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不该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

2021-02-04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交友子女

周公子

无论是否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这才是关键。

再过几天就要进入年底“相亲季”,无数回家过年的年轻人就要被父母或慈祥或威逼地劝说着去相亲了,而“该不该接受父母安排相亲”这个话题将再次进入热搜。到时,不知道手捧杂志的你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当然,很多年轻人熟悉的选择也许是“第一时间婉拒父母的好意”。比如明道会对妈妈说:“相亲?我和那个女孩子还不熟呢!”或者像王源那样祭出年龄来当杀手锏,说:“我还小呢,你别闹了!”等,就这样迅速将父母的安排推开,过自己想要的情感生活,就是时下很多年轻人自然而然的反应了。

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断然拒绝的。早前,乒乓球迷就目睹了张继科听从父母意见相了一回亲:对方是个圈外素人,喜欢画画,爱打游戏,看起来和张继科蛮般配的。虽然最后没成功,但不少球迷都说:“起码人家给了自己一次机会嘛!也没必要凡是父母相亲都要拒绝不是?”

双方都很有道理。那么,到底哪一方更占上风呢?为此,《婚姻与家庭》杂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展开调查—该不该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问卷发出后,有效回收2491份,结果让调查人员略感意外。虽然“婉拒派”的声音听起来很潮很响亮,但占据大头的却是“接受派”,后者以60%的比例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打算借父母的智慧,将自己的人生导向幸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双方的意见吧。

1 你认为,父母安排相亲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A.多一个交友途径,可以认识潜在对象。                                                                        54%

B.父母更清楚“什么人才适合你”。                                                                             14%

C.渣男渣女太多,需要老人的经验来把关。                                                        8%

D.父母安排的对象,父母肯定满意—父母满意,全家满意。                    10%

E.让父母适度参与子女的生活,以免他们认为自己被排斥在外。                       14%

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接受父母安排相亲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比较理智,比如A、E;第二类趋向感性,比如B、C、D。

在第一类里面,A(多一个交友途径,可以认识潜在对象)是最为现实的,不掺杂过多的情感,只考虑“如何达成目标”。当他们想找对象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增加交友途径,认识不同的人,这样遇到良配的机会自然就大啦。显然,这种思考方式是理智的,也是成熟的。

E(让父母适度参与子女的生活,以免他们认为自己被排斥在外)也是理智的。对于择偶,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但也会顾念父母的感受,甚至会想到父母也许会产生一些“被排斥”之类的小敏感,所以同意让老人家适度参与,而不会完全把他们推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保护了自己的边界,另一方面也是非常温柔的。

A和E加起来达到68%之多,可见理性的人占据了大多数。第二类的风格则更为感性,有时他们甚至容易被情绪扰乱了阵脚,比如B(父母更清楚“什么人才适合你”)就很典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一般都很好,内心也比较依赖,所以倾向于认定“父母比我更清楚”。在择偶时,他们更看重父母的态度,甚至会漠视自己的感受。

C(渣男渣女太多,需要老人的经验来把关)则比B更多了一份情绪,那就是“对外界的担心”。在他们眼里,情感世界是不大安全的,所以,他们更相信过来人的经验。不过,从结果来看,这种带点不安的择偶观,如今不是主流了。

D(父母安排的对象,父母肯定满意—父母满意,全家满意)的占比和C差不多,同样不大主流。他们择偶的时候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一心只看父母,程度甚至比C更厲害(毕竟C只是害怕遇人不淑才让父母把关,D则是完全唯父母马首是瞻了)。这种父母完全代替孩子找对象的方式,虽然在相亲阶段会获得满足感,然而,据此作出的选择,日后又很容易为感情生活带来隐患,为家庭带来更多纷扰与烦恼。

2 你认为,父母安排相亲最大的坏处是什么?

A.提起相亲,我就想起“合适,但没有感情”。                                          22%

B.父母和子女,对伴侣的品位不可能一致。                                                                               35%

C.不想谈恋爱的时候,父母的好意会变成子女的烦恼。                              24%

D.父母把相亲当成退休社交活动,乐在其中,子女变成“道具人”。              5%

E.小时禁止早恋,现在安排相亲,这份控制从未停过。                                  14%

当一个人声称他抗拒“父母安排相亲”时,他到底在抗拒什么?从这一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复杂的心态。

其中,22%的人之所以抗拒,是因为对“相亲”本身不感冒,所以他们选择了A(提起相亲,我就想起“合适,但没有感情”)。也许,在他们的人生经验里,相亲不意味着“多一个机会”,反而暗示着“削足适履”,因此会招致抵抗。无论这場相亲是谁安排的,他们的选择都会一样。

选B(父母和子女,对伴侣的品位不可能一致)的占比是最多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代沟”。由于我国社会近40年来一直在高速发展,所以,两代人之间的经历和三观会存在许多差异。不少人宁愿接受朋友的安排,都不会尝试父母的选择,只因为在诸多代际冲突之中,他们早已习惯了“同龄人同温层”的舒适空间。

选C(不想谈恋爱的时候,父母的好意会变成子女的烦恼)的人也有不少。在催婚大战中,他们往往就是吐槽声音最响亮的一批人。虽然知道父母是关心自己的,但“自己的心情难以被父母理解”也成为他们的烦恼。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也许,“拥有婚或不婚的自由”才是心中最为重要的事。

选D(父母把相亲当成退休社交活动,乐在其中,子女变成“道具人”)的人只有5%,这种父母光顾自己开心,把孩子的感情当成社交工具,是极为自我中心的一小撮人。因此,选择的人也并不多。

E选项(小时禁止早恋,现在安排相亲,这份控制从未停过)同样是容易引起不满的类型。而且,相比D那种“自我的父母”来说,E这种“控制的父母”更为普遍,所以选择的人也多一些。当遇到恋爱相亲这种亲子分歧时,E项的父母往往沟通手法比较单一,只会“禁止孩子这样”或者“要求孩子那样”, 缺乏温情和技巧,因此也容易把亲子关系弄僵。

以上就是关于“该不该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的调查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选择的依据是具有多个维度的:自身个性、亲子关系、对于相亲的看法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导致他们做出迥然不同的选择。所以,在这项调查中,“接不接受”只是表象,尝试从这些选项中“看”到自己,从新的角度去体验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这才是更为重要,也是更为有趣的。

猜你喜欢

交友子女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00后交友到底有多“野”
见财贪心起,交友要小心
相亲交友,所有软件的最终宿命
Tomb-sweeping Day
离婚案件中两个子女抚养权的问题研究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哪些子女是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交友天地
交友小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