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留学生培养途径探析

2021-02-01陈大远金向阳刘辰洁李国慧王继红于贵文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留学生课程思政汉语

陈大远 金向阳 刘辰洁 李国慧 王继红 于贵文

(1.哈尔滨师范大学;2.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随着国家“留学中国计划”及“一带一路”计划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事业与出国留学教育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部数据显示,1980年来华留学生是2097人、2010年为265000人,2018年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达50万[1]。一组数字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来华留学生作为我国外交事业的组成部分取得长足进步;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获得迅速提升。中国需要创建若干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国际学生吸引力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们对来华留学生培养,基本是结合派遣国需求及留学生实际,教育引导他们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身心健康,了解中国和对华友好;教育管理遵循的方针是“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2]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也在不断地充实、改进。但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认真审视、精心研究,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全过程改进、改革,把“课程思政”综合理念融进“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培养目标,为高等院校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一、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结合培养类别,融入“课程思政”。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是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的两个不同类别,因此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论哪类留学生,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所注重的都是语言和专业学习,忽略的是“课程思政”的融入,以致课堂教学欠缺了相应的育德功能。对于学历留学生,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是通过一年左右的汉语集中学习,清除语言障碍,达到能够使用汉语学习的程度,再转入下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对这一类的留学生,“课程思政”应贯穿于留学的全过程。汉语集中学习期间,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有限,“课程思政”应以了解中国国情、感受中国传统为主。而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则需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渗透中国精神、了解中国文化、体会中国变迁。非学历留学生与学历留学生虽然学习目标不同,但共同之处是语言学习。要根据他们不同的汉语实际水平组织不同程度的语言及文化教学,“课程思政”可多方面、多角度提高他们语言技能,在强化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选择形式,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塑造他们的“中华观”,使他们成为中国精神、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者。

(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课程思政”。实施留学生“课程思政”理念,应结合汉语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层进式渗透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讲授与中国戏曲有关的课文时,我们可在课前准备有关戏曲演唱的片段、外国人学戏曲的视频等,让留学生对中国戏曲有相应的了解并产生兴趣;还可以准备一些京剧脸谱,告诉留学生每一种脸谱代表的不同人物性格,从中体会中华民族的善恶观念,条件允许时可让学生扮演京剧中的人物,学习唱一段京剧,课下组织学生去看一场京剧,亲身体会中国的国粹。这种文化知识学习与现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也让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理念。还可结合课堂教学,拓展德育平台,可带领留学生参观我们市内的博物馆,展览馆、规划馆等,在近距离感知中国的历史、现代文明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热忱,体会中国文化及中国道路的自信。

(三)改进课程设置,丰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前,国内高校普遍认为,思政工作及道德教育仅仅适用于中国学生,所以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以汉语与专业知识为主,没有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课等立德树人的必修课程,致使留学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国情、社会等方面的感受和认知浮于表层,显得肤浅。“留学中国计划”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是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政治抉择,也是培养满足我国国际化战略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他们的每一门课程中去,还应增设有关中国国情和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既可开阔留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又可让他们在讲中国故事的同时,帮助他周围的人消除中国偏见,准确、客观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以“课程思政”理念为主旨,创设汉语环境

(一)建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辅助“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是留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以“课程思政”理念为主旨,培养留学生“知华、爱华、友华”的思想情感及观念,既需要课堂教学,同时离不开浓郁的校园文化。中华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教育素材。可通过来华留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舞台剧、硬笔书法大赛、汉语能力竞赛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与留学生共度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一起包粽子、清明节一起踏青、春节一起包饺子……,留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认知,慢慢就会融入中国、爱上中国;还可以组织留学生参与学校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比赛等体育活动,促进他们与中国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既丰富了他们留学生活,又对中国人、中国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校园活动也应该尊重异域文化,组织并支持留学生举办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异域文化间的交流,也解决了因文化风俗带来的各种冲突。总之,“课程思政”理念一旦融进留学生的业余生活,校园文化的氛围会更加丰富、更加浓郁。

(二)营造适宜的汉语环境,体现“课程思政”。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媒介。对于留学生来说,语言障碍是他们学习生活面临的最大困境,尤其是刚来中国的学生。“课程思政”的首先任务就是送温暖。应该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志愿者多重机制。辅导员负责管理生活、组织课外活动;班主任关注学习进度;志愿者则进行一对一语言帮扶。这样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决他们生活、心理及思想困惑,解决因为异质文化而产生的挫折感,帮助他们尽快度过语言关,让他们在感受身边温暖的同时感受中国温度。还可以建立语言培训制度。针对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对留学生设立相应的语言培训课程,进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指导,帮助他们通过HSK不同级别的考试,在促进他们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建立客观的中国印象和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是他们回国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最直接、最无形、最有效的“课程思政”。

(三)提供周到的后勤保障,链接“课程思政”。衣、食、住、行是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生活面临的首要问题,生活里有“思政”,应该成为我们留学生教育的基本理念。良好的后勤保障与“课程思政”紧密相连。“住”,我国高校基本上以经济、实用、方便、周到的国际标准为来华留学生配置生活设施和用品,同时人性化地参照学生的民族、种族、信仰、国别以及个人意愿为他们提供相应住宿条件。“食”方面,除了留学生宿舍配备公共厨房之外,食堂尽量满足留学生民族习惯,如回民餐厅等。“行”,通过志愿者引导,校园内的交通几次往返就熟悉了,校外的交通则通过课堂教学逐步指导留学生如何用汉语向人问路,如何看路牌,如何使用中文地图软件等。这些看似小事的后勤保障工作,对一些刚到中国,没有任何语言基础的留学生来说,就是雪中送炭。良好的后勤保障,让留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增强了中国社会的认同感,体会了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优越性。

三、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实现情志融通

(一)促进师生间情感交融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综观整个教育领域,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留学生的挚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投入了情感,学生们会有深切体会。虽然语言交流上会存有阻力,但是面容与肢体的力量能够架起师生交往的桥梁、融化之间的误解。所以,加强与留学生之间的沟通,迅速了解留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发现每个人的优缺点,因材施教,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之一,甚至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留学生角度来看,会因不同境遇、不同目的,来到同一个国家、注册同一所院校。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操着不同的语言,但是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初到异国,留学生们最亲近的是自己国家的同学,而就异域的中国人群体而言,他们首先接触到的,或者说接触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些教师,我们是他们在异国他乡能够求助的人、值得信任的人。所以,课堂内外老师情感的注入是留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对留学生们投入点点关爱,他们很快就会感觉到温暖,感觉自己在异国他乡不再孤单。同样,他们回馈教师的就是对你所授课程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好感。这样,我们“课程思政”才会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以实现。

(二)激发中国文化学习热情是“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留学生初来中国,会对中国文化充满欲望与兴趣,对汉语学习也充满激情,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其中一些人会因此而退却,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愿发言,不完成作业,甚至缺课等。针对这类学生,教师不要简单地给他们脸色看,而是要真诚地与留学生沟通,主动征求意见,用留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解决他们的心理、思想及其他问题,采取不同方法激发他们的语言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引导他们正确的汉语学习动机。实践中能够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有较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语言和行为必须富有一定的感染力和鼓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尽量挖掘教材里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寻找相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包括影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都是好莱坞出品的动画片,其思想内涵契合中国精神,因为取材于中国故事,对留学生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总之,要从不同角度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他们对汉语学习的欲望和激情,进而潜移默化地实现“课程思政”。

(三)铸造汉字情结,是“课程思政”的牢固桥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学好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学好与这种语言相关的文化,但必须首先从最基本的拼音、文字学起。实际上留学生教学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就是在用汉字、汉语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及其行为模式。而汉字最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他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包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来华留学生的课程与汉字紧密联系,彼此相伴。铸造留学生的汉字情结是汉语学习的基础。我们不仅教授学生基本的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让他们整体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更要教育他们了解掌握汉字的造字法、造字方式及造字规律,理解其中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很多留学生喜欢中国的书法,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了解汉字书体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从中体会中国的美学思维,让留学生在认识汉字、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热爱散发着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文化。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教学渗透”“环境创设”“情志融通”是我国高校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培养目标得以实施的基本途径。遵循这一理念,必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培养出符合我国战略需求、传播中国故事的国际青年。

猜你喜欢

留学生课程思政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