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生猪养殖业空间布局优化探讨

2021-02-02李佳丹毛恩友朱硕彦詹柴徐志豪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宁波市养殖场生猪

李佳丹,毛恩友,朱硕彦,詹柴,徐志豪

(1.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0;2.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 宁波 315040;3.宁波市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宁波市信用中心,浙江 宁波 315040)

生猪养殖业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长期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我国生猪的产销量已居世界第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方向[1-2]。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包括浙江在内的南方水网地区划定为生猪养殖约束发展区,主要任务是落实《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实行合理承载,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猪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压缩生猪屠宰企业数量,淘汰落后屠宰产能,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屠宰。环境规制强度的区域差异使生猪产业出现了“南猪北移,东猪西进”的空间转移趋势[3]。近年来,浙江省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改善环境为宗旨,按照 “双高”农业强省的总体要求,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为突破口,倒逼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全省养殖户数量和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

自2018年8月在沈阳发生我国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疫病快速蔓延,全国范围内生猪存栏量持续锐减。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10月份生猪存栏比前一年同期减少41.4%,能繁母猪存栏同期减少37.8%。猪肉价格不断攀升,2019年国内生猪类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创历史新高,1—11月,活猪价格从13.12元·kg-1上涨至34.89元·kg-1,涨幅166%;猪肉价格从23.16元·kg-1上涨至54.91元·kg-1,涨幅137%。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9月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第一次提出省负总责的要求,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还提出了猪肉自给率、养殖规模化率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3个方面量化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和全国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浙江省和宁波市相继出台一系列综合性的方案和措施保供稳价。宁波市利用此次政策支持,开展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布局优化及对策研究,在“十三五”环境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破旧立新,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生猪养殖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进种养业生态循环发展,构建规模集聚、生态循环、安全高效的现代生猪养殖产业体系,实现生猪增产保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1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市场分析

近年来,宁波市以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标,结合“五水共治”,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系列决策部署,不断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持续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上山、下海、进基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手抓生态畜牧业的培育与发展,一手抓传统畜牧业的治理与规范,全市累计关停“脏、乱、散、小”及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3 388家,调减生猪存栏60余万头。养猪户逐年递减,但规模养猪场逐年递增,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375个生猪养殖场,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程度达到91.9%,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非洲猪瘟爆发后,宁波市大部分猪场停止引入种猪,并有意识地调减存栏,养殖量全面下降。

按照全市820万常住人口测算,宁波市全年生猪消费量在220万头左右。2018年生猪出栏93.7万头,自给率为42.6%;2019年受猪周期和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生猪出栏下降明显,自给率也下降到36%左右。

1.2 存在问题

1.2.1 土地要素保障不足

宁波市域内适合发展现代化生猪养殖的区域基本已划入基本农田。尽管环保部已调整了生猪养殖场以设施农用地进行用地审批,同时对禁养区划定也进行了调整,除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及法律规定的区域外,不得超范围划定禁养区,但根据前期调研,土地问题仍然是新建(扩建)规模生猪养殖场最大的障碍。其原因:一是各县(市、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十分紧缺;二是新建大型现代化养猪场用地需求量大,而市永久性基本农田占比较高(全市永久性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8.4万 hm2),市域内适合发展现代化生猪养殖的区域基本已划入基本农田,用地性质调整划转难度较大,生猪养殖业面临“逃离了禁养区,躲不开永农区”、“想养没处养”的困境。

1.2.2 养殖户信心受创

近几年浙江省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逼迫大批散户退出生猪养殖。未来环保治理将常态化,对中小养殖户而言,行业投入提高,风险加大。养殖户经历了环保整顿,又遭遇了2018年猪肉低价滞销,尽管猪肉价格持续走高,但养殖户信心不足,行业整体仍处于观望的状态。

1.2.3 疫病防控任务艰巨

当前,全国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已覆盖大陆所有省份,且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疾病传染性强,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养殖场对生猪引种的生物安全存在顾虑,普遍存在不敢引种、不想引种的恐慌心理,加之全国种猪猪源紧缺,仔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导致养殖场推迟或取消引种计划,生猪补栏不及时,空栏率增加。

1.2.4 环境治理压力增加

“十三五”期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了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民众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来的优美生态环境,对新建养猪场存在排斥心理。这些民声为政府部门在布局选址养猪场、环保督察方面,乃至养猪场的日常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2 养殖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在“十三五”期间“五水共治”、环保督查的成果基础上,宁波市“散小乱”养猪场整治基本完成,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禁养区和永久性基本农田等限制因素,明确生猪养殖产业发展性空间和约束性空间,调整优化生猪养殖优先发展区域布局。通过新建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改扩建提升现有中小养殖场,形成以大型现代化养殖场为主、中小型生猪养殖场合理布局的局面(图1)。

图1 宁波市生猪养殖发展的空间布局

2.1 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2.1.1 滨海大型生猪养殖先导区

主要分布在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区、象山县和宁海县的沿海滩涂区域,利用宁波市丰富的沿海滩涂和未利用地资源,建设万头以上规模的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充分利用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余姚市滨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宁海县三门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布局现代化大型生猪养殖场,作为生猪增产保供的主要载体,并鼓励场区内配备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设备,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疾病防控能力。同时,延长生猪养殖产业链条,加快二产加工产业布局,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和市场风险防范双重目标。

2.1.2 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示范区

主要分布在余姚市、海曙区、鄞州区和宁海县的低丘缓坡区域,以及距离市区较远的农业强镇(乡),布局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场,按照“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圈,建设完善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农牧对接体系。

2.2 生猪养殖规模方案

人工成本、政策补贴和环保压力是生猪规模养殖的重要驱动因素。生猪规模化养殖不仅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还能提升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生猪养殖利润,强化政府职能落实[4]。如何在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下,实现我国生猪规模养殖业绿色发展,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2.1 推进中等以上规模化养殖

环境规制强度在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小规模散养户对环保政策的响应相对消极,面对环境规制也相对脆弱,在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容易遭受清退,而中等规模以上养殖场对养殖污染的治理能力较强[5-6]。对生猪生产成本与效益进行测算的研究表明,中规模养殖利润明显高于小规模与大规模养殖[7]。继续推进生猪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生猪养殖业绿色发展[8]。

2.2.2 加强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区建设

根据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确定生猪养殖规模。滨海大型生猪养殖先导区远离城镇,滩涂地和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国家、省和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推进万头以上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落地。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示范区内布局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场,遵循“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加速优化种植养殖结构,进一步完善农业内部循环链条。鼓励推广发酵床养猪技术,在节水、占地、污水处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9]。打造生态循环美丽牧场,生产绿色精品的生猪产品。

2.2.3 发展生猪立体养殖模式

随着土地制约的日益加剧,土地资源成为限制生猪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因素。正大中央厨房子项目现代化猪场在义乌市义亭镇开工建设,其6层立体生猪养殖模式在全国属于先例,建成后每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发展立体养猪模式是打破土地资源困局的“利刃”,在楼房里养猪,具有占地面积小、土地资源要求低、环保配套集中等优势,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自然资源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到了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对于土地指标紧缺的宁波市来说,生猪立体养殖模式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3 政策保障

3.1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为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自然资源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设施农业属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实占补平衡;养殖设施由于位置关系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允许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但必须补划。此举传递出一个信号:用地政策比以前宽松,有利于提振社会资本投入生猪养殖的信心。在生猪增产保供工作中,从上至下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生猪养殖用地政策,按照新建(扩建)规模生猪养殖场每万头产能安排3.3 hm2养殖用地,其中每5万头产能安排0.2 hm2建设用地指标的标准,优先保障新建、改扩建生猪养殖项目用地。同时,利用新一轮(2020—203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优先合理安排用于生猪养殖的设施农用地,预留生猪产业发展空间,从市级层面调剂用地指标,为各县(市、区)生猪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落实用地保障。

3.2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

全面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监测排查报告、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生猪运输和餐厨废弃物监管等有效防控措施。加快市、县两级生物安全二级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建设,提升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生猪屠宰场(点)、区域性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等区域疫病防控水平。同时,配合生猪增量发展目标,对官方检疫队伍进行人员扩充,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环节疫情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对生猪养殖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

3.3 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在实施国家和省里规定的新建规模生猪养殖场补助(每万头生产能力补助100万)、引种(每头500元)、贷款贴息(贴息率为3%)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围绕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节前保供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强补助政策。另一方面推进生猪养殖生态补偿机制,在用地指标紧缺、环保执法、疫情防控等压力下,对承担宁波地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重任的县(市、区),通过资源环境补偿、签订产销订单等方式,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对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县,以新增生猪养殖建设用地为基数,按照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面积税收(以统计局数据为准)和动物防疫等投入(30万元·hm-2)的标准,每年落实综合奖励资金,实现地区生猪增产保供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的局面。

猜你喜欢

宁波市养殖场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生猪 广西生猪自成一极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