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苗沐甘霖,无田亦欢欣
——读曾几《苏秀道中》

2021-02-03彭媛媛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喜雨诗派稻花

○彭媛媛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这样极简的一句话,点明了地点、时间、事件和作者的心情。后人将这句话的前四个字作为这首诗作的题目——《苏秀道中》。

诗作的作者是宋代的曾几,这首诗写作年代不详,可能作于诗人担任浙西提点刑狱期间。“苏”指江苏苏州;“秀”指秀州,今浙江嘉兴。诗作具体内容为: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这首诗读来非常欢快,全诗充满了喜雨之情。这年自七月二十五日晚上起,大雨三日,庄稼得救。正所谓“久旱逢甘露”,诗人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七律。

首联从晚上下雨开始写起,“一夕骄阳”和“梦回凉冷”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在骄阳似火的天气中入睡,一觉醒来,却遇见凉爽的晚风,原来是天降大雨。这两句很细微地反映出诗人心中的喜悦——这场意外降临的大雨,诗人盼望已久。

颔联正面描写喜雨之情,这两句借鉴了杜甫诗歌的炼字造句,化前人诗句为己用。“不愁屋漏床床湿”源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取自杜甫《春日江村》中的“春流岸岸深”。这两句在原句基础之上稍作调整,并加上了“不愁”“且喜”,直截了当地把诗人盼雨、喜雨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出雨后千里稻花、雨打梧桐叶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雨水及时、农作物有望丰收的兴奋之情。“千里稻花应秀色”袭用唐代殷尧藩的《喜雨》诗。“夜听雨打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大多是愁闷难眠的象征,如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还有晏殊《撼庭秋》中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而曾几则一反常态,脱胎换骨,以故为新。他听见了雨打梧桐的声音,反而心生喜悦,想象庄稼长势喜人的情形。

尾联直接抒情,把原有的喜雨之情深化。诗人自己没有土地尚且高兴,何况是靠天吃饭的农夫们?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关心国计民生、与民同乐共忧的可贵精神。

整首诗从谋篇到句法都具有典型的江西诗派风格,并且诗人不仅在技巧上学习杜甫,还秉承了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江西诗派是北宋时期很重要的一个诗歌流派,领军人物是大名鼎鼎的一代文宗黄庭坚。这个诗派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讲究用典,无一字无出处,把杜甫奉为祖师爷,但是这个诗派的作品并没有广泛流传开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学杜甫,讲究炼字,却缺乏生活实践,从而导致其诗作晦涩难懂。

曾几前期恪守江西诗派正体,在南渡之后,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受吕本中“活法说”影响,成功实践“活泼”诗歌,从而使诗作形成了恬淡、清新、雅洁的新艺术风格。

陆游晚年曾对自己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而陆游正是曾几的学生。曾几学江西诗派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摆脱了江西诗派原有的生新瘦硬、沉于典故的传统,开创了一代清新之风。这既源于他对“活法”技巧的勤奋钻研,也与他的为人处世有关。

曾几自幼便十分仁孝,在母亲过世后,“蔬食十五年”。出仕之后,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结交谏官刘安世等人,后因反对秦桧卖国而被罢官。他始终廉洁清正,光明磊落,进退有度。为避秦桧,他曾隐居上饶七年。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他上陈“尝胆枕戈”的建议,主张皇帝亲征,以鼓舞士气,是一位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士。青年时的陆游曾在他那里学习,他经常以爱国思想对陆游进行教育。

他自己的诗作也常常发出忧国忧民的慨叹。在《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中,他写道:“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诗人通过描写中秋前后的自然风光来传达内心的独特感受,运用典故,通过“修月”道出了国破之痛。

拳拳爱国之心,是曾几不变的内心独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途经苏秀道时会因为一场雨而欣喜若狂,他一生始终胸怀国家,心系人民,勤于政事。公元1166 年,曾几去世,谥号“文清”。他的弟子陆游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赣州设立了一条“文清路”。

猜你喜欢

喜雨诗派稻花
花垣县“稻花鱼”养殖管理技术研究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稻花飘香
春夜喜雨(外二首)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稻花(小说)
春夜喜雨
喜雨怕雨分两下
从不抱怨的稻花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