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肺结核的效果
2021-02-03刘亮
刘亮
作者单位: 432500 湖北省云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环境中,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肺结核是我国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我国是肺结核高发国家。根据卫生部门2015年公布的数据,我国肺结核患者已超过3 000万,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万例。结核病具有发病率高、感染率高、耐药率高的特点。结核病每年造成的医疗和社会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积极控制结核病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国开展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运动,实施DOTS战略。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用多药联用治疗肺结核基本成为医学界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结核病通过飞沫传播。有效治疗肺结核是降低传播风险、保护患者健康的主要措施。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肺结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积极防治结核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需要患者服用种类和剂量复杂的药物,一些依从性差的患者可能会漏诊、误诊,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结核治疗药物。本研究比较常规抗结核药物与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肺结核的病灶吸收效果、痰菌转阴率、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 23 例,女 7例;年龄21~65(45.56±2.12)岁;病程1~3(1.53±0.12)个月;肺结核分型:原发性肺结核 20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 2例,继发型肺结核 4 例,结核性胸膜炎 4 例。对照组男 22 例,女8例;年龄22~68(45.21±2.61)岁;病程1~3(1.51±0.15)个月;肺结核分型:原发性肺结核 20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 3例,继发型肺结核 4 例,结核性胸膜炎 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结核分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上经痰培养确诊为肺结核,病历完整;(2)患者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肺癌、肺脓肿、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2)合并肝肾功能衰竭或呼吸衰竭的患者;(3)合并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采用2H3R3Z3E3/4H3R3抗结核方案:强化期:采用四联抗结核板式组合药HRZE[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903,规格:每板含R(利福平)600 mg、H(异烟肼)600 mg、E(乙胺丁醇)1 250 mg、Z(吡嗪酰胺)2 000 mg],2 d服用1板,服用2个月,2个月后若痰菌阳性则延长治疗1个月;巩固期:采取二联抗结核板式组合药HR进行治疗,其中每板含H 600 mg、R 600 mg,2 d服用1板。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药物种类和剂量同观察组,但药物均是单一药物,非板式组合药物。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病灶吸收效果、痰菌转阴效果、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1)病灶吸收效果:显效:病灶吸收≥1/2;有效:病灶吸收<1/2;无效:病灶不变或扩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病菌转阴效果:显效:病菌完全转阴;有效:病菌部分转阴;无效:病菌阳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患者治疗依从性:采用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评分,最高分为10分,8~10分为完全依从,6~7分为部分依从,<6分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
2 结 果
2.1 病灶吸收效果、痰菌转阴率、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病灶吸收总有效率、痰菌转阴总有效率、患者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χ2/P=4.320/0.038、4.320/0.038、9.231/0.002)。见表1、表2和表3。
表1 2组病灶吸收效果比较 [例(%)]
表2 2组痰菌转阴情况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比较 强化治疗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25/30)高于对照组的30.00%(9/30)(χ2=17.376,P=0.000);巩固期治疗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10/30)高于对照组的10.00%(3/30)(χ2=4.812,P=0.028)。其中观察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20例,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6例,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7%(20/30)高于对照组的20.00%(6/30) (χ2=13.303,P=0.000)。
3 讨 论
肺结核作为临床常见传染病,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播性疾病,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由于我国属于肺结核大国,肺结核的治疗和预防极为重要[1]。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易发于年轻人。潜伏期为4~8周。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近年来,肺结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肺结核主要临床症状为咯血、气短、咳嗽,对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结核病会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病理影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然而及时诊断结核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极其重要。
结核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结核病防治的核心是切断传染源,即对感染性肺结核患者要及早发现,发现后给予及时治疗。高质量、充足的药品供应是患者救治成功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抗结核药物联合方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由于其是多种药物的组合,患者需长时间每天服用几种不同剂量的药物,用药期间,超过50%的患者可能有错误的不良事件类型、剂量和时间[2]。由于抗结核药物需要定期使用,如果患者不能定期用药,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增加耐药性,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提高肺结核患者的便捷性和依从性,防止出现广泛耐药,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建议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为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积极性,加强结核病传播的预防,向结核病患者免费提供抗结核板式组合药。
目前,抗结核板式组合药和非抗结核板式组合药主要用于治疗肺结核,前者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加重患者痛苦,影响持续的抗结核治疗,中断疗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是指按规定剂量和方案抑制同一泡眼板中抗结核药物的药物。由于抗结核板式组合药具有有效抑制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简化处方和用药方法、减少日常用药次数和剂量、简化用药流程、规范药品供应和管理、提高药品质量、减少利福平滥用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监督用药率和化疗管理模式等优点,从而提高结核病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是一种固定剂量的化合物,由几种药物按一定剂量压制而成。抗结核板式组合药可显著降低单一疗法的风险,减少患者服药次数,更加方便患者用药,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实施和药物的统一安排,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促使身体快速恢复。
根据相关文献,给予大剂量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肺结核初期,可提高血药浓度,大大提高杀菌效果[2]。选择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肺结核可显著提高整体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中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是导致患者无法完成整个疗程的原因之一[3-4],抗结核板式组合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更多。为更好、更彻底治疗肺结核,本研究通过监测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不良反应,描述肺结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构成,调查不良反应对患者服药依从性、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病灶吸收总有效率、痰菌转阴总有效率、患者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但强化治疗期和巩固期治疗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强化期,这与抗结核药物的剂型和剂量有关。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结核病更易出现不良反应。有研究[5-6]通过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初治、肝(肾)史、药物过敏史、吸烟、饮酒、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因素与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确定危险因素,为制定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结核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大限度防止部分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或选择性服药,确保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的最大效果,提高结核病患者有效治疗率,进一步实现消灭结核病的目标。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年龄、体质量均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且抗结核板式组合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性。可见老年患者使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这与老年人体质差、免疫力差、身体机能下降有关[7-8]。总之,由于个体化的限制,抗结核板式组合药中药物的内部成分不能根据个人情况而改变,因此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传统的原料药。然而,抗结核板式组合药联合方案简化了处方,使患者管理变得更容易,并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因此,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结核病应完善不良反应监测,特别是对正在服药强化阶段的老年患者。建议在进一步临床研究和应用的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剂型和用药方式,以减少不良反应[9-10]。
综上所述,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肺结核的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效促进结核病灶吸收,提高痰菌转阴率,但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治疗肺结核会增加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不良反应,用药时应加强监护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