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的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研究
2021-02-04耿兴银程根银
耿兴银,程根银
(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河北 燕郊 065201)
煤炭作为我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煤矿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高频率、损失严重和社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决定了煤矿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更注重安全管理工作,事实上,煤矿企业也正逐步认识到煤矿安全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瓶颈[1]。切实做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建立高效运行的应急管理系统,提高煤矿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在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后果,降低损失对企业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为研究对象,依据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模型与假设,对徐州某矿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EM(结构模型)构建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关系模型,进一步确定对煤矿企业应急处置能力重要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为煤矿管理者和相关人员的安全工作提供依据。
1 关系假设与模型构建
1.1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关系假设
为了确定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的关系,本文主要完成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分析煤矿企业应急能力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分析总结;②在煤矿企业内部开展调研,研讨了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与应急处置效果的关系。
谷威丽等[2]利用应急管理的阶段来划分应急管理能力;齐琪[3]通过应急管理过程中职能要求来划分应急管理能力,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认为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主要体现在应急预防、风险管理、制度保障和事后管理4个维度。基于此,针对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并验证:
H1:应急预防能力对于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效果存在影响。煤矿企业加强应急预防能力建设是应对突发事件处置救援的基础保障,应急预防是事发之前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做的准备工作,旨在有目的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消除突发事件生成的条件和促进因素,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应急预防能力因素包括应急预案完整度、监测预警能力和安全宣传与教育能力。
H2:风险管理能力对于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效果存在影响。风险管理能力是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驱动力,煤矿企业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能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技术参考和衍生风险控制指导,与安全风险管理的众多要素都属于这一范畴,包括安全隐患排查、风险评估能力和风险管控。
H3:制度保障能力对于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效果存在影响。制度保障能力是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制度保障能力是一个从制度制定、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制度的闭路循环的能力,制度保障能力的完善与科学会直接带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流畅顺通,在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一般而言包括安全机制设计与规划、安全制度完善、岗位培训与管理制度。
H4:事后管理能力对于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效果存在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后,煤矿企业应急恢复工作在应急响应后迅速进行,使得基础设施得以恢复,生产重新进行,开展事件调查处理,评价应急预案,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应急系统,对下次应对突发事件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总体来看,事后管理能力要素包括损失控制能力、应急响应速度、事故调查与反馈和生产恢复能力。
1.2 研究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的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与应急处置效果关系的研究假设,构建了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与应急处置效果关系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与应急处置效果关系模型
2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2.1 方法原理
结构方程模型是带有潜变量的一种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它是反映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因果模型与反映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因子模型的结合。模型中既包含有可观测的显在变量,也可能包含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4]。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可测变量和潜变量以及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向量方程表示,其方程形式如式(1)。
η=Bη+Γξ+ζ
X=∧xξ+δ
Y=∧yη+ε
(1)
式中,X为外生观测变量;Y为内生观测变量;ξ为外生潜变量;η为内生潜变量;B为内生潜变量系数矩阵;Γ为外生潜变量系数矩阵;ε、δ为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ζ为随机干扰项。
模型的假设为测量模型误差项ε、δ的均值为零;结构模型的残差项ζ的均值为零;误差项ε、δ与因子ξ、η之间不相关,误差项ε和δ不相关[5-7]。
结构方程模型是带有潜变量的一种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性因子分析致力于验证已经确定的模型结构是否经得起验证,从而证实模型的普适合理性。因此结构模型需要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理论事先确定潜变量并设定结构模型;要使理论模型关系得到验证,必须将每个潜变量以可测变量来测量,可测变量选择是否适当,关系到潜变量的测量准确性。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择优的过程中常采用路径分析图来描述模型重的结构和变量间的关系。
2.2 量表设计
依据文献的调研,对于煤矿企业应急能力开展研究的文章确实很多,大多都是基于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和赋值加权重,有少部分文章是针对煤矿企业各应急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研究,但应急管理的核心在于应急处置,前期的应急管理和后期的应急管理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处理突发事件,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通过研究相关资料,结合煤矿企业调研结果,从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关系出发,从应急预防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制度保障能力和事后管理能力4个维度,进行量表设计,见表1。
表1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
3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分析
3.1 问卷调查
通过对表1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解释,作为问卷调查的主要题项,通过使用问卷调查和SEM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研究。调查问卷采用Likert态度量表,将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对应急处置效果的影响按照不同程度的大小,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非常同意5、同意4、不一定3、不同意2、非常不同意1。问卷通过现场问卷和电子邮件发放,共150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了87.33%和80%,其中回收131份,有效问卷120份,能够满足对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研究所需样本数量要求。
问卷接受群体基本覆盖一线员工、安全技术人员、安监人员和各岗位重要管理人员,从而全面反映煤矿应急管理能力认知情况,能做出合理判断。在有效问卷中一线员工有35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29%;技术人员有34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28%;安监人员有24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20%;各岗位重要管理人员有27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23%。
3.2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与应急处置效果之间存在的路径关系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初始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分析初始概念模型
3.3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分析模型拟合修正
1)信度和效度检验。应用SPSS 19.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其样本数据Cronbachα系数的统计结果如下: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66,大于0.8 的一般接受水平,表示内部一致性极好;分量表中的Cronbachα系数见表2。一般认为,α系数高于信度分析结果可接受水平。因此,该测量量表符合信度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表2 分量表信度分析结果
此外,效度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对样本数据的理论构思效度进行验证。其中,KMO值为0.866,大于0.7,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效度较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修正。利用AMOS21.0软件将满足信度和效度检验的问卷数据输入到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分析初始概念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如图3所示。
图3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分析拟合模型
通过对Amos21.0的统计分析,发现模型的检验指标与实际结果指标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卡方与自由度之比(CMIN/DF)为2.983,大于 “卡方与自由度之比小于2” 的接受标准,RMSEA值为0.147,大于被普遍接受的“小于 0.05”的标准;绝对拟合指数GFI为0.717,小于被普遍接受的“大于0.9”的标准;相对拟合指数NFI、CFI都小于普遍接受的“大于 0.90”的理想标准。
由于模型拟合的检验指标都没有达到模型的接受标准,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模型是按照AMOS21.0提出的建议让e1—e6、e3—e8、e8—e11、e9—e13使产生关联性,并重新对模型进行拟合,如图4所示。模型修正后,卡方与自由度之比(CMIN/DF)为1.606,小于2;RMSEA值为0.02,小于被普遍接受的“小于 0.05”的标准;绝对拟合指数GFI指数为0.917,符合“大于0.9”的标准;相对拟合指数NFI、CFI分别为0.971和0.953,均满足检验标准。由此,模型拟合检验指标全部达到模型的接受标准,综上所诉,问卷调查数据在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分析模型中有很好的拟合效果。
图4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因素分析拟合修正模型
3.4 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模型分析,煤矿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应急预防能力、机制保障能力和事后管理能力对煤矿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救援效果存在影响。
1)事后管理能力与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关系。事后管理能力对于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存在较大影响,事后管理能力对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系数为85%,表示事后管理能力每提升1%,对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就会增加85%,说明事后管理能力建设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假设H4得到了验证。事后管理能力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生产恢复能力(0.73)、应急响应速度(0.66)、事故调查及反馈(0.60)和损失控制能力(0.28)。由此可见,在事后管理能力建设中要首先注重对生产恢复能力和应急力量快速响应能力的发展,并做好对事后事故原因调查及反馈评估改进的工作。
2)风险管理能力与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关系。风险管理能力对于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存在一定影响,风险管理能力对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系数为50%,表示风险管理能力每提升1%,对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就会增加50%,说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假设H2得到了验证。风险管理能力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风险隐患排查(0.82)、风险管控能力(0.43)和风险评估能力(0.36)。基于此,在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重点。
3)机制保障能力与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关系。机制保障能力对于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能够产生影响,机制保障能力对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系数为37%,表示机制保障能力每提升1%,对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就会增加37%,说明机制保障能力建设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假设H3得到了验证。机制保障能力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安全制度完善(0.73)、机制规划(0.48)和岗位培训与管理(0.19)。其中,安全制度的完善会直接带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流畅顺通,优化和升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4)应急预防能力与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关系。应急预防能力对于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能够产生影响,应急预防能力对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系数为22%,表示应急预防能力每提升1%,对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就会增加22%,说明应急预防能力建设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能够产生影响,假设H1得到了验证。应急预防能力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监测预警能力(0.66)、安全宣传和教育(0.66)和应急预案完整度(0.53)。
4 结 论
1)事后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机制保障能力和应急预防能力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效果存在影响。其中事后管理能力对应急处置救援效果的影响最大,突出了应急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突发事件的事后管理,事后管理能力更加强调对恢复生产和快速决策实施相应应急措施的行动力。
2)做好对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才能走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管理。通过结构方程的定量化结果显示,抓好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等措施的落实是决定风险管理能力指标的重要一步,通过建立全面、系统的专项风险排查、评估与管控体系;重点区域风险排查、评估与管控体系;灾情多发时期的风险排查、评估与管控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煤矿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修正模型建议,一是将安全宣传和教育与安全机制设计与规划产生关联,从侧面反映出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往往将企业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化为一个孤立的安全文化行动,没有将其融入到应急管理的机制规划中,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安全教育与宣传在实际中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将风险管控与事故调查与反馈两者产生关联性,不难看出风险管控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是决定能否有效将风险消除、减少和防控的重要一步,风险管控措施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在对突发事件进行事故调查时,可优先从风险管控措施展开工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对风险源进行风险管控时,不仅要做好技术、管理上的有效管控,还要做好对风险管控措施的书面记录和保存,为事故调查及反馈做好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