以生长。有人估计,榆龄有几百年之久。条件恶劣,其顽强精神足以赞叹。如今此榆移至塔下葫芦湖畔,生长条件大为改善,非常茂盛,当地人约定俗成,都管此树叫塔榆。
有古榆相伴,“古塔凌云”便多了层面,为通州八景积淀了内涵。而“一枝塔影”不能近取,远望才有意境。想起了看过的老旧照片:运河如带,古塔矗立对岸,这是最好的角度。《帝京景物略》也有描写:“天气清霁,塔影飞五里外,现白河水面,蠕蠕摇摇然。”《日下旧闻考》还有:“塔影远垂,映白河中,作摇摇势。”水上之塔,是为一景,而倒映水中,更有韵味。于是来到运河东岸,行走多时,慢慢体会古人心境。此时看去,没了旧时的空旷,塔的下部,盖起了现代化的楼房,而古塔卓然,立于其上,气势巍峨。无论怎样,这是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名冠幽燕。
大运河记忆着历史, 犹如胶片,映出了当年舳舻蔽水的景象。成于清代的巨幅画卷《潞河督运图》,如同影视剧在面前播放。大运河宽阔,官舫仪仗、驳船小艇行驶其间,两岸房屋建筑、楼台庙宇辉煌。画面中800多个人物,督粮官员、兵弁差役、船夫纤夫、行商坐贾、叫卖摊贩、弹唱艺人、妇女儿童等,各俱神态,栩栩如生,如同《清明上河图》,再现了通州大运河的历史风貌。
远望燃灯塔, 那是通州的标志,是京杭运河北端的象征。遥想古时,大运河中航行,在漕船商舟上放眼北望,几十里开外就能看见城墙高耸,上有宝塔,凌云半空,十分壮观,宛如灯塔,引領航向。北上京城,千里行程,即将停泊,一年奔波劳碌的漕运也有了归宿。那是心灵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