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话通惠
2021-02-04张田
张田
北京是座多水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中有许多湖泊,如昆明湖、北海、什刹海、莲花池、玉渊潭等等,它们像一颗颗明珠点缀其中。这些湖泊周边风景秀丽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去处,除了这些知名的湖泊外,在北京城内还有一条玉河,因其曾流经皇城内部又被称为御河,提起这条玉河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太多,但要说起它的“前身”那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通惠河。
通惠河的开凿与辉煌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营建元大都城(北京),经过18年的修建(1285年)大都城建造完成。元大都建成后,元世祖便下令让所有的官员及富户都要先期搬入这座新城市。经过20余年的营造,元大都一跃成为了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世界级大都会。元大都的兴盛繁荣必然会促进城市中人口的增长,但此时的粮食供应却成为了大问题,元大都内的所有粮饷和物资都仰仗于江南的漕运,但常年的战争却使各段运河都有不同程度的淤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朝政府下令对各段运河进行疏通。运往大都城的漕粮和物资都要依靠隋唐大运河的故道来进行运输,这条运河的终点是洛阳,所有物资运至洛阳后需要改道送往大都城。为了避免绕道,截弯取直,元政府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与会通河,这两条新运河开通后江南的漕粮与物资就可以直接运入通州,经过这些改造,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南方的漕粮通过新开凿的运河很快就来到了通州,但通州与大都之间只有一条坝河可通漕运,其运量不大且时常淤堵, 通州码头上的漕粮和物资堆积如山,那些暂时不能漕运的物资只能通过陆路运入大都城。从通州到大都的道路崎岖不平,运输时间很长,所需费用更是高得惊人,仅车马运输费每年就高达6万缗,一缗相当于1000文钱,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遍走北京各地寻访水源,向元世祖提出了开浚一条由通州到大都城新运河的建议。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郭守敬奉诏开凿新运河,他规划先疏浚通州至金中都北漕河的故道, 后引昌平龙山下的白浮泉,泉水西折南转与西山诸泉汇合后入大都西水关,南入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东至通州高丽庄白河(今北运河)。这条新运河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元)春开凿,到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3年)秋天竣工,共计用工285万人,耗银152万锭。运河全长160里104步,为了控制水量郭守敬还在运河沿岸设置了24座11组闸坝,至此江南漕船及货船,可沿江南河、扬州河、济州河、会通河、御河、白河,及新开凿的运河,扬帆1700余公里,直抵大都积水潭。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开平)还大都时,途经积水潭码头见“舳舻蔽水”之盛况,喜不自禁,于是赐新开通的运河为“通惠河”。
东便门外的通惠河([ 德国] 阿尔方斯·冯·穆默)
通惠河的成功开凿,加强了南北方的贸易合作,促进了全国经济增长,作为大运河终点的元大都也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据《北京与大运河》一书记载,在海、河运昌盛时期, 大都人口增长达百万。每年通过南北运河运到大都的粮食猛增,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曾高达189万石。大运河给大都带来的不仅是粮米充盈,还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通惠河的终点积水潭,成为大都最繁华最大的商业区之一,酒楼商铺林立、勾栏瓦肆鳞次栉比,歌舞杂耍引人驻足。
通惠河的改道与发展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元大都降为北平府,这座曾经繁华热闹的城市一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不少百姓跟着明政府迁往了新首都南京。作为原大都城内重要水系之一的通惠河,也因缺乏疏通而长期淤堵。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城和皇宫。这座新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整体向南移动,北城墙向南压缩五里,南城墙又向南扩展,通惠河的文明闸至惠和闸段被包入了城市之内。同时通惠河主要水源之一的白浮泉,也因“有伤皇家风水地脉”被完全废弃。宣德年间皇城的北墙、东墙又向外扩,通惠河的部分河道又被圈入皇城之内,至此南来的漕船再也不能驶入积水潭内了,后来称什刹海至皇城内这一段失去航行作用的通惠河为玉河。从通州到北京的运粮的漕船只能停泊于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因此通惠河又称为大通河。
元朝末年戰争频起,元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治理通惠河,通惠河因河道狭窄,淤泥堵塞几乎断航,南来的货物只能运至张家湾和通州,然后再通过陆路运入北京城内。明政府迁都北京后虽对通惠河常有疏浚但成效不佳,直到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在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的主持下,对通惠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治理:挑浚河道,修缮大通桥及庆丰等闸6座,在通州城北筑石坝一座。通过这些治理,北上的漕船可以从北运河直抵通州石坝,然后用人工将所运的漕粮及货物搬至通惠河里运至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通惠河的这次疏浚对于漕粮入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年运入京城的粮食就多达200万石,节省脚价12万两。
通河惠的余晖与衰败
自明嘉靖年间对通惠河进行治理后,通惠河一直都比较通畅,但到了万历后期,明政府日益腐败,疏于对通惠河的管理,通惠河又开始出现河水泛滥、堤坝损毁等各种问题。清入主北京后,通惠河依然担负着漕粮入京的重要任务,因此清政府对通惠河的疏浚与治理非常重视。
清顺治年间修治了石坝和通惠河上五闸,恢复了漕粮入京的旧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又对通惠河进行了全面治理,疏浚了通惠河的河道,加筑堤岸,建滚水坝以泄水,又在大通桥下加筑大通桥闸,控制水势。河道疏通后通惠河水量充足,航运能力大增。第二年(1697年)为了使漕粮能从大通桥下运至朝阳门、东直门一带的京仓,又挑浚了护城河,并在朝阳门、东直门、东直门角楼下加筑水闸,自此,入东直门、朝阳门一带的裕丰仓、储运仓、太平仓、禄米仓、旧太仓、富新仓、兴平仓、万安仓的漕粮,都可从大通桥下沿东护城河直接浮运。其后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嘉庆年间都对通惠河进行了疏浚和治理。清朝晚期政局动荡,内忧外患,财政虚空,对于通惠河的疏通问题很少理会。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京津铁路开通,海运的漕粮可由天津通过铁路直达北京,次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古老的通惠河伴着火车的轰鸣声结束了自元代以来长达700余年向京城输送漕粮的历史任务。
通惠河的重生与再度辉煌
清末当通惠河彻底失去运送漕粮的作用后,政府不再对它进行治理,水源枯竭,河道淤塞,几乎无法通运,最终通惠河被停废。民国年间虽然几次规划恢复京津航线,但由于国力衰微,最终也末能实施。1934年,当时的北平市市长袁良着手于市政改良,对于淤泥堵塞严重的通惠河进行过一次疏浚,这次疏浚长约五里,是从大通闸至庆丰闸。
通惠河历来就是京城东部重要的排水河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通惠河的排洪能力对其进行了多次的疏浚, 加固修建堤岸。20世纪70年代北京城市建设加快,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通惠河逐渐成为城市排污河道,垃圾堆积,臭气冲天,河道污染,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沿河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政府对通惠河开展了全面治理工程,在高碑店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堵截排污管道,使污水不再排入通惠河,沿河修建了绿地公园等。在治理过程中还对庆丰闸遺址和平津闸遗址进行了文物古迹保护。
2014年, 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北京通惠河段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方终点,通惠河的开通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水利建设水平。近几年对大运河北京段的考古发掘,也是好消息频传,如现已发现古代白浮泉九龙池的出水口,通过对通惠河、玉河遗址、西板桥及河道遗址等考古发掘, 发掘出元代通惠河、明清玉河、东不压桥及澄清中闸、澄清下闸、二道桥、玉河庵等重要遗迹,这些遗迹都证明了大运河与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联系与文化内涵。早在2009年5月,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就正式开工,恢复了由万宁桥至东不压桥长约480米的玉河北段的水道。恢复后的玉河北段,潺潺碧波顺流而下,为了使玉河风貌更加完整,沿岸还新建了水榭、曲桥、栈道、挑台、四合院及玉河庵等历史遗迹,重现了消失700余年的“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
通惠河与高架桥
经过多年的治理通惠河面貌焕然一新,沿河两岸垂柳依依,风景如画,碧波荡漾,成为了京城著名的风景区之一。2020年10月份,通惠河高碑店河段还实现了通航,这是北京城区内首个实现通航的开放河湖,在欣赏沿湖美景的同时,还可以观赏到平津闸、漕运码头、龙王庙、将军庙、西店村产业园区、高碑店同心桥等古今文化建筑。
2020年推行了通惠河通州段的二期工程建设,预计2022年完工,届时不仅可以满足周边居民休闲踏青的基本需求,还可以观赏到“长桥映月”“金闸通惠”等景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通惠河必将恢复勃勃生机,形成一条京城与北运河之间的绿色生态链,再现大运河的古韵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