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之力

2021-02-03许潇天

美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

摘 要:本文着重研究画外音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文章从画外语言、画外音乐、画外音响入手,选取了《我和我的祖国》和《薪尽火传》两部影视作品,试图通过分析解读两部作品的典型段落,说明声音在表现影视作品画外空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阐述影视声音的画外空间表现力,力求能够充分挖掘、展现画外音在拓展影视作品审美空间外延与深化作品内涵方面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画外音 环境音响 审美体验

1927年上映的《爵士歌王》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添加了对白的有声电影,它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20世纪40年代中期,继用字幕解说和补充画面、真人说话直接叙述故事情节后,电影中语言与画面的相互作用发展到第三个阶段,那就是画外音的运用。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人物旁白、人物独白、音乐、音响等是影视作品中极其积极、活跃的存在,它不仅具有表达影片逻辑思维的功能,还能通过控制音调、音色、力度和节奏等构成要素使影片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一、画外音的发展过程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是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体。人们在看电影时,眼睛只能获取正面、有限的二维平面信息,但耳朵却可以获取三维空间中全方位的信息。电影中大量的画外空间信息都需要通过声音传递给观众。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就曾说过:“声音产生了一个实际空间的幻觉,而画面实际上没有这个深度。”[1]

虽然声音很重要,但因为电影本质上仍是一种视觉媒体,所以画面的重要性远在其他元素之上。相比之下,人们对电影画外音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甚至带有一定偏见。电影的画外音叙事常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文学手段,有时甚至被认为是电影表达的一种拙劣捷径,是导演掩饰无能的最后一招,是多余的存在。这种偏见普遍源于人们认为的画面与文字的假定对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所谓的视觉与语言叙述的对立。电影中的文字(包括画外音与字幕画面)被认为是分散、打扰或打断观众对画面注意力的存在。业内有观点认为,“我们想要让观众自由思考并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才是“成年人的方式”。[2]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是从画外音叙述开始的”[3]。早在19世纪末,许多电影在放映时就已经配备了“讲授者”进行现场解说。

虽然业内关于画外音的运用众说纷纭,有些观点甚至针锋相对,但仍有许多导演表现出对画外音的偏爱,如泰伦斯·马立克、王家卫、埃里克·罗麦尔、侯孝贤、马丁·斯科塞斯等。细心研究他们的作品,会发现画外音对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画面、人物塑造、风格以及内涵都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在这些导演的影片中,画外音绝不是弥补叙事缺陷的手段,而是一种能创造出独特表现力和精妙叙事效果的有效途径,为影片带来了丰富的感官冲击力。

二、画外音功能的具体体现

画外音对影视作品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的大脑可以想象并描绘出各种画面,这种想象的画面超越了视野的局限,比实体画面更富有想象力。由声音唤起观众头脑中对实体空间的幻觉,需要借助人的联觉。联觉是把对某一种感觉系统刺激触发得来的印象迅速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系统刺激触发的印象的心理现象。联觉审美在艺术鉴赏中极为常见,如懂音乐的人在听音乐的时候,也能“看”到音乐中描绘的一切。人们在看电影时,在声音的刺激下同样可以触发联觉,在脑海中产生视觉形象。这种只存在于头脑中的物像,被称为“心像”。

电影画外空间的出现,进一步沟通了银幕空间和现实空间,加深了这种联系的逼真程度,声音则是画外空间形成的重要媒介。很多电影作品正是充分利用了联觉现象,在声画组合上做了探索,进而延展出更具想象力的画外空间。画外音就是其中的代表。现实空间是无限的,电影画框只能切取其中的一部分,而通过画外音,观众的思想能够向外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画框内外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升了观众的视听体验。

本文以《我和我的祖国》《薪尽火传》两部影视作品为例,分析影视作品中画外音的功能与作用。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是近年来非常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之一。整部影片由7个故事短片组成,分别是《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将人民对祖国的情感融入电影当中。主旋律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不仅是电影的片名,更贯穿整部影片,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声音艺术对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

《薪尽火传》则是一部讲述昆曲文化的纪录片。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此背景下,一批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涌现出来。在纪录片方面,越来越多记录中华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受到关注。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是戲曲艺术中的珍品。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薪尽火传》从徒弟跟师傅学习昆曲讲起,记录了昆曲演员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进而展现了当代人对昆曲文化的传承。以戏曲为主题的纪录片,往往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是只采用曲艺本身的声音来演绎,这会导致影片枯燥乏味。《薪尽火传》则是通过大量运用画外音,将昆曲艺术进行扁平化阐述,让人耳目一新。

1.画外音的叙事功能

叙事功能是画外音最主要也是被使用的最多的功能。无论是画外音乐,还是画外音响和画外语言,都具有叙事功能,将其运用在作品中,一方面能够丰富作品画面,达到视觉和听觉的统一,另一方面能够起到承接过渡作用,推动故事的发展。

3.运用画外音进行人物情感表达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表达能够通过画外音实现。画外音的这一功能体现为两种:一种是直述其意,典型如通过画外语言传达人物情感,为画面增色;另一种是侧面表现,如运用画外音乐或画外音响多角度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能够通过画外语言直白地表达出来。电影的语言特性使其通常难以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电影画面一般表现的是人物的行为或表情等外部情感。而作为旁白的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则可以游刃有余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内心独白,能够直白地传递人物的情感。《薪尽火传》中有大量呈现舞台彩排和演出的画面,但画外音不仅只有唱腔,还有人物采访的独白。例如,国家一级演员柯军一边换装一边说道:“如果你太有自我、太有私心杂念的话,想的都是昆曲能为我做什么的话,昆曲只会越做越小。当我们每个人往里面添,这样才会有很大、无穷的力量。”当画面切换为舞台上的演出时,画外依旧是他的独白:“我们之间的这种情感,是来自我们对昆曲的热爱。关键还有一点,是我们对昆曲有种虔诚的信仰。”这种处理方式能让观众真切地听到演员内心的声音,从而理解他们对昆曲的坚持与传承。

画外有源音乐也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画外有源音乐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有多种情况,可能是用于人物整体性格的塑造,也可能是对人物瞬间的心理变化、思想情感的表达,更多时候是用于突出和升华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回归》故事中有一个片段是运用画外有源音乐表达人物情感的典型。当7月1日0点0分到来的那一刻,在主权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军乐队按时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缓缓上升。这时画面在修表匠华哥、港警莲姐、升旗手朱涛、外交官安文彬几人间来回切换,激昂的国歌声将这几个身份不同但有着同样心愿、在各自岗位竭尽全力只为保证香港回归“一秒不差”的人物的爱国之情和因香港回归祖国而产生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片段中不仅有画外有源音乐,还有画外无源音乐,两者结合产生了延续性的共鸣。当国歌播放到中段时,画外无源音乐《东方之珠》响起。在这里,画面没有添加任何语言或过渡,也没有人物陈述解说,但所有观众都能够通过两种音乐感受到此时此刻片中人物的情绪到达了高潮。

《回归》中也运用了大量画外音响塑造人物形象。片中有一个场景是升旗手朱涛手握国旗绳等待升旗,这时的画外音是手表秒针移动的声音,这个声音不仅来自一只手表,而且是不同型号的几只手表同时发出的声音,伴随秒表声音的还有心跳声、耳鸣声、手套与国旗绳子摩擦的声音。这其中,秒表的声音最大。这些不同的音响效果混合在一起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纷乱的情绪——紧张、激动与爱国情感的交织。画外音响不仅将人物的复杂情感表现出来,而且带给观众沉浸式的感受。

三、结语

无论是《我和我的祖国》还是《薪尽火传》,两部影片在声音处理上都有鲜明的特点。画外声音在两部影片中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既是该片主题,也是该片的主旋律,贯穿了全片,甚至起到了推进剧情发展和划分每一个故事单元的连接叙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主旋律,观众完成了从“声”临其境到身临其境再到情感升华的过程。当观众被电影打动,感受到国家繁荣发展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内心生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借由《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抒发。有时,当我们难以用语言和画面描述内在情感时,会发现声音能够和自己的内心产生巨大共鸣,而这也正是声音的画外空间表现力所在。

電影从无声到有声再到全景声,至今已走过百年历史。发展至今,电影对声音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以及制作和播放要求不断提高。在影视作品中,画外音无处不在却又常被忽视。本文通过分析解读两部影视作品中的典型段落,列举说明了画外音作为影视作品中积极、活跃的因素能够让声音延伸到画外空间的持续作用,进而有效地拓展了作品的审美空间,强化了作品的视听表现力,对影视作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画外音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还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大众需求的变化朝着更多方向发展。

(许潇天/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

注释:

[1]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27.

[2]Allen R, Smith M. Film Theory and P h i l o s o p h y [ M ] . O x f o r d : C l a r e n d o n Press,1997:79.

[3]同[2]。

参考文献:

[1]姚国强.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姚国强,孙欣.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第1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林达悃.影视录音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4]B·日丹.影片的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5]严蓉仙.画外空间的魅力[J].电影艺术,1994(1).

[6]毛云飞.看见未可见的—画外音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J].电影艺术,2009(3).

[7]王蕾.浅议电影旁白之美[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2).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的视角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