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00份回顾性分析

2021-02-03汪洪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关联性药师药品

汪洪

作者单位: 241001 安徽省芜湖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时,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2011年原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强调医院应重视ADR上报工作。随着ADR网络监测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国家ADR监测系统已成为ADR重要的上报平台,ADR已成为医师、药师及护士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对我院2019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0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期降低ADR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安徽省芜湖市第六人民医院2019年上报的ADR报告100份,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的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处理和转归。其中关联性评价依据国家ADR监测中心标准[1]:即通过能否用ADR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ADR是否为已知类型、去激发反应、再激发反应等因素来解释进行关联性评价。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100份ADR报告中,男37例(37.00%),女63例(63.00%);年龄2~87岁,50岁及其以上占比为54.00%(54/100)。见表1。

表1 10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2.2 药品给药途径 100份ADR报告中,药品主要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外用,其中口服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为58.00%。见表2。

表2 ADR报告中药品给药途径分布

2.3 药品种类分布 100份ADR报告中,中成药引发ADR占比最高为23.00%,其次是抗微生物药物占为21.00%。见表3。排名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阿卡波糖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依诺沙星注射液、头孢克洛缓释胶囊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见表4。

表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表4 引发ADR排序前5位的药品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100份ADR报告中,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最常见的为消化系统,42例次占比37.84%,主要表现为恶心、腹胀、腹泻、呕吐、便秘等;其次为神经系统,19例次,占比17.12%,主要表现为困倦、头痛、头晕、嗜睡、乏力等。见表5。

表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ADR报告来源及关联性评价 100份ADR报告中,药师报告69份(69.00%),护师报告29份(29.00%),医师报告2份(2.00%)。经报告人关联性评价,ADR肯定13份(13.00%),很可能81份(81.00%),可能6份(6.00%)。

2.6 ADR类型及转归 100份ADR报告中,主要为一般的ADR 66份(66.00%),新的一般的ADR为33份(33.00%),新的严重的ADR为1份(1.00%)。经过对症处理,好转89例(89.00%),痊愈11例(11.00%)。

3 讨 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关联性 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50岁及其以上的患者占比较其他年龄段患者相对偏高,与国内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这可能因为该年龄段人群的人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减慢,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均下降,且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联合使用多种药物较易发生ADR。因此针对该年龄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加强用药监护,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必要时及时调整给药方案,以免因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3]。

3.2 ADR与给药途径关联性 10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怀疑药品主要给药途径有静脉滴注、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外用,其中口服引发ADR占比最高,其次为静脉滴注。这可能与我院对静脉输液管控较为严格有关,但仍不可忽视静脉静注引发的ADR。药物配制中溶媒选择不当、药液的稀释浓度不当、滴注速度不适宜或给药间隔不适宜、滴注给药前后冲管等均可成为ADR的直接诱因[4]。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快速且较强,安全性较其他途径低,药物的剂量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给药”原则,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的剂量,静脉给药ADR的发生多集中在开始给药后的30 min内,在此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3.3 ADR与药物关联性 在100例ADR报告中,中成药引发ADR所占比例最高。中药质量无统一的标准,药用成分含量标准不一,并且对中成药的成分构成没有完全理清,尤其是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成分,无法对药用成分和有害成分做出定性及定量分析。因此,临床上合理使用中成药变得十分重要。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占21.00%,在引发ADR例数最多的前5种药品中,抗微生物药物有3种,可能是抗微生物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用频率高、耐药导致大剂量的应用、用药时间相对较长等,若临床存在不合理用药或合并用药较多的情况,更易发生ADR。随着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不良反应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5]。针对临床抗微生物药物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的现象,临床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6],在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时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用和慎用的情况,特别在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和用药史,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表现,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肝肾功能等指标。积极开展序贯治疗,根据临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时应注意药液配置溶媒和浓度要求、药液放置时间和温度及滴注时间等,特别是老年患者。

3.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 100例ADR报告中,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其次为神经系统,分析原因这两类不良反应临床发生率较高,易被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发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虽然这类反应常表现轻微,减停药物后多可缓解,但是仍需引起重视。除此之外,对于不易被察觉和辨别的ADR,需定期进行相关临床检查,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报道,警惕少数隐蔽的ADR发生,若出现可疑的ADR表现,则应立即上报,同时提前对症干预处理[7]。

3.5 ADR报告来源 100例ADR报告中,主要为药师报告,其次为护师,这两类人群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直接与药品接触,尤其是药师,比较关注患者的用药安全,较易获取ADR相关资料,从而导致ADR报告例数较护师及医师明显增多。医师可能更多关注药品疗效,可能忽视ADR。研究表明[8],医疗机构ADR漏报现象比较严重,可能与医院管理水平、医院的宣传教育水平有关。因此,需要加大ADR宣传,加强对ADR监测的管理水平,提高医务人员对ADR认知度,提高ADR监测水平。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既不可预测,也无法做到完全避免,但通过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和加强药学监护可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通过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药的监督制度,设定专职药学技术人员进行上报工作,提升上报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临床药师利用自身的药学知识,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和药学监护,保障临床合理用药,从根本上减少ADR。除此之外,针对临床医护人员加强ADR发生后快速抢救技能的培训,治疗区域配备抢救设备及药品,避免ADR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医师、药师、护士之间协作,加强医院ADR的监测,强化药品管理,促进合理用药。

猜你喜欢

关联性药师药品
药师“归一”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