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淌于笔尖的爱

2021-02-04王晓菲

江西教育B 2021年1期
关键词:封信文字交流

王晓菲

文字不仅能传达信息,还能传达爱。

记得丰子恺先生的漫画《阿三夫君如见》,画的是一位妇人请人代写书信给在外谋生的丈夫阿三,即便在陌生人面前心中最柔软的思念不能说出口,那寥寥数语的家长里短也会让丈夫心生暖意。文字有这样的力量,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信纸承载着无数人的爱与牵挂,穿越千山万水,抵达千家万户。

我记得我的第一封信是写给我母亲的。当时我在初二,也不知怎地有一段时间总是跟母亲吵架,一点点事情说不上几句话就吵开了,而我跟父亲关系还好。现在想来,可能我当时处于青春期,正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摆脱父母控制的时候,却又没有找到好的交流方法。父亲平时说话少,那时也没觉出什么不一样,倒是母亲,平时说得比较多,事无巨细都会嘱托,而我从内心觉得父亲威严,不可侵犯,母亲随意,可以顶撞。想来自己当时多么无知,不仅顶嘴,还振振有词,一点不服软。我现在仍记得当时和母亲大吵后,父亲说:“行了,别把闺女气坏了。”母亲气鼓鼓地说:“你就不怕把我气坏了。”有了父亲的宠爱,我更加有恃无恐,跟母亲的关系常常剑拔弩张。我总以为母亲太苛刻,不理解我,脾气还很暴躁,也曾一度认为母亲不爱我了。

有一天晚上,我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放在她房里的桌子上,写的什么我忘了,就是吐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吧。还好,我知道用文字来沟通。有一个画面我至今记得,那时我们早晨上学早,正值冬天,起床时天还没有亮,我看见母亲正在灯下写着什么。母亲高中毕业,在当时的农村也是高学历,而且听母亲说,她上学的时候还是“语文大王”,写的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来传阅。很小的时候我特别崇拜母亲,因为她总是能指点我的学习,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崇拜感就消失了。放学回来写作业时,我发现了母亲放在写字台上的信。母亲的一句“我有一个懂事的大女儿”让我所有的不满都消失了,原来自己在母亲心里那么重要。其实,在母亲心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只是没有说出来,而表达出来的言行,又多带不满。爱是需要说出来的。文字让我跟母亲说出了自己的爱。那封信我珍藏了好多年,后来家里装修过几次就找不到了,我也忘了母亲当时写的什么,但是我跟母亲的关系确实是和谐了。我印象深刻的是,从初二某个时期开始,我突然变得开朗上进了。

文字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它让人在反复阅读中,一遍遍触碰内心,一次次与写信人心灵交融。当了老师之后,我更有体会,文字可以传达希望和爱。

雯,是每个周末都让我心心念念的一个学生。原因是,她常常周一请假不来上学,因为完不成作业。一到周五放假,雯就如一只开笼的小鸟,一刻也等不及,翱翔在广袤的天空。身体飞走了,心飞得更远,一直到周日晚上她才想起来作业没做完。玩了两天的她,放松得“身心疲惫”,根本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只好请假。我多次在周末跟雯妈妈询问过孩子的情况,可是她妈妈周末要上班,掌握不了她的去向。无奈之下,我怎样帮助雯改掉这种不良习惯呢?

又到了周末,我拦住想“飞翔”的雯说:“把这封信带给你妈妈。”“咦?谁给我妈写信呢?”雯疑惑了。“老师写的。”我说道。雯的表情由疑惑变成了凝重,看样子就知道她怕这是“告状信”。“你不准看哦,我都封好了。”雯一下子没有了飞翔的渴望,皱着眉头,像放一块大石头一样,把信放进书包里,背着走了。

在班上,我有让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起初是让学生互相写写班级发生的事,便于我做班级工作,刚开始是强制性的,每天必须写一段话。学生写了我就会看,也会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看法,用这样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我发现很多问题不用大动干戈地去解决,几句话就可以获得圆满。慢慢地,学生写得多了,内容也从公式化变得有感情,有时还会写写自己的困惑,让我出主意。我俨然成了学生信任的人,文字成了我们交流的媒介。我发现,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这种方式能快速地走进学生心里。

那天雯在日记中写道:“老师,那封信妈妈给我看了,我没想到您说我还有那么多的优点。妈妈说:‘老师在鼓励你。可我觉得您是喜欢我,我也喜欢您,老师。当然我也会努力让您更喜欢。”

教育不就是帮助人成长吗?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有时当我们的说教不被理解时,它不仅不能帮助人,反而会影响人。而文字就温和多了,它传达给孩子的是老师的爱、喜欢和信任。

一位教师到我们班听课,翻到学生放在教室后面的一摞日记本,感叹道:“王老师这需要多大的工作量啊!怪不得你们班这么优秀,是老师优秀啊!”其实老师并不优秀,我只是喜欢用写信和孩子们交流,比起声嘶力竭,文字或許没有那么大的震慑力,但却有对心灵更深的触动和对灵魂持久的安慰与抚摸。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的滋润与呵护,我愿用笔尖流淌的温情,陪孩子走过成长中这难忘的一程。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封信文字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探寻《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
奇怪的信
种出来的“逍遥居”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