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联合针灸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021-02-02胡慧敏
胡慧敏
心力衰竭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的一组综合征,简称心衰。慢性心衰(CHF)是各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调查研究显示[1],随着老年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CHF发病率和年病死率越来越高,现已逐渐发展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威胁患者生命安危的同时,降低了生活质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磷酸酯类、利尿剂等是常规西医治疗药物,但治疗效果不理想[2]。体外反搏是一种已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无创治疗方法,此外,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喘证”等范畴,病性属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夹杂为常见临床表现[3]。针灸是一种中医外治手段,主要运用一定操作方法经络腧穴传导治疗疾病。本文以我院124例老年CHF患者为对象,探讨体外反搏和针灸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124例老年CHF患者分为两组。纳入标准:符合CHF诊断标准[4];年龄>60岁;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Ⅱ~Ⅲ级者;病情处于稳定期;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依从性差者;恶性肿瘤者;精神疾病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急性心肌炎者;严重心律失常者;合并心脏瓣膜病者;言语或认知障碍者。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项研究。
对照组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7.12±2.1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6.02±0.47)年;NYHA分级:Ⅱ级38例,Ⅲ级24例;合并症:高血压5例,高血脂8例,糖尿病3例。观察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63~77岁,平均年龄(67.23±1.9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94±0.52)年;NYHA分级:Ⅱ级35例,Ⅲ级27例;合并症:高血压7例,高血脂5例,糖尿病5例。两组患者年龄、心力衰竭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体外反搏治疗,患者躺于体外反搏装置(型号:P-ECP/TI,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心电电极片贴于胸部,将指脉探头戴好,捆绑固定好腰部、小腿及大腿气囊,治疗压力范围为0.01~0.03 MPa,45 min/次,1次/d,共治疗8周。
在上述对照组体外反搏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同时联合针灸治疗。针灸选取血海穴、郄门穴和双侧内关穴等穴位。气阴虚患者,增加中脘穴、足三里穴和太溪穴;喘咳欲脱者加灸神阙穴;痰浊雍盛者加丰隆穴;瘀水互结致水肿者加水泉穴和复溜穴;心悸不安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增加百会穴和神门穴等施针位置。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毫针刺法,行针3 min,留针15 min。1次/d,治疗时间为4周。根据辨证,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1.3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疗效评定[6]:按照NYHA分级方法,将CHF患者心功能疗效分为三个等级,即显效(心功能达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②心功能指标: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③运 动 耐 量[7]:根 据6 min 步 行 试 验(6MWT) 评定运动耐量,测定患者6 min内往返于30.5 m线段的步行距离。④生活质量[8]:采用中文版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估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21个问题,均采用0~5分的评分法,分值与生活质量呈反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软件,计量数据用(±s)表示,行t检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77.42%)比较,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91.94%)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LVEF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LVEDD和LVESD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6MWT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MLHFQ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注: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F/% LVEDD/mm LVESD/mm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2 40.13±1.46 50.12±4.56 54.32±5.61 50.82±4.18 41.98±4.57 36.02±4.13观察组 62 40.25±1.37 54.02±4.18 54.51±4.52 48.63±4.20 42.25±3.10 33.21±4.29 t值 0.472 4.964 0.208 2.910 0.385 3.716 P值 0.638 <0.001 0.836 0.004 0.701 <0.001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比较(±s)
注:6MWT=6 min步行试验,MLHFQ=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
6MWT/m MLHFQ评分/分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2 302.12±24.15 375.58±32.54 65.17±4.57 30.13±3.60观察组 62 303.57±22.61 421.03±31.08 64.92±5.34 23.02±3.49 t值 0.345 7.953 0.280 11.166 P值 0.731 <0.001 0.780 <0.001
2.4 安全性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临床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CHF目前已成为现代医学心血管循环疾病领域急危重症,是公共卫生健康焦点问题,安全、有效、完善的诊疗体系是该疾病临床治疗的目标。心慌、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下肢水肿、疲倦等是该疾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CHF发病机制在于心肌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肌受受损后启动,在刺激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因此激活了多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长期刺激作用下,导致心功能障碍。对症治疗是现代医学干预病情,控制病情发展的手段。但因长期用药,患者敏感度下降,耐受性差,治疗存在缺陷。
体外反搏是一种非侵入性、非药物治疗的无创性手段,心脏舒张末期下半身血液在腰部、大腿和小腿序贯加压的作用,被驱动返回心脏,产生舒张期增压波的同时,增加了右心静脉回血量,有助于机体循环[9-10]。针灸作为中医外治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在CHF的治疗中。从中医理论分析,CHF的发生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机体气血阴阳受损,血脉通行受阻等相关。证属本虚标实证,以心之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本文采用体外反搏和针灸联合治疗,针灸选取血海穴、郄门穴和双侧内关穴等穴位,其中,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心胸疾患治疗要穴,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针灸该穴位可改善心衰状态下心肌细胞缺血现象,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郄门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穴,具有通经止痛、养心活血的作用;血海穴隶属足太阴脾经穴,可发挥消肿利湿、健脾活血的功效。结果显示,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与体外反搏单一治疗相比,联合针灸治疗的患者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91.94%)明显提升。
此外,联合治疗的患者临床最常用的心功能指标LVEF水平明显升高,LVEDD和LVESD下降。提示联合体外反搏和针灸治疗的老年CHF的心功能明显改善,且联合治疗患者6MWT均升高,MLHFQ评分均下降,即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提高。分析其中的原因,全身血管阻力因体外反搏收缩期前的快速放气减少,收缩压下降,心脏后负荷减少,从而提高LVEF,减少心肌损耗,改善心功能和预后效果。现代研究表明[11-12],针灸各穴位可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内粒子浓度、心肌细胞的基因表达等保护心肌,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灌注和泵血功能。治疗安全性分析显示,治疗期间,体外反搏单一治疗和联合针灸治疗两种方案干预的患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
综上所述,老年CHF患者采用体外反搏联合针灸治疗后的疗效明显提升,心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