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河南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1-02-0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民工

李 玲

(商丘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活跃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劳动第一线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超过了2亿[1],显然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的劳动力支撑,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速健康发展的城镇化必须依赖于农民工快速地融入城市,不仅仅是人进了城,关键是身份、地位、权利和经济上更深层次的融入。农民工作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群体,却是游走在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在城市融入方面还不彻底,这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问题。

促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河南省,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除了一部分60后、70后老一代农民工,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极大地推进了河南城镇化进程。但是,由于我国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政策方面还不够完善,再加上农民工自身也存在文化素质偏低、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以及城市还没有形成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致使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遇到了许多现实问题,不仅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阻碍了城镇化的质量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中河南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对流动人口特别关注,农民工是河南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未来经济工作的重心。随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社会都在关注农民工的市民化这一重要的社会问题,诸如农民工讨薪难、生命健康保障度低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在各方努力之下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有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自2006年以来,省会郑州率先作了新的规定,凡是农民工子女即可随父母打工入迁就近入学,以全日制学校接受为主,所有收费“一视同仁”[2]。这些做法使农民工能够安心在城市生活工作,不再因挂恋土地常游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为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和实现市民化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本课题组对河南省的郑州、开封、商丘等地的农民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河南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上还存在着如下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也必然会影响农民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政治融入上:政治参与度不高,利益诉求表达不充分

受传统等级观念和权威政治思想的影响,农民工群体普遍政治参与意识不足。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农村发展缓慢形成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惧怕权势、敬畏权威的意识。部分人自认为身份低微,加之又长期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很难理解什么是民主,也较少通过正当的途径去争取自身的民主权利。课题组通过对郑州、洛阳等城市长期打工的对象走访发现,许多进城的农民工不知道如何主张自己的话语权,不知道如何通过合法的渠道去争取自己的民主权利。尽管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公民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是由于权益表达和决策机制的不完善,农民工缺乏自我组织能力和权益代言人,导致他们政治参与度较低。近年来,河南的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大,但是农民工通过政府热线或媒体帮忙维权仍较困难,政府或者媒体也较难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一些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在城里买了房,但他们的交往圈子主要还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乡下人”,而城市居民社区在登记人口时也很少把农民工归为城市居民。即使生活在城市,但是根儿依然在农村,考虑到自己的农民身份,农民工不会太关注自己所在社区举行什么活动,也不太关注自己是否应该行使什么权利,所以,由于政治参与度低、维权意识不强,即使他们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却不能公平享受政治权利上的公平和经济增长的成果,农民工常常被当成游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重边缘人”。

(二)经济融入上:农民工劳动环境与福利保障不合理,利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依然存在,所以农民工存在着身份转变的问题。根据课题组2019年寒假针对河南省商丘市路河镇郭楼行政村和周口市扶沟县江村镇王营行政村不同的农民工对象所做的社会调查发现,农民工投入和产出不成正向关系,辛苦的付出没有获得对等的回报,许多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工作环境、劳动保障、社会福利不对称。他们做着一些间歇性的或者季节性的工作,只关心每天能够到手的工资是多少,很少关心自身的生产安全、劳动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尽管在河南多个城市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情况在多部门的努力下有所改善,但是农民工由于利益表达的方式和途径严重缺失,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低,有时候明知上当受骗也不敢发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明确,导致农民工的付出与收益比例严重失调,自身的经济利益很难得到相应的保证。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在城市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农民工,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上富足,权利意识强,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3]。

(三)文化融入上:受农民工自身素质水平的约束,文化融入程度偏低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除了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也希望在读书、交友以及文化娱乐方面的精神需求得以实现。文化融入主要是农民工的文化需求能够像城市人一样,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实现交友、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一些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社会的原因,处于社会的底层,社会生活被边缘化。课题组通过走访发现,在河南的一些城市中还存在观念上的偏见,有些人对农民工用“脏、乱、差”和“穷、愚、弱、散”的字眼来形容。农民工的文化融入普遍受到城市文化环境的约束和排斥。由于对城市的大环境和人情世故不适应,再加上自卑的心理,导致农民工精神上的空虚和心理的孤独。农民工文化融入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社会给予农民工精神层面的关心不够。社会各界普遍缺乏对农民工的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关怀。二是企业整体对农民工在满足精神文化心理需求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职工文化消遣的场所和设施长期缺乏相应的投入。三是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大多数农民工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收入较低,再加上勤俭节约的本分,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很难舍得拿出部分钱用于精神文化的娱乐消费。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让他们对于自己所在的社区举办的各类免费的文化活动也很少参与,认为城市举办的各种活动都与自己无关。

(四)身份融入上:社会生活边缘化,无法享受城市公共资源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和“边缘性群体”。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实质上是身份的转变和认同过程。但是现实是,农民工虽然在城市里生活,由于制度的约束和条件的限制,加上部分城市居民的排斥,他们的市民身份很难得到认同,所以也很少能够公平地享受城市公共资源。第一,农民工的身份使他们的社会生活被边缘化。一方面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为谋生尝尽艰辛,在城市举目无亲,每天除了工友就是老乡,鲜少有城里朋友来往,社会交往面狭窄。第二,在城市大多居无定所,城市廉租房政策主要面向城市低收入居民,这些并不惠及农民工群体。第三,接受教育提高素质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途径,许多农民工在城市中趋向更加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迁子女教育资源享有方面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新生代的农民工年轻有追求,已经逐步适应了城市社会生活,但是作为老一代的农民工,无论在心理归属上还是在生活空间上,都是一个半城亦半乡、半工半农的“特殊群体”,是一个处于城乡文化之间的“边缘性”社会群体。

二、影响河南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是一支特殊的力量,他们贡献巨大,却又很难享受改革的成果,多重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民工在城市融入道路上走得漫长而艰辛。

(一)宏观层面:户籍制度和公共政策因素的影响

在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都与农民工阶层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的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户籍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把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划分为两个区域,同样也把“城里人”和“乡下人”分别安置在了两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截然不同的区域。户籍表明了人的不同身份,也限制了人在两个不同区域的流动,长期不破的制度壁垒人为地把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隔离成两个待遇不同的地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发展需要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滞后的制度改革使得城乡分化和农民工融入城市之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尽管户籍制度也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比如它会限制城市的过度扩张和过快发展,但是同样也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也因此长期被诟病。由于城市中的资源充足,待遇优厚,一些“城里人”因为城市的优越感而越发变得慵懒;而待在农村的人甚至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依然得不到同等的回报。随着河南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高质量发展是城镇化追求的目标,如果不能彻底打破这个制度壁垒,农民工在市民化的道路上依然会面临许多制约,这也会不断加大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成本。

2.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方面还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上的保障差异。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居民享受的是完全不同的社保待遇,完全统一和全覆盖的保障体制还没有形成,市民和农民工的保障效果大不相同。二是社会保障的工作机制还不是很完善。比如,有些地方农民工的社保基金管理不规范,工作机制不健全,对于社会保障政策发挥的作用监督不到位,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甚至逃避投保义务。三是客观条件方面的制约使社会保障缺乏灵活性。一方面,我国由于东西、南北、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社会保障政策发挥的作用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农民工常常跨地区作业,流动性较大,也因季节和特殊时期(春节)工作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因而社会保障的管理困难大、灵活性差。

(二)中观层面:城市发展环境和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在新型城镇的发展过程中,高质量发展主要取决于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和就业范围等因素,而这些都是有相应的承载力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旦超过了这个城市的承载能力,必然会阻碍城市的发展和稳定,更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现在城镇化过程中,突然融入一个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这对大中小城市的承载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就河南省会城市郑州来说,较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会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但是同时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化速度和水平既受制于城市的容纳能力,同时也受到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市民的接纳水平的影响[4]。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往往对农民工存在认知偏见,尤其是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这些社会稀缺资源,一旦被农民工挤占,城市居民的排斥和偏见就会使他们远离这些分割福利蛋糕的群体,使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漠,这直接会影响农民工主动参与城市生活的积极性,也将拉大其与城市社会的差距,使其在融入城市化生活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三)微观层面: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除了制度政策因素和社会认知因素,农民工自身还存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认识传统、法律观念淡薄、政治意识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再加上来到城市后的自卑心理,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变得更加漫长。一是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受户籍制度和土地的牵制,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享受完整的教育过程,读书较少,也很少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这就决定了他们大多数只能在对素质及技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就业,不仅就业面较窄,收入水平较低,连个人权益方面也很难有保障,最终弱化了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二是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由于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城市中偏见与歧视的存在,使得农民工这个外来群体对城市缺乏主人翁意识。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容易滋生扰乱社会秩序、犯罪等不当行为。一些农民工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尽管身体已经进城了,但是社会身份却得不到认同,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现实生活状况和权利状况。他们一边高唱着“我不想回农村”,另一边在城市又遭到歧视和排斥,美好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们很容易出现浮躁和焦虑不安,对于不公平的待遇也会产生不满和压抑,内心的自卑和孤独无处倾诉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河南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河南省农民工在政治融入、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身份融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河南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对此,本文提出了如下对策。

(一)统筹推进和逐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要想实现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在河南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快农民工向发展环境更好的城市转移,当务之急是要统筹推进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消除横亘在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间的社会和心理上的“鸿沟”,彻底消除二者之间存在多年的“名分”上的差别和实际身份的差别。对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是一项系统而浩大的工程,不仅因为河南是人口大省,而且在于这种改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城镇和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河南城镇二元户籍的彻底消除,所以应统筹推进,合理有序进行,一蹴而就或者急功近利都会适得其反。根据城市管理的相关经验,一是要在郑州、洛阳等地推进农民工居住证的实施和管理。要让进城的农民工与城镇人口一样享受基本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实行居住地办理居住证的办法,这不仅是人口有序管理的需要,也是为了保证农民工能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城市资源带来的各种福利,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近入学、统一就业管理以及在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他们能顺利融入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要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就应该逐步取消城市落户的各种限制条件,彻底消除农民工入户的各类门槛[5]6。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水平都有了较大改变,适合农民工快速城市落户的多元化、系统化、动态化的配套措施也相继出台,这将会推动河南户籍制度改革继续走向深入,也将会促使农村转移人口为城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三是本着谁贡献、谁索取的原则,确保为城市发展作出不同贡献的农民工能够分享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让他们因切实分享发展和改革带来的成果而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再成为游走在城市和乡村的“特殊人群”,而成为名正言顺的城里人[6]。

(二)建立健全工资收入和劳动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全面治理拖欠工资的相关政策,河南省也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出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从而为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也进一步促进了河南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7]。首先,建立完善的工资收入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公平合理有序。其次,完善各类组织的用工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系,在招工、用工方面力求规范有序,一方面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对各类型企业的招工、用工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于失信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一经查出,给予严厉惩罚;另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多招农民工,对于信誉较好的企业在农民工用工方面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联合金融部门增加其信贷支持,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为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铺平道路。最后,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系统。一方面设立专门机构实行求职登记和就业培训,在社区实行招聘宣讲,进企业进社区推行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农民工劳务安全保障等服务措施;另一方面鼓励有技术有创业能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在农民工群体中树立典型,鼓励他们带动其他人创业。

另外,针对因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而社会认知度低的问题,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通过夜校、职业培训学校等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符合农民工自身特点的职业培训措施,不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实行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度和获得感

完善而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河南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在城市务工、安家,生活的安定和就业的保障主要依赖于城市全覆盖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尽管河南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已全部完成,但在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保障在待遇、水平、转移等方面还不能做到全覆盖、全部统一,一些地方还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一是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实行全覆盖的保障体系上,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所有应该参保的农民工都要确保其全部参加,尤其是社保、医保等法定保险。对于一些逃避保险的用人单位要依法处罚。二是逐步提升河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劳动部门出台了相关的参保政策,目的在于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政府部门还要明确相关用工企业,履行其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应责任,明确要求企业在招收农民工时不仅在参保的种类和数量上要符合要求,同时也要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质量和水平。尤其要要求企业在失业、工伤、医疗、生育及养老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全方位保障。相关监督和监察部门既要保证企业的行为在监督范围内,同时对于在履行责任和参保全覆盖方面突出的企业要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和税收优惠。最后,政府应不断加强依法检查和监督,让农民工在参保方面做到既有连续性又有有效性,真正做到全社会统一、有序、覆盖面广,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让农民工真切体会到融入城市的获得感和幸福感[8]。

(四)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营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认知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已经全面影响到了我国的城市和乡村。许多的农民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借助于新媒体享受工作之余的娱乐和消遣,同时也让新一代的农民工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尤其是新一代农民工,他们渴望成为城市的一员,尽管美丽乡村也在召唤着他们,但是他们有技术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希望城市能够接纳他们,对于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和现实问题,包括情感问题、精神生活问题,还有权益维护问题、继续教育和培训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等,希望社会给予相应的关注[9]。一是要更多地给予农民工关心和关怀,在全社会形成包容性的社会舆论。政府要多引导包容性的社会舆论,废除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条条框框,倡导城市开放和共享发展的理念。通过各种大众传播渠道,尤其是新媒体,让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形成“我为城市发展作贡献,城市因发展而更加美好”的社会舆论,逐步改变排斥、远离的社会认知,让全社会尊重农民工的劳动和为城市发展所作的贡献,让农民工有归属感[10]。同时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让那些不公平对待农民工的行为和企业彻底无处遁形。二是要加强城市市民的包容性教育。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转变对农民工的态度,彻底摒弃歧视、冷漠等心态,形成开放、共享的发展性心态。三是要加强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教育,增强其在城市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农民工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养,积极转变心态,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投身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行列。树立自信,增强主人翁意识,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社会融入度及获得感[10]。四是发挥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利用其优势和特色,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和法律知识的普及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开设普法课堂,为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提供法律保障。城市的民办教育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公立教育的有效补充,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城市社区可以通过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农民工在工作之余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让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社会中。

总之,农业转移人口完全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更需要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努力。

猜你喜欢

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农民工当副镇长选好也要用好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希望常态化 体检在农民工中越来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