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美育实践的创新路径

2021-02-03张璐牛昱坤

美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育

张璐 牛昱坤

摘 要:新时代的高校美育不应局限于理论教学和研究,而是应遵循美育特点,给予艺术实践更多关注。高校美育应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善用信息网络技术等方式,积极推进美育改革,扩大美育的辐射面,提升美育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基于美育的实践性探索,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例,从美育的特点出发阐释高校美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由此构想高校美育实践的新路径。

关键词:美育 大学生电影节 实践课堂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围绕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等指导意见。高校美育作为新时代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不断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善用信息网络技术等方式,积极推进美育改革,扩大美育的辐射面,提升美育的社会影响力。

一、美育与美育实践

18世纪90年代末,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概念。18世纪末,欧洲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西方社會生态随之发生巨大改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们成为社会这部庞大机器的细小零件。这种社会变化将人性引向分裂,人文理想出现扭曲。对此,席勒希望通过美育规划出一条实现“完整人性”的、以“自由”为标志的审美超越之途。[1]

在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人格塑造理念和礼乐制度已经有了美育的影子。至近现代,中国现代美育的开拓者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家不仅将西方美育思想引入中国,还在中国传统儒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并推行新美育,以求实现“育新民以兴邦,倡科学以强国”的社会变革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出发,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四育在教育活动各环节的有机统一,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明确指出美育在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助益智力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高校美育的实施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2]

在新时代,美育不仅要发现美、辨析美,更要感受美、创造美。新时代背景下的美育工作,不仅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理论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美育实践,加强对美育的实际应用和探索创新。美育如果不落于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美育的社会影响力,让美浸润到大众生活中。本文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例,阐释高校美育实践的必要性,并由此构想践行高校美育实践的创新路径。

二、高校美育实践案例分析

影视艺术作为文化艺术与社会经济结合的产物,是大众接触最多的艺术门类,具有直观可感的特性,能够带给人们较为直接的审美体验,因此在美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今,影视艺术的长足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审美选择。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拍摄终端的普及,影视艺术进一步走入大众生活中,普通人也能够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者。

影视艺术对大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宣泄等能够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身心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在当今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产生,泥沙俱下,真伪难辨。

当代大学生的一大娱乐就是追剧、看电影。而市场上充斥的大量影视作品所传递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但海量的影视作品在传递给大学生时往往是未经筛选的,如此庞杂的内容,如果不帮助学生们甄别、选择,很有可能让他们被一些虚假的情感和价值观迷惑,过度追求娱乐的快感,导致混淆现实与虚幻。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影视作品都是各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自身文化实力的重要窗口。很多西方国家甚至将其作为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通过大量向外输出影视作品,践行其“先吸引后教化”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培养自己的“追随者”。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引导处在身心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正确地欣赏影视作品十分必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节聚焦国内外的优秀电影作品,为大众献上视觉的饕餮盛宴。而在高校范围内,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大学生电影节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一活动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每年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不同于社会上或影视界的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突出青春激情、学术品位和文化意识,多年来坚持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拍、大学生评的独特风格,[3]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说,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一项令人瞩目的电影盛事,更是高校美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和成功案例。作为美育实践的大学生电影节,在美育方面发挥了以下作用。

1.培养高素质美育群体

大学生电影节的原则之一是“大学生办”,即将运营管理权力下沉至学生。每一届大学生电影节,从部门组建到活动实施,每个环节都有学生深度参与。在电影节组委会组建之初,组委会会广泛招募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通过简历筛选和面试的方式,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其进入适合的部门,从而实现因人而育、因材施教的目的。

以2021年(第28届)电影节为例,组委会由运营部、宣传部、外联部、学生原创部和学术部五个部门构成。运营部负责与各部门沟通、协作组织电影节的启动仪式,还负责闭幕式活动的策划工作。组委会为此安排了具有较强统筹能力、管理能力的学生到该部工作,从而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宣传部负责电影节期间线上、线下的宣传通告、物料准备工作,目标是扩大电影节的影响力。在招募时,组委会除了选择设计专业的学生,还会选择擅长剪辑以及审美力较高的学生。外联部负责面向全国征集符合报名条件的影片,并与各电影公司及全国高校分会场进行合作,需要有极强沟通能力的人员。进入这一部门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为电影节的邀片、邀星工作提供了极大助力。学生原创部负责举办“原创影片大赛”“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和“大学生影评大赛”三大赛事。加入这一部门的学生,除了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外,还极富创意。他们的新点子层出不穷,为电影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学术部通过举办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提升电影节整体的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人员需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比如,这届电影节学术部的副部长就是冷门小众文艺片爱好者,他提出的很多意见和想法为各项论坛活动的举办增添了不少亮点。

每届电影节的筹备时间长达半年,这让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艺术实践。从人际沟通到团队协作,学生们均能掌握主动权。在电影节期间,各类论坛、交流活动的参会嘉宾均由学生拟定联络,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以外联部为例,参加今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400余部影片均由该部门的8位同学征集而来。他们在当年上映的上千部影片中筛选出符合大学生品味的作品,并按剧情、动画、纪录片、戏曲四个单元分类、分批次致电片方进行邀约,最终超额完成了工作。电影节期间举办的青年电影人论坛的人选也由该部门拟定,邀请的嘉宾既有长期深耕在幕后的编剧,也有商业影片导演和新兴电影人。嘉宾名单在获组委会批准后,也由学生们自行寻找渠道邀请,最终请到了涵盖编、创、演等全行业的6位电影工作者。论坛非常成功,与会嘉宾分享了很多多元化的经验和心得。学生们通过深度参与活动的筹备,不仅个人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也实现了艺术品位的提升。

2.身体力行实践美育

大学生电影节与社会上的电影节和专业电影节最大的区别在于聚焦大學生的电影创作实践。每年电影节都会举办面向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的剧情片、纪录片、实验短片和动画短片的征集活动。在原创方面,电影节有两个重要的竞赛单元,分别是“原创影片大赛”和“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两项赛事都旨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为热爱影像创作、充满艺术激情的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今年,电影节的原创单元紧跟时事,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动画短片,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抗疫”和“逆行者”身上,展现了2020巨变之年中人性的伟大与坚强。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龙筱玉、李宇、薛晶尹同学拍摄的纪录片《回家》记录了主人公为接新冠检测转阴后仍在医院康复治疗的父亲回家,在苦难困境中坚强面对生活重压的故事,展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人的亲情故事。

近年来,大学生电影节都会在原创单元设立特别单元。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设置了特别单元——“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鼓励参赛者创作主旋律作品,展现和记录新时代大学生勇挑重担的新风貌,从而涌现出《2020家书:静待花开,等你归来》《一面国旗的重量》《外卖老哥》等一系列优秀作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影节主办方与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合作设立了“中国税务”特别单元,聚焦一代代税收人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倾情奉献的感人事迹,涌现出《红色税月》《愿望清单》《国之利刃》等表现税务人、纳税人精神风貌的精彩作品。

除了举办竞赛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和创作能力外,大学生电影节还通过资源整合,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商业对接的出口,以此激发青年的创作积极性。比如,今年电影节期间举办了“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导演)孵化工程”征集活动。该工程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面向社会和高校戏剧专业学生及艺术爱好者进行导演人才征集。项目首先从众多申请者中选出10位学生给予戏剧导演专业培训和集中创排,其作品会在终评委员会内进行演出,最终评选出3至5名优胜者获得孵化作品导演资格。获奖剧目将有机会参与商业巡演,参赛者还将享有导演署名权和未来演出期间的导演酬劳。通过这些举措,大学生电影节搭建起青年影视创意培训、交流、交易的平台,从而切实落实了高校美育全面、全民实践的目标。

3.广泛传播实践成果

美育的实践成果只有经过更好的传播才能真正融入大众的生活。大学生电影节实际上是以艺术性和学术性俱佳的影片为桥梁,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大学生电影节的初衷并不仅仅是评选出大学生爱看的电影,更是为这一群体寻找更多优秀的电影。为此,电影节除了征集本年度口碑较好、热度较高的作品外,也将目光投向First青年电影展、平遥国际电影展等活动,邀请较为小众的影片参与评选。如今年的电影节推选出了《我和我的祖国》《送你一朵小红花》《你好,李焕英》《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等34部“光影青春”优秀国产影片,这些影片从讲述经典历史、讴歌时代英雄、聚焦社会现实、探索多元类型等方面展示了2019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全景。

为了更好地传播电影艺术,大学生电影节还采用了多种方式扩大观影范围。入围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34部影片集中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放映。学生们可以远低于市场价格购票观影。同时这些影片也将在全国40所高校放映,从而最大程度扩大观影范围。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正逐渐成为电影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电影节也在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扩大活动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电影节的活动、赛事几乎全部采用线下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如学院日对话沙龙“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于北京电视台、爱奇艺平台播出,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在哔哩哔哩平台直播,原创影片展映和交流还登上快手平台,从而覆盖了更多大学生与青年创作者。

4.学以致用探讨美育

“大学生评”是大学生电影节美育实践的重要环节。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提出,传播应用于个人的功能有四项:社会雷达、操纵、指导和教育以及娱乐。影视具有强大的娱乐属性。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娱乐功能是其选择观影的主要原因。这也导致大学生们在观影时,往往更加关注影片的情节性、娱乐性,而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和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镜头语言等专业层面的内容。长此以往,大学生们很可能陷入过度娱乐化营造的虚假快乐中,丧失严肃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电影节在评选作品时,采用了学生评委和专业评审共评的方式,同时考虑作品的娱乐性和学术专业性。这就要求学生们不能仅从兴趣、演员、情节等角度评估影片,还要从音乐、镜头、画面等电影理论专业层面分析评判作品。评选不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电影的娱乐需求,而是为了拓展他们的电影专业知识、提升艺术品位,在影视鉴赏中进行美的熏陶。同时,这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又有资深影人、专家学者共同把控的评选方式也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融合。

今年,大学生电影节首次设立了“大学生影评推选”活动,更加突出了“大学生评”的特色,意在打造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电影学术品牌,推进全国高校校园电影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电影理论人才的培养储备和电影评论事业的发展,以适应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态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大学生电影节首次举办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现已成为电影节的新惯例,也成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论坛邀请国内外青年学者,鼓励他们以开放的态度、以青年的身份思考当前学界前沿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并提出新锐观点。通过论坛活动,广大青年创作者能够在交流中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与创作观。

三、探索美育实践新路径

事实上,包括大学生电影节在内的各类艺术节、奖项评选、校园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高校落实美育实践的重要路径。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拓展专业见识,还能够增强审美意识。高校美育实践时常因场地、人员等限制,导致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局限。而大学生电影节这种通过组织专业学者、高校师生在一段时间内从电影编、创、评各个角度进行深度实践的方式,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1.以创作为始,在创作中体现美育

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注重对情感的熏陶和培养。创作对美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创作的过程,也是其思考、感受、寻找、创造美的过程。影视创作的过程,不仅是创作者自身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传播美的过程。对新时代的影视创作者来说,尽早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树立通过创作优秀影视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很有必要,对创作者自身也是一种成长和升华。在引导大众审美的过程中,创作行为发挥了双向美育的作用。

大学生电影节一直秉承着“青春激情”的宗旨。青春与活力感染着每一位创作者,也让这一延续了28个年头的活动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今年的大学生电影节为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研究生朱玥的作品《夜归骨》荣获“青年优秀剧本推选”最佳荣誉作品奖。在交流中,朱玥提到其创作是以“自我的完整”和“远离虚幻,重归真实”为关键词。她说:“遇知己,更是要遇自己。人的天性原本是完整和谐的,然而却在各种各样的欲望杂念中产生分裂和异化。剧本中主人公殷无念的隐州之旅,便是在真、善、美中完成人性的再次重建,享受隐州繁华后重归真实世界,与亲人重逢亦找回完整的自我,历经奇幻终于再次为‘人。”加缪曾经说过:“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夜归骨》的创作初衷是希望人们如同主人公一样,在繁华世界中不沉溺于虚幻、不迷失于欲望,在嘈杂纷扰中守住善良、纯真与信念,在苦难中寻得生命的意义与心灵的宁静,永远葆有本真的自我。

北京电影学院杨青同学的动画短片《告别》获得了今年大学生原创影片最佳动画短片奖。《告别》将故事背景放在了一个消防员家庭上,展现了同为消防员的父子在面对大爱和小爱间的艰难抉择。父子之间的误会和隔阂最终因为阴阳两隔得到释然,儿子与父亲做了告别。人的情感会对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作品通过讲述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故事,反映父母与子女之间割舍不断的情感,而“消防员”“逆行者”元素的加入则更进一步强化了影片带给观众的震撼与感动。

此外,大学生电影节还通过设立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短片和实验短片等不同的影片单元,为不同类型的青年创作者提供发挥特长的空间,践行了美育实践的自由性和多元性。上千部题材、类型不同的影视作品承载着青年们对社会和自我的思考。如在实验短片单元中,数字化、爱情、自由与科技是青年创作者钟爱的主题;在纪录片单元中,青年创作者则多通过小人物和大时代的对比赋予作品无限的可能。

总之,大学生电影节进一步激发了青年们的创作热情和活力。在创作中,学生们将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加以迁移、品评、借鉴,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衍生出新的内容,形成自己的审美成果。以热忱之心对待创作,自身的审美也必然得到提升。

2.以作品会友,在交流中共享美育

相较于其他人文教育,美育的实践性和交流性更强。当前,随着美育的不斷发展,美育涵盖的内容逐渐扩展到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环境教育等更广阔的层面。在此过程中,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育的新经验、新成果能够在交流中得到共享,新观点、新思考也因碰撞而绽放出新的火花。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美育实践的过程。

大学生电影节期间举办的各个论坛,搭建了青年学者分享学术观点的平台,促进了青年学者的学术思辨。这些论坛通过广泛邀请业内权威学者、高校教师、青年学者、高校学生参与活动,沟通了学术圈层,进一步激发了影视产业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论坛,大学生群体能够了解学界和业界的前沿观点、创新理念,这对他们审美视角的产生有积极作用。如今年的青年电影人论坛以“工业意识与主流表达”为主题,邀请了导演、编剧、电影制片人、学者等青年创作者参加。论坛上,与会者从编、创、演、作等不同角度对中国电影的“工业意识”与“主流表达”作出注解和阐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维的火花并不会因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在小范围传播,而是直接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央视频、爱奇艺“云上北影节”等平台播出;也不会随着电影节的落幕而昙花一现,借助网络技术手段,青年创作者的思考和观点能够不断被更多人了解。参与者与场外观众能够实时交流互动,当事者与后来人能够共享这些美的体验和理论知识,如此实现了以青年学者、电影人为参与主体,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受众的“互联学习”,完成了美育共享这一学习闭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新时代的高校美育不能止步于理论研究,而要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更加注重结合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便捷的信息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影视艺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美育提供了更多可能。借由影视艺术导向美育,能够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的扉页中写道:“把一切事物交给全人类的无所不包的艺术。”这句话揭示出的教育的初心便是大学生电影节的目标。一方面,大学生电影节作为美育传播平台,通过展示与引导美育实践,向社会各界传递出高校作为发展美育主阵地的声音;另一方面,大学生电影节自身也在不断更迭自转,在20余载中,通过提供沉浸式的美的体验与实操,积极引领和帮助大学生群体提升审美意识,让他们在创作与交流中迸发青春活力。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新美育时代到来。美育的发展需要更透彻的理论研究,也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实践。大学生电影节只是中国众多美育工作者开拓前路的小小缩影,我们可以从这些经验、教训中一窥高校美育实践的路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探索总结出可以广泛适用的美育新模式、新方法,让新一代祖国的栋梁在美的康庄大道上走得更远。

(张璐、牛昱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注释:

[1]孔新苗.“社会美育”三题:含义、实践、功能[J].美术,2021(2):10-14.

[2]刘国权.中国共产党美育政策的百年流变与当代启思[J].现代教育科学,2021(4):1-6.

[3]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官方网站[EB/OL].http:// www.bcsff.cn/.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4).

[2]赵荣生,陈仲庚.传播学视野中的高校影视美育[J].电影评介,2007(6).

[3]孔新苗.“社会美育”三题:含义、实践、功能[J].美术,2021(2).

[4]刘国权.中国共产党美育政策的百年流变与当代启思[J].现代教育科学,2021(4).

猜你喜欢

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