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2021-02-04赵鸣

关键词:学科交叉新文科语言学

赵鸣

摘    要:新文科战略是教育部当前的核心工作之一,围绕新文科的建设,不同学科都在做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文章立足于语言学专业,分析了新文科战略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并从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考生报考、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语言学专业高水平实验室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新文科;语言学;人才培养;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1-0007-02

一、新文科的重要时代意义

(一)提出背景

“新文科”概念最早在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主张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让传统文科包容到更多的新技术。我国的“新文科”概念提出于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全國教育大会召开前夕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18年10月,教育部全面推行和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在原有的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初步确立。2019年5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国教育报》发文指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通过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1]。新文科概念的关注热度逐渐升温。2019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的讲话中,进一步从“质量意识、质量革命、质量中国”三个层面上,特别强调了“四新”的重要性,并且专门针对新文科指出:“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2]新文科建设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主要内容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3]在这段定义中,突显出新文科有别于传统文科的最鲜明特征——学科交叉。新文科强调学科之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综合性和融通性,学科之间应打破壁垒和传统的学科分隔,不断交叉与渗透,增进学科对话,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探寻出传统学科新的生长点,增进创新性研究,从而开创出新的学科前沿。

(三)时代意义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新文科是在时代的需求下应运而生,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工业显露出高度复杂、庞大规模的发展模式,现代科技的关键性生长点、重大性的理论突破、创新性的技术发明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之中,更多的问题依赖于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全链条创新。这要求新文科必须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虚拟技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中,培养出综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智库支持。二是传统文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这也迫切要求文科必须进行新时代的自我调整和提升。例如在研究范围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人机交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的社会属性等研究领域亟待文科人才更多地参与和合作;在研究方法上,文科传统研究命题如意识、语言、心理机制等也借鉴和移植跨学科研究方法进行纵深式探究。

二、新文科对语言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新文科战略的实施和推行对中文专业,尤其是语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和中文专业的其他专业方向相比,当代语言学自身对于自然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吸纳就具有较高的自觉性。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中非常精辟地指出语言具有三大特点:哲学性、物理性和生理性。在现代语言学和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中,语言学先后通过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统计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交融,不断生发出语言学新兴的研究分支,形成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流派。从语言学发展轨迹上来看,当代语言学与自然科学进行学科交叉、文理交融具有学科发展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一方面是由语言学研究对象所具备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更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满足新时代研究需要的必然结果。在大力推行新文科的战略部署下,立足于当代语言学发展的新时期,对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时代性的新要求。

(一)融合性

融合性是对新文科战略所倡导的学科交叉的积极响应,也顺应了当代语言学所具备的文理交融、包容并蓄的发展特点。融合性要求新一代的语言学人才应该更具备复合型,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体系。这也要求在语言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在培养学制、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导师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更有利于跨学科人才构建起多学科、多元化、多层级的复合式的知识体系。

(二)创新性

创新性是对新文科战略倡导目的性的充分展现,也是开拓当代语言学前沿研究的必然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具备发现学科间互补、融合关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着力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语言学人才,同时兼具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三)发展性

发展性是对新文科战略长期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促进当代语言学持久发展的必要因素。发展性要求语言学专业人才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不因循固化的研究模式,善于在长期的学习实践和科研研究过程中具有自我发展的主动性。

三、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

学生的培育质量和培养模式与导师具有最直接的关联性。在培养知识结构复合型语言学人才的过程中,导师自身更需要兼具优质的、文理交融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输出和有效指导。同时,为保障导师自身成长的可持续性,以及汲取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前沿研究的持久性,使导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组建多学科导师团队应该是值得试行的导师制度改革渠道。与单导师制不同,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吸纳不同学科专长的专业学者,每位导师的学科背景、知识体系、研究专长各有不同,不仅可以增强学科之间、导师之间的专业交流、知识共享、互助互学和思维碰撞,保障了导师的自我成长,同时通过相关学科导师的互相配合,也保障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化地提高交叉学科知识指导,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二)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考生报考

从人才培养生源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结构上来看,当前语言学专业报考的考生和就读学生仍以传统中文专业学生为主体,严重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者报考。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招生政策所导致。目前语言学专业招生多采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初次遴选方式,这无疑增加了跨学科跨专业考生的备考难度,影响其在初试中的成绩表现,降低最终的录取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于非中文专业的考生来说,尤其是计算機专业、心理学专业、数学专业、神经学科等理工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对于语言学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对于当代语言学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的属性特点、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发展前景欠缺基础性了解和必要的认识,无法吸引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潜质,且自身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知识背景的考生进行报考。因此,这需要新文科战略在实施推行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招生政策的改革,结合不同语言学研究分支的发展需求,根据语言学交叉学科对于生源专业背景的需求,改革单一的招生政策,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考生采用更灵活的招生政策,降低该部分考生的报考难度,多维度综合性地考察考生的知识构建水平。另外,语言学专业也应该更多走进其他专业的课堂,对当代语言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专题讲座、报考指导等方式让更多的非语言学专业学生了解语言学,走进语言学,激发跨专业学生对于语言学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三)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必要在优化语言学传统课程的基础上,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比例,融合多个学科课程体系,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融和互补。既要注重语言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也要强化相关联学科课程的补充性和渗透性。还应鼓励“因材施教”,放宽导师对于学生培养的自主权,根据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具体研究所涉及领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基础教育和专长培养相结合。综合人才在研究方向、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不同方面的异同之处和强弱之别,精心打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精准性的指导和培养。

(四)建设语言学专业高水平实验室

语言学专业交叉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是当代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自20世纪语言学经历了两次重要革命,一次是在20世纪初期,语言学的研究任务由追寻语言的亲属关系、拟建始源语转向为语言而研究语言:把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对语言进行客观的描写;另一次语言学革命是把语言研究任务由描写转变为对语言现象进行合理的认知解释,揭示出语言的机制。在两次现代语言学研究任务的变革中,语言学研究与传统理学的相关学科产生了紧密的结合。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数理方法和研究范式,诸如概率论、集合论、数理逻辑、数理统计、信息论方法等被运用到语言学的研究中,近二十年,随着神经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研究又与临床病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心理学测量、电生理学技术、神经成像技术等被运用到语言机制的研究中。因此,具有文理交融性的高水平实验室的建立是促进语言学专业交叉发展的有利平台。另一方面,跨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更是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借助该平台不仅能够更充分的把前沿研究有效内化为自我学习或转化为深化研究的起始点,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语言学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董鲁皖龙.扎根中国大地,奋进强国征程——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N].中国教育报,2019-09-24.

[2]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的讲话[Z].光明校园传媒,2019(6).

[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新文科语言学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