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生活 融合与探索

2021-02-03李雪梅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领域美术学科

美术课程不仅能传递人类艺术文明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反映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艺术的思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可以跨越学科界限,通过聚焦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增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当下的美术学习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境创设与综合探索,笔者通过校内外多种形式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探索、感知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探寻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促进课程内容的融通,强调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拓展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强调美术与语文、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这种综合性的美术学习课程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探索中,散发出不一样的魅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创新,形成“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这也是美术学科“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根本目标。

一、小学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可以以美术学科內容为主,也可以跨学科内容整合进行开发。“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突出学科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综合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优势,通过学科课程体现实践活动课程蕴含的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等特色。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和教师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促进学校建构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校课程的育人效果。

学习活动的框架可以由主题简介、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整体规划、实施过程、效果评价六项构成。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进一步细化各板块内容,注重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态度,从学生的兴趣、需求、经验出发。主题的开发可以基于不同的角度,笔者尝试基于校内外资源开发学习主题,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设计开发。

第一,学科本体资源,即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方式开发主题。美术教材中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就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同时,将美术教材与地域教材、校本教材中部分内容相结合可直接转化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主题。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中围绕“家乡”展开的主题单元。笔者在借鉴这部分内容后,开发出《家乡特色家乡情》的主题,收集整理家乡代表的建筑、文化、美食等资料,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筛选出独具家乡特色的物品。课程设计了最具家乡代表性的胸章,制作出家乡的特色泥塑,并通过集体交流展示理解家乡文化特色,形成相互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也可以围绕陶艺、面塑、皮影、剪纸、扎染等课程纵向开发“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主题,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向提升。

第二,学科融合资源,即利用学校跨学科资源整合的方式开发主题,搭建“美术+”的开发形式。学科融合可以综合两门学科内容,也可以从多学科出发设定美术研究主题。以“主题综合”“兴趣综合”等整合方式开发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主题。综合全学科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见的“美术+”形式有美术+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美术+语文、美术+数学、美术+英语等,其开发难点在于找准美术与各学科的契合点,并将不同学科有机地统一到一个共同的实践活动主题下。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的实际收获要远大于单一学科的教育。例如“美术+音乐”主题实践活动《渔歌唱晚》,将美术、音乐学科在“渔歌唱晚”的情境中交叉教学。学生通过感受古筝乐曲中的韵律美、中国画水墨中的情境美,产生审美共鸣,从而提高艺术学科的整体素养。

第三,社会整合资源,即借用校外资源的方式开发主题。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产、自然风光以及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等,都可以开发出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主题。近几年来,针对博物馆、美术馆课程的探索已有了较为丰富案例,如海淀区利用区域社会资源开发了《钟声祈福——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颐和园皇家园林》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与大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使学生在真实的文化与生活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文化、提升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实践活动类别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考察实践类。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二是设计制作类。运用各种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实践,转化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知识迁移能力。

三是社会服务类。学生作为服务者在被需要的过程中可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二、小学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对美术学科教学方式的新思考,促进了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转变。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突出“活动的主题性”“内容单元化”“综合性与跨学科”“自主与合作”“研究性与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与评价导向”等特点。《皮影》课堂教学便是很好的课例,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图1)

1.研究实践中的关注点

(1)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实践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学生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树立综合学习、自主建构、动态生成和实践的意识,掌握实践性学习的方法。

(3)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2、图3)

(4)实践活动课程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生成性、趣味性等价值特点。

2.研究实践中学生的变化

(1)促进了学生认知方式的改变

实践性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因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落实到行为层面时,也会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只有将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的学科知识很好地融入人文化的生活情境中,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探索、讨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了后测,并分析原因。

学生后测问题1:你最喜欢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是什么?

我们对参与课题研究的7所实验学校共1260名同学进行回访与后测,并进行数据梳理。从图4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集体外出实地探访、利用网络资源整理、课堂中进行综合性学习与邀请艺术家进校交流选项中,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外出实地考察。

归因分析:学习形式是需要不断突破的,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的学习,外出考察无疑可以更加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拥有更加鲜活的学习资源。同时,“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参与”又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后测问题2:实地考察活动中,你认为自己哪方面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从图5可以看出,通过实地考察的探索性学习,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综合探索能力和欣赏评述能力四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其中欣赏评述能力的提升幅度最高。

归因分析:此结果应该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真实现象、研究真实问题以及探索真实原因等一系列活动息息相关。通过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从而有效促进其欣赏评述能力的提升。

(2)提升了学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是强调视觉的学习,在视觉中建立起图像识读、文化理解与审美判断的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是文明发展的命脉。对于文化的理解需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感悟,并提升他们的欣赏评述能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文化自信。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在实地走访荣宝斋实践活动中,近距离体验了传统文化的殿堂。下面是来自学生的话:

“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荣宝斋。心中的感受只有两个字可以表达,那便是震撼!其中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黄胄的驴等真迹让我们大饱眼福。精美的画卷、文房四宝、古玩玉器令我们目不暇接,这就是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刘晨 9岁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邵珺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后,学生写下了打动人心的感受:

“那些无与伦比的雕纹已经变得平滑且不清晰,站在这古钟前,好像闻到它古老的气息,钟又发出沉闷的响声“咚——咚——咚”,我仿佛回到了那时的年代……”

—— 冀文祎 10岁

这样的课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相信这样的学习会使他们终生难忘。这正是艺术学习的终极目的吧?

通过实地探索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同和对各地民间美术的了解与热爱。加强学生对民间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也是课标的一项要求。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同时学习文化内涵。

(3)拓展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综合性的学习课程利用学习单进行任务群组式学习,会给学生带来更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这个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实践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艺术感知和审美素养,形成勇于创新的品格。

3.研究实践中教师的变化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该如何设计、组织与运行?教师对课程本身的定位与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需要引导教师从跨学科融合、现代生活、传统文化、非遺传承、博物馆教育等更多层面与角度将课程落实到实践中去。同样,我们也对参与实验的24名教师所涉及的美术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类目进行了分析。有授课教师在课后反思中写到:从来没有想过实践活动还可以以这样一种形式和面貌引入教学中来。可见此类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在策划课程方案时灵活运用资源的意识。(图6)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要素,小学美术学科“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探索带给教学的变化离不开教师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教学观念的变化引发了实践行为的变化,而实践行为的变化又进一步促进了观念的转变。

三、小学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思考

1.教师课程统合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对小学美术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统合设计热情越来越高,但是统合能力与站位意识仍需提升。教师在综合艺术涵养、挖掘艺术与生活的关联点、整合与架构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提升空间。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艺术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当务之急。若要培养有综合素养的学生,首先便要要求自己做一位不仅精通所学专业,同时要兼善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有综合素养的教师。教师在看展览、听音乐、外出游玩参观时做个有心人,才能够由此及彼、游刃有余地在各学科之间建构起跨越的“桥梁”。

(2)了解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

利用闲暇或教研时间翻阅同年级相关学科的教材,发掘同样或相似的知识内容,如语文的课文、古诗词在音乐、舞蹈中有没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怎样有机融合与补充?是否可以与相关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一次学习活动?

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与培训拓宽教师的教育视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2.“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序列化和系统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课例的开发,难免会受限于学校研究的偏好、教师专业关注点的偏好和社会时事热点的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例的热点化、时效化、碎片化,如果能够边开发、边精选、边保留,将课例序列化、单元化、系统化,育人的科学性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李雪梅,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美术教研员,北京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

猜你喜欢

领域美术学科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美术篇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