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性文化资源构建研究
2021-02-01赵文
赵 文
(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文化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主体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资源是文化存在和展现的载体,文化必然会以某种文化资源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历时性形态来看,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即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从现时性形态来看,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体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主动建构的过程。今天,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其前提就在于要建构起适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性文化资源。这种融合性文化资源不是一种原生性文化资源,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原生性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工综合而成。因此,融合性文化资源是一种再生性文化资源,其目的是将各种文化资源中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成分进行提取、综合、转化,进而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特点为价值观教育提供资源支撑。
一、融合性文化资源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客观性要求。文化资源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发挥重要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资源内在蕴含的丰富价值要素,集中体现为文化资源中所渗透的道德智慧、社会情感、真理规律、理想信念等。文化资源构建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来研究、阐述和建设文化资源。这一客观化要求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建构的文化资源的素材要基于客观现实。虽然作为文化资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素材进行合理化的加工,但是并不能随意偏离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客观现实;二是所要建构的文化资源蕴含的价值要素必须是客观的。虽然可用于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元素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隐藏在各种各样价值要素背后的必然是反映人类价值发展规律、反映人类社会价值共识的客观性认知。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建构的文化资源才能符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求。
(二)思想性要求。文化资源建构的思想性要求是保障文化资源发挥教育作用的基本前提。一定的文化资源只有富含一定的思想意涵,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从价值认知层面具有被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意义,这是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关键动因。一般而言,思想性是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和社会意义的集体体现。通过建构具有思想性的文化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从思想性的具体内涵来看,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资源构建必须体现文化立场的政治性、文化理念的崇高性、文化审美的高雅性、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等基本诉求。可以说,思想性是文化资源的精神特质,正是这种精神特质决定了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上的契合性,正是这种精神特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立场、道德理念、精神品格与审美情操等方面的文化依据与思想源流。
(三)艺术性要求。文化具有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基本特性,因而文化资源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技术独有的呈现方式,使文化资源建设达到艺术化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助力于其教育价值的实现。文化资源建构就需要将来源于生活中文化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要求整合加工,并一定的艺术化方式将文化资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呈现出来,让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接受价值观教育与熏陶。文化资源构建的艺术性要求,主要集中表现在文化资源的趣味性、形象性与创造性等方面。文化资源的趣味性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通过文化资源的艺术化展现,触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将文化资源中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融合到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信等环节当中。文化资源的形象性则是强调文化资源的形象化呈现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感官上直观性的认知与印象。如通过实地参观纪念场所等场域性文化资源,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受教育者观看电影、纪录片、专题片等,都是在发挥文化资源的形象性功能。创造性则强调的是文化资源构建并非是文化资源价值的简单转移过程,而是文化资源价值的复合与增值的创造性过程。这种文化价值的复合与增值激发了社会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运动,增强了社会主体的文化自信,也为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大意义上的教育载体。
二、融合性文化资源构建的基本导向
(一)地域特色导向。从资源的生成角度来看,不同地方的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最终必然会体现在资源价值的最终实现方面来。文化资源同样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地域性文化资源在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研究认为,“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一方面,区域文化涵养地方高校文化;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引领区域文化的发展。高品质的区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重要源泉。同时,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的智力资源,在形成相对稳定的特点和内涵之后,通过文化活动、学术研究等方式对所在区域的文化发展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1](P27)因而,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充分发挥地方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在教育过程重要作用,亦是当前地方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构建文化资源以推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高校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内涵及特色,构建起具有地方地域特点的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实现地方文化发展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二)资源属性导向。文化资源构建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待构建资源要素的基本属性,根据资源属性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来构建文化资源。从一般意义上看,文化资源内涵非常丰富,但当文化资源用于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文化资源就已经转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了,成为了狭义上的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文化资源,有着其独特的属性与价值,值得我们注意。在一篇文献中,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并“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存在形式及其分布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可视性资源、可感性资源与可悟性资源”[2](P85)三个方面。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本研究意义上的文化资源分为可感性资源、可触性资源、可视性资源与可悟性资源等四个方面。可感性文化资源是指由各类文化资源中具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意图且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感受到的一切文化要素。这类文化要素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就能够感受到其客观存在的;可触性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在各类文化资源能够被思政教育工作对象所接触的文化资源。受教育者通过接触该类文化,有助于激发教育对象对文化要素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可视性文化资源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各种可见文化资源,这类文化要素通过人们的眼睛就能够看得见的资源,通常是以物理实体为主要的存在形式,这类文化要素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现实感染力;可悟性文化资源是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对象所思考、认知和省悟的文化资源,一般通过文化要素的熏陶感染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在文化资源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建构目标文化资源的属性和文化要素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按照不同类型文化资源的特征与功能来实现文化要素的组合优化。
(三)社会发展导向。文化资源构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文化资源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主要体现为精神形式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是被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因此,文化资源构建并非是空中楼阁,也并非是闭门造车所能实现的。这就意味着,文化资源建设必须立足现实,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态势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是是两个关联极为密切的概念。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而文化资源的发展又不断催生新的文化资源。有研究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性质、结构、形式、数量等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作为重要内容被提出,这显示出文化资源以产业模式进行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P132)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握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传播和共享,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创造与生成丰富的新的文化资源,将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资源支撑。
三、融合性文化资源构建路径
(一)巩固文化资源构建的传统媒体阵地。从现实中看来,网络社会的兴起虽然对传统媒体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电视、报纸、广播电台等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和活跃能力确实远不如从前,但传统媒体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传统媒体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对高校而言。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文化资源的构建,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在高校,传统媒体主要体现为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报等。一般而言,校园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规范性、集中性、针对性等特征,在主流价值传播、政治立场辨护、学生舆情把关、学生思想引导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校园传统媒体的精神风貌实质上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与新媒体相较而言,“高校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更科学、把关性更强、舆论导向更有力”[4(]P88)。
在新时代加强校园传统媒体文化资源建设,需要转变传统媒体发展思路,积极建设优质的传统媒体文化资源,以承担起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首先,我们要优化校园传统媒体的功能定位,真正发挥校园传统媒体的官方喉舌作用。我们要善于从一般的事务性资讯传播中解脱出来,要善于以校园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培根铸魂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我们还要科学设置议题。要以学理性、趣味性、价值性、科学性的议题来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动学习、讨论、思考,引导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并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的精神要义内化其心,为大学生将其外化于行奠定思想基础。最后,优化传统媒体文化资源的呈现形式。传统媒体应当学习新媒体,及时优化自身的呈现形式,使自身贴近校园实际、贴近师生生活,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提升传统媒体的育人实效性。
(二)拓展文化资源构建的新媒体文化空间。在互联网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以计算机、手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日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显现出其强大的力量,立足于新媒体的文化资源也因此成为网络时代社会主体所更为青睐的社会资源了。研究指出,“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念,占领新媒体阵地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时代特质和必然要求。”[5](P165)所以,加强新媒体文化资源构建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加强高校新媒体文化资源建构的领导工作,保证文化资源的政治性与价值性。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委负有对新媒体文化资源建设的政治领导责任,必须要将新媒体文化资源建设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提高高校党委在新媒体文化资源建设中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次,要加强对新媒体文化资源建设的监管工作力度。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媒体传播的不易控性和新媒体传播的多向性。一旦出现不利于主流价值观念的网络资源在新媒体上传播以后,可能会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通过健全新媒体文化资源监控机制,不仅有利于加强新媒体自身信息资源的监管,优化净化校园新媒体,打造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空间,维护主流价值观念和主流群体话语权。同时,还能及时主动设置议题、澄清错误来教育学生,纠正学生因不良信息造成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的舆论转向,推动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真正入脑入心,进而达到教育引导学生思想认知,规范学生言行的目的。最后,生产优质新媒体文化产品。根据新媒体技术的要求与特性,整合、加工和重构文化产品,并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为主要载体,以多样化、时代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具有正能量的文化产品。
(三)优化文化资源构建的课程与平台。开发文化资源课程。高校要根据自身专长和地域特色,开放符合本校学生或地方高校学生精神面貌状况和价值需求的文化资源课程,直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这方面主要包括专题性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融合性文化资源课程开发两种。其中,专题性文化资源教育课程建设主要是由专业人员编制撰写的文化教育课程,如中国文化史、地方文化史、专项文化史等课程教材或相关资料。这些专题性文化资料的开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融合性文化资源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中涉及到文化素养教育的课程资料的编制与撰写。各个专业各门课程教学中都有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教育,这时的文化教育所需要的文化资源素材、载体的开发就需要遵循思想性、价值性和政治性等基本原则,并注重突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融合。这实际上就是目前全国各高校所流行的课程思政工作在文化资源建设中具体表现。
建设文化资源教育平台。一是校内的文化资源平台建设。主要是可以利用学校的基本设施来开展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因为学生主要是生活在校园中,因此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基本设施是最为经济的、最为便捷的教育平台。二是校外的文化资源平台建设。要依据地区特色,建设地区文化资源库和文化育人实践基础,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创意馆等文化场地的育人价值,让受教育对象直接从客观现实中获取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力量。通过现场的展示教育有利于让学生浸润在教育场景中,能更直接地切身感受文化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力量,远远比课堂教学的单一说教式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四)增强文化资源构建中的学生参与性。在全媒体时代,参与式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有效途径。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校内外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书面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自己行动指南;只有通过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将学生在课堂所学习的道德知识与道德理论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所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摆脱只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课后实践教育的困境。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积极创设优质的参与性教育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涵与力量。一方面,要科学设计参与性文化项目。要着力构建参与式文化资源,如文化展览、游戏竞赛、艺术表演等形式,主动扩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与时间,拓宽学生参与文化教育活动的渠道,增加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体验度,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活动中价值规范,引导学生道德素养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参与性文化项目的指导。高校要从顶层设计层面重视参与性文化资源的构建工作,加强对校园参与性文化项目的政治领导和业务指导。从政治领导方面看,要将参与性文化项目建设与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参与性文化项目建设与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紧密衔接、有机统一起来,把参与性文化项目建设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课后实践学习中去。通过学生参与文化项目,提高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感受、认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优良品德的自我发展能力与践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