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太小还是泡沫太多?
2021-02-04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2020年终在磕磕绊绊中过去,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打算人们生活节奏的同时,一些原本互联网风口上的行业悄然跌落。在总结之余,当下一个风口到来之时,我们能够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没能竞争过中间商的二手车电商
在《中国好声音》的巅峰之夜上,一家二手车电商以3000万元史上最贵的广告费以及60秒的洗脑神曲更是令人博足眼球,这个广告不仅让优信二手车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彻底火了一把,也将“二手车电商”这个名词推到了老百姓的面前,至少它让很多人开始知道,原来二手车还可以在网上买呀。优信二手车、瓜子二手车、车e估、大搜车、迈迈车......美好的愿景加上资本加持,宣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二手车电商市场快速崛起并在数年间成为强势的互联网风口行业。
资金涌入二手车电商市场
据有机构统计,在2014年一年共有5亿多美元的资本涌入二手车电商领域,相关的投融资达到10余起。其中像58同城宣布58二手车正式接入二手车评估平台车虫网。赶集网上线“赶集好车”,宣称投入1亿美元进军二手车领域。阿里巴巴也不甘寂寞,高调宣布淘宝二手车交易平台上线。而京东与腾讯联合投资易车15.5亿美元,未来将会在二手车电商上发力。二手车电商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互联网的大佬们都纷纷出钱出力,投入到二手车电商领域。一时间,汽车热榜上,二手车电商频频闪现。资本可以说是二手车市场疯狂成长最大的推手,2017年~2018年可以说是二手车电商融资的高潮,经常出现短短两三个月间,几十亿元涌入同一领域的情况。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18年6月,全行业融资金额近300亿元。手握重金的二手车电商企业,却选择用流量构筑企业护城河时,一场让整个市场瞠目结舌的烧钱大战就这么开始了。
疯狂烧钱的二手车电商
二手车市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到大批资金,主要得益于其美好的前景。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二手车电子商务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二手车交易量达到887.2万辆,是2013年的1.7倍,而在2019年或2020年,中国二手车交易有望达到2000万辆的交易规模。如此规模庞大且有望持续保持高增速的市场,自然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庞大的资金不仅让二手车电商平台拥有快速成长的资本,更会在平台用户数量、交易量、交易规模增长速率等多方面给平台施压,而想要让资本方继续投放,进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以角逐市场话语权,平台也不得不主动提速。铺天盖地的广告加上赔本赚吆喝的商业模式,成为二手车电商起量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获得了巨额融资后,二手车电商最为直接的烧钱方式莫过于就是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耳熟能详的广告语,电视、网络、公交地铁站、公共场所电梯等的多重覆盖,再加上各路明星代言,一时间全国人民似乎都知道了这些二手车电商。瓜子二手车2016年在广告投放方面的投入接近10亿元,优信二手车曾斥资1.8亿元冠名《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同时在热映的电影《变形金刚5》中甚至有了一段长达5秒的植入。如此大手笔的“烧钱”,自然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自己知名度的需要。
而在补贴用户方面,作为低频交易领域,二手车电商在用户补贴上按理说不会太过疯狂,可事实是手握重金的二手车平台通常会以高于市场均价数千元的价格向卖车者收车,又降低买车者的服务费用,其补贴在每一笔交易上的费用远高于网约车、共享单车等领域。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结果显而易见,大量二手车电商投机者选择退出,仅存的巨头也将自保、求存放在了第一位。
从生死时速到激烈换挡
随着经济的下行,资本寒冬降临,“钱荒”随之而来.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余粮不多的中国新经济公司复工以来经历了至暗时刻,二手车赛道上大小玩家几乎无一幸免。优信二手车、大搜车、瓜子二手车等独角兽或上市公司2019年已陷入裁员、业务调整等风波,来到2020年,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对于沉疴遍身的二手车行业,疫情或许并非天降重击,它更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行业数年来在商业模式、经营管理等方面埋下的雷统统暴露在空气中。二手车电商平台至今没有一家公司实现盈利,“沒有中间商赚差价”并不意味着二手车电商平台可以完全砍掉中间环节,二手私车交易繁琐的线下交易环节,让本想轻运营的线上电商平台疲惫不堪,在改变或死亡面前,二手车电商平台们不得不重新梳理业务,想要通过激烈换挡求存。
完全互联网出身、强调C2C的瓜子开始走向线下,走向拥抱车商的全国购。而首创全国购这一模式的优信,不但喊出Allin全国购,更是砍掉了金融业务,走向线下和下沉市场。大搜车把重心放在新车销售上。为了加强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春节期间大搜车与众多车商沟通了解痛点,推出9节主题为“停工不停学,搜大教你在家卖车”的线上直播课,帮助经销商更好地展开直播卖车。优信则快速升级二手车在线购车流程,除原有的选车、咨询、下定等购车流程继续纯在线方式外,还对交付车辆进行多种方式的全面消毒,用“0接触购车”的方式保障客户安全。
当然,美好的愿望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谁都不清楚,只是下一次风起之时,不知道二手车电商平台们是否还敢疯狂“烧钱”。
频频暴雷的长租公寓
每一次互联网风口行业的沉寂或失落,总会有那么一批人遭受损失,或金融机构、投资人又或者是用户,可频频暴雷的长租公寓影响却极为恶劣,租客、房东、金融机构、投资人......长租公寓产业链上相关人员无一不成为这场资本乱局中的韭菜。
在叫好声中崛起
2012年~2014年间,中国的各个行业被互联网思维洗脑,公寓进入融资高峰期,培育出来大批长租公寓企业,其中千万量级居多,也出现了亿级单轮投资,标志事件便是2014年底雷军投资You+,魔方、蘑菇、水滴、优客逸家等品牌公寓,也都在此时登场。
而在2017年,住建部等九部委选取广州、深圳、南京等12个城市作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地区。上海首批公开出让的两幅租赁住房用地成交,采取只租不售模式。北京也要求拿地企业自持租赁住房,只租不售。政策风向的转变,让长租公寓快速崛起,参与长租公寓的,不只有公寓经营机构、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和金融机构也纷纷参与到这场正在兴起的市场热潮中。
传统租房体验屡受诟病,租赁市场信息不对称,房屋质量参差不齐,配套不全、随意涨价等乱象迭出,长租公寓正是瞄准这些行业痛点来挖掘商机。随着一线城市房价高涨,新房市场供应高端化,很难满足刚需群体需求。大力发展长租公寓,是解决城市新就业群体居住问题的有效路径。
在争论声中发展
在2014年~2017年期间,品牌公寓依靠融资—高价包租—快速扩张规模—再融资的方式。在疯狂的扩张中,行业完成了“0到1”的积累,也留下了日后的诸多隐患。2018年8月17日,时任我爱我家副总裁的胡景晖,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突然把话锋转向了长租公寓:以自如、蛋壳公寓为代表的长租公寓,为扩大规模,以高于正常价格的20%到40%争抢房源,破坏了房屋租赁市场,其更明确提出中国前十大长租公寓将有一半会陆续爆仓,一定比P2P爆雷更厉害的观点。然而,在一片资本的狂欢中,胡景晖的话很快就石沉大海。整个2018年,碧桂园、世茂、阳光城、泰禾、恒大、自如、蛋壳、平安等公司都发行了专门的ABS,把房客月付或季付的租金打包做成有利息的金融产品卖给投资者,自己提前拿到1年甚至数年的租金收入,然后把这钱拿去收房、扩张。
盛世危言,当然没人听。但转眼间,长租公寓就挨个爆雷,一场远超人们承受力和预期的连环雷炸响,整个长租公寓市场摇摇欲坠。
风雨飘摇的长租公寓
近期,长租公寓爆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12月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有关地方和部门正在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这个事件如果形成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的話,人民法院将严格依法进行审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据媒体报道,2018年至今全国陆续爆雷长租公寓超过170家,原本被长租公寓引以为傲的资金操盘模式成了市场批判的重点。分散式长租公寓平台运营模式的本质是先在市场上寻找零散房源,与房东达成协议后对房屋进行一定的处理改造,再转租给目标租客,在健康发展情况下应以转租差价作为营利来源。
但为追求数据的漂亮,长租公寓市场实际上呈现出“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的运营模式,期待能以此种方式取得市场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升相关服务质量,增强用户黏性,巩固并逐步提升市场地位,在市场竞争趋于稳定时,再提高价格以实现营利,但在目前尚未实现营利时,该模式运转已难以为继。
2018年,水木社区出现了一个帖子。一个北京天通苑的房东要把手上的三居室租出去,原本心理价位是7500元/月,但自如、蛋壳轮番加价争夺房源,最终蛋壳以10800元/月拿下,连房东自己都震惊了。
除商业模式走入歧途外,长租公寓的租金贷也是问题严重。对刚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来说,租金贷是一次性“借贷”一年房租,之后逐月还贷的新选择,租房者以支付一部分利息为代价,缓解了资金的压力。且年付的方式往往可以取得较季付更加优惠的租金价格;而另一方面,出租方因为能提前收到一年的房租,有足够的运转资金,提升规模和服务;金融机构也赚取了“贷款利息”。可谓一石三鸟。
然而,“租金贷”运行时十分依赖“资金池”,一旦资金池出水口与入水口两端的平衡被打破,必然会出现“暴雷”“跑路”的结果。
长租公寓并非没有未来
总体而言,虽然长租公寓问题不少,但国内的长租公寓运营目前总归还在起步阶段,如果再多几年的摸索,机构对运营的方向更加清晰,在政策的倾斜下,未来长租公寓仍有机会。
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长租公寓是完成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手段之一,未来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租公寓本身是一个回报率低、资金回报时间长的重度市场,唯有多方放平心态,才有希望重新整装前行。
花落无声的鲜花电商
相对其它从互联网风口上跌落的行业,鲜花电商的坠落速度也是相当快,曾经被捧为千亿级市场的风口,却接连出现企业停摆事件。相对这些年崛起的风口,鲜花电商影响和覆盖面有限,但其整个发展历程却极具代表性。
小而美的互联网风口
回顾鲜花电商的成长历程,其可以说是典型的落后产于同互联网+的融合,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中国鲜花行业都是完全遵循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模式,一是上游种植主要靠天吃饭,导致供应的品种、质量和数量极为不稳定;二是中游流通依靠层级批发,大部分时间脱离冷链,效率低、损耗大;三是下游零售主要依靠街边花店,规模小、高度分散,抗风险能力弱,无法做好品牌连锁、品质管控和顾客体验。
以往,国内的鲜花消费场景大多局限在婚礼、会议以及礼品这样的线下场景,鲜花电商却将场景拓展到了日常生活。而城市新兴中产阶级壮大带来的消费升级趋势,使得家庭用花的需求量也非常巨大,家庭订阅式鲜花消费正在兴起。
除了消费升级带来鲜花市场刚需外,整个鲜花产业链也在不断升级变化。随着国内的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鲜花生产规模扩大,低效益的鲜花生产被淘汰,鲜花产量增加,供给增加,市场需求提高,鲜花行业市场规模将可能保持22%的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0年鲜花市场规模达到1097.14亿元,达到2023年将可能达到1943.65亿元。同时,冷链物流、末端配送等基础设施的环节不断完善,也为鲜花电商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尤其是在资本的主力下,鲜花电商崛起成为新的互联网风口。
被资本拉着起飞的鲜花电商们
互联网和电商花了十余年时间渗透并尝试改变鲜花行业,2007-2012年是鲜花电商行业的探索期,以2B模式为主;2013-2015年是行业爆发期,Flowerplus花加、野兽派、花点时间、鲜花说等平台相继上线,通过多种营销方式培养用户鲜花消费习惯;2016-2017年是行业成长期,各平台先后获得资本融资,鲜花日常订阅模式日趋普遍。
随着商业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市场前景的明朗化,资本开始争相涌入这个前途无量的领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至2017年间,鲜花电商领域一共融资47笔,其中以15、16年最为火热,分别发生17笔和15笔融资事件。此时,爱尚鲜花、花点时间、FlowerPlus花加等鲜花电商平台均获得多轮融资。
动辄数千万的融资,让这个小而美的市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了大量资金可以开疆扩土,而资本对于互联网流量数据的追逐,也让鲜花电商们不得不加速扩张。从“最低价格3.5元一束花,包邮派送到家”到“一周一团鲜花9.9元”、“生活的精致套餐(299一年,包年48束)”等等打包促销模式,鲜花电商平台绞尽脑汁激活终端消费市场,想要培育消费市场对鲜花购买的习惯。除了产品打出不可思议的低价以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以期实现消费习惯的培养,而作为女性为主的消费领域,花大价钱聘甚至用股份綁定明星为其代言,很好地拓展了鲜花电商宣传覆盖面,也成功唤起了终端市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然而,原本以为会一直在风口上奔跑的鲜花电商最终却成为昙花一现的存在。
昙花一现的鲜花电商
在资本加持下,鲜花电商走上极速扩张的道路,可从一开始图片与实物不符、难以控制的物流成本、售后退款难等等问题,却在日积月累下,最终压垮了整个鲜花电商行业。除此以外,花的质量本身也是备受争议。各大鲜花电商平台为了控制成本,包月套餐里的花材多是较易养活且保鲜期长的鲜花品种。鲜花美观度容易打折扣的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体验。以此造成企业失信严重、客源量流失等问题。诸多鲜花爆款的买家秀都存在例如花不新鲜、配色不好、品质不稳定、花量很少,以及花送到时已经蔫儿了或者压瘪了这样一些问题。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体系下,鲜花电商营销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此时如果其他互联网巨头只要“烧”一点小钱,去整合线下鲜花店,也许瞬间就可以把鲜花电商秒杀。
需要解决的痛点
鲜花电商本身是传统细分领域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但在其成为互联网风口后,一路狂奔却忘记了从一开始就未能妥善解决的行业痛点。供应链太长、耗损严重却又单客价低,让鲜花电商流血前行,平台为了控制成本,往往挑选保鲜期长、易活易养的品种,使得花的搭配选择范围很小。而鲜花是一种审美产品,用户长期收到相同的花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加上鲜花类的消费品属于低频非必需品,因此客户流失情况严重。烧掉了钱却留不住用户,鲜花电商最终倒在了风口下,不过或许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技术的更迭,当冷链物流、鲜花损耗等问题被一一解决的时候,鲜花电商或又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编辑点评:烧钱买数据不可取
广告铺天盖地,巨额补贴用户,形成用户规模再收割利润。这一直是不少互联网企业取得成功的经验。在网约车领域有“滴滴”、在外卖领域有“饿了么”“美团”,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这些取得成功的企业其用户的交易行为都有高频小额的特点,用户一旦形成交易习惯,轻易不会改变。这意味经过一段时间的广告投放和补贴后,这些平台的用户规模即使在不投放广告和补贴的情况下都会维持一个稳定的数字,从而由“烧钱”走向“盈利”。
但在资本的驱动和投机心理下,很少有互联网企业愿意等待和经历时间的沉淀,往往是在大规模烧钱后,除了一份看上去不错的数据报告外,透支整个行业的生命力和潜力,最终弄得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