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文化价值及时代意义探析
2021-02-03黄正平乔朴
黄正平 乔朴
摘 要:张謇是近代以来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他实业救国、实干兴邦,以一个旧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自觉,以舍我其谁、甘为牛马的气概和“舍身喂虎”的精神,探索救国救民的方式方法,为后人树立了敢为人先、强毅力行、福泽百姓的榜样。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进一步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传承弘扬 “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兼济天下苍生”的民生意识、“洞明世界大势”的国际视野,发挥企业家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力量和独特作用。
关键词:张謇企业家精神;文化价值;时代意义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5.013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5-0076-05
市场活力来自企业,企业活力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在新时代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企业家精神十分重要、不可或缺。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高度评价张謇等人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进一步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这为我国工商界和广大企业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张謇的企业家精神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风云人物之一,其“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以及在家乡南通的实践,对近代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造福桑梓的先贤、实业报国的典范、地方建设的楷模 、近现代化的先驱。他创办的以大生纺织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翘楚。他推动废灶兴垦,在黄海滩涂上推广植棉和棉种改良,推动了苏北沿海棉垦区的形成;倡导“父教育而母实业”,创办了一批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南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宣扬“科学为一切事业之母”,积极支持科学普及和技术应用;号召并践行“地方自治”,对南通进行全方位经营,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大规模的水利、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批新型社会公益事业创设,使南通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县邑转变成一座闻名遐迩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张謇的企业家行为超越于时代、也局限于时代,然而他在举办现代企业、发展地方经济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值得称赞、值得学习。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他仔细察看博物苑历史建筑,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指出,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勢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2];民营企业家“要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2]。习近平的这一讲话,对于我们胸怀“两个大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张謇以一个旧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自觉,以舍我其谁、甘为牛马的气概和“舍身喂虎”的精神,抛弃旧文人、旧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习气,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方式方法,确信坎坷却勇于面对,明知艰险却排除万难,从一名读书状元走上实业道路,成就了他人生和地方发展的双重华丽转身。南通是张謇的故里,是张謇事业的成就地,更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孕育地。张謇给后代企业家树立了可贵的榜样: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强毅力行、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
二、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文化价值
张謇作为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的企业家,其所言所行折射出来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五个方面。
(一)“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
张謇所处时代是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年代,强国富民成为一大批仁人志士奋进的目标选择。觉醒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梁启超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战争一役始也。”[3]张謇作为一代旧知识分子代表,在甲午战争遭受惨败后,他毅然决然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敏锐意识到实业、教育能够改变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旧社会。张謇胸怀“实业救国”“棉铁主义”的远大抱负,敢于领风气之先,坚定地从“状元”这一士人身份转身投入家乡江苏南通的工农商诸业,直接推动我国早期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使南通成为我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祥地。其时,南通民智已启、民风已开,初具现代经济体系,工业实力和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列。同时,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仅用二十多年时间城乡面貌就发生明显变化,如此快速、高效的城市改造成果被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精心建设、苦心经营南通这座江北城市,体现了张謇的敢为天下先的博大情怀。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习近平强调指出:“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正所谓‘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1]爱国主义可以说贯穿张謇一生。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国亡家破之祸时时笼罩在中国人的心里。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一大批仁人志士苦苦寻觅救国的良方,张謇无疑是其中勤勉而杰出的积极探索者和生动实践者之一。事实上,爱国不仅是贯穿张謇一生的主线,也是其全部实践活动的中心点和出发点,可以说爱国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拥有胆识、勇于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起来,他们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在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工商界广大企业家应向张謇学习,把国家命运、国家利益放在优先位置,把民族富强、民族复兴置于崇高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业报国、实干兴邦,按照争创一流的目标,办好一流企业,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
“科学发达时代,科学愈进步,则事业愈发展”[4]512。张謇认为,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他深知欲振兴工农业,必须追踪欧美各国日新月异之科技发展。于是,他引进现代机器设备,引进科学技术人才,引进欧美课程教学,为我所用,创新发展,拼命赶超。他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强毅力行,力求践行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他倡导用先进方式办学,在他影响和带领下,共建成各级各类新式学校370多所,培养了一大批新知识分子和合格的劳动者。可以说,创新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胡适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说,“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5]。中国最早的民营资本集团大生纺织企业集团、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全国第一个农垦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盲哑学校等,都是张謇所开创的全国之最。此外他还把绣织局经销店开到了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由此可见,他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多领域、全方位和深层次的。
张謇生活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年代,旧有的理念、思想、制度和知识明显落后于世界潮流和先进国家。落后必然要挨打,唯有变革才能图强、创新才能自主。张謇善于学习、勤于交流,积极出国考察,深刻认识到要改变旧中国面貌,必须敢为人先,敢于抛弃旧有的传统思维,站在革新前列,开眼看世界,向先进学习。
当前,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已经不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科技创新的距离,只有奋起追赶、奋力创新才能追赶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习近平也强调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1]。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强不强,是最终衡量能否真正成为优秀企业家的最重要标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主体。企业家活力就体现在带头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上。创新能力强才能强基固本,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工商界和广大企业家应向张謇学习,高举科技创新旗帜,积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推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
(三)“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
张謇自幼浸润于儒家经典,对于“诚”“信”自不陌生。他曾在诸多场合谆谆告诫其子张孝若与通海学子:“儿须自爱自重。自爱自重无他,在勤學立品。何以立品?不说谎,不骄,不惰,不自放纵任性而已。”[4]1551张謇对于诚信的提倡并未局限、停留于个人道德范畴,而是将之与现代企业的信用联系起来。他以“忠信笃敬”解释信用,并对此作了“忠则不二,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的具体解读,从字面可以理解为,忠心无二、表里如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专心致志、踏实进取,爱岗敬业、积极有为。
现代经济说到底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张謇所处的是封建小农经济向现代法治、现代经济开始转变的时代,张謇深感不诚信就不足以支撑企业远行、不足以增进经济活力,特别是在办厂初期所遭受的种种不信任、不诚信。于是,他以封建士大夫的初步自觉带头推行诚信办厂经营、诚实做人做事,用自己坚守信用的实际行动影响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张謇提出“今欲巩固民国,非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不可”,而其时经济立法几乎空白,苦于没有法制保障,经济活动大为受肘。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作为实业部主要负责人的张謇从亲身办厂实践中深感法律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即着手制定经济法规。他在担任农商总长期间,亲手推动制定二十多个急需的法律法规,肇始了近代经济建设的法治化转型,先后颁布施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商法,为工商业经营管理活动和合法权利提供了保护,也为解决商事诉讼明确了法律依据,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崇本轻末、重农抑商的中国古老传统。诚信守法是张謇经商办企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习近平明确指出:“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1]张謇在诚信缺失、法治缺乏的年代尚能清醒地认识到诚信和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带头践行,在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工商界和广大企业家应向张謇学习,做诚信的模范、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企业家应有的力量。
(四)“兼济天下苍生”的社会责任
张謇出生在南通乡村,从小参与农业生产,亲历田间耕作之事,熟知农业之艰难,对劳动人民的疾苦耳濡目染,加之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面对近代中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现实,张謇既用自己的如椽大笔抒发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为民生福祉大声疾呼、慷慨陈词,也通过自己的实干苦干为改善民生做不懈努力,通过兴实业、办教育、广慈善等多种途径,从生活资源到文教卫体,从普通百姓到弱势群体,从城区市镇到海滨滩涂等全方位、多层面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体现了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为政府担责任的思想,体现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情怀。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既是市场主体,具有经济责任,同时也是社会主体,具有社会责任。张謇虽然生活在落后的封建年代,但他尽心尽力,实现从封建士大夫向新知识分子的转型。他创办现代工业,盈利后大力资助现代教育文化事业,同时积极创办各类慈善事业,改良社会,力争尽快开启民智和民风,体现了他全心为民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体现了张謇企业家精神鲜明的民生特色。张謇自己在生前并没有多少积蓄,却筹集200多万资金支持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彰显了他对社会、对民众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习近平强调指出:“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1]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应当承担更大、更广、更多的社会责任。习近平在南通视察调研时对广大民营企业家提出殷切希望:“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2]在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工商界和广大企业家应向张謇学习,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带动大家一起富,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成为做社会贡献、令社会尊敬的能人志士。
(五)“洞明世界大势”的国际视野
只有洞明世界大势,才能竟会五洲文明。张謇一贯主张,“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情,就要有一个省的眼光,办一个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国的眼光,办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6]。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具有全球视界,始终关注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大势中寻找贫弱的中国、偏狭的南通的发展机遇,发现可以用来借鉴的理念和经验。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国门被迫打开、门户城市被迫开放,熟读四书五经的张謇深感只有开放才能进一步了解世界、更多地感知世界,才能学习别人、借鉴别国。于是,张謇力主请进来、走出去,把西方先进理念、技术、机器、人才等请进来。他不仅亲自走出去,还把工农商品、社会信息和城市形象输送出去,实现与世界的对接与结合。张謇虽然穿着长大褂,却具有世界眼光。他直接感受、感知“欧风美雨”,出国参加博览会,在英文报纸上做城市广告,邀请国际知名人士来南通讲学,使封建县邑的南通迅速成为近代比较开放、比较先进的城市,充分体现了国际视野。
习近平强调指出:“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1]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全面促进消费,又要提升搏击世界经济的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要求,提出并明确了“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7]。在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工商界和广大企业家应向张謇学习,胸怀“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勇敢地到国际市场大风大浪中锻炼能力、经受考验,挺立潮头,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三、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意义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面对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 500多位工商界代表,特别强调了企业家的作用:“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8]此后,习近平多次深入阐述企业家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之所以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这是因为:一是企业家既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又为民族创造精神财富,以创新勇气开创、形塑历史,以契约意识示范、规范社会,是值得尊敬的一个重要群体;二是弘扬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精神同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一起成为全社会共同敬仰的精神标杆;三是企业家既要有企业理想,还要有民族梦想,实现产业报国、行动爱国。企业家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资源,企业家精神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此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正如章开沅在2001年出版的《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一书中所说的,张謇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湮没,而只会更加光彩夺目,因为他是率先探索者、躬身实践者。张謇也曾说过,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就能与草木同生而不与草木同腐。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作为物质遗产的企事业遗址遗存,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文化遗产——至今依然值得广为学习的张謇企业家精神。
从1895年到1913年间的18年里,中国民族资本开设的厂矿共有549家。然而,在这些企业的众多创办者中,只有张謇被我们党历代领导人反复提及,这是因为张謇以进取精神,在“救亡图存”的实践探索中,致力“旧邦新造”,体现了一个封建时代儒生到近代企业家的转变。历史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在漫长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发展演进的逻辑。企业家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还应当超越物質财富创造精神财富。正因为企业家融入时代,顺应时代潮流,企业家精神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种由企业家生发的精神,由于与新时代有贯通性、互适性和启示性而具有了开创性意义、榜样性作用。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依然高度称赞和推崇张謇这位非常了不起的先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謇作为近代“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在新时代新阶段依然是全社会特别是工商界和企业家学习的榜样、见贤思齐的楷模。学习张謇企业家精神,需要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开拓和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从张謇大情怀、大胸怀的企业家精神中汲取历史的养料、思想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更强、更大、更好地贡献企业家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21(02).
[2]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20-11-15(01).
[3]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9.
[4]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14:3.
[6]黄正平.张謇:爱国企业家典范[J]. 唯实,2021(6).
[7]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26.
[8]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抓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 人民日报, 2014-11-10(02).
责任编辑:祝远娟
收稿日期:2021-06-17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DJ003)。
作者简介:黄正平,男,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张謇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社科联“苏商企业家精神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域文化;乔朴,男,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