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为人民谋幸福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2021-02-01张晓明刘晓雪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设

张晓明 刘晓雪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不动声色地成立于小船之上,自此改写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并生存在一个饱受凌辱、民不聊生、分裂动荡、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中国社会和人民革命不断斗争的结果注定了中国共产党必担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大任,为之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注重在斗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党的一大纲领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1]党的二大纲领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提出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秋收起义时重点讨论了与农民利益切身相关的土地问题,他指出:“单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和需要。”[2]之后,中国共产党陆续颁布有关土地新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抽多补少”“分好的田即分定,归分定者所有”等,这一系列规定使农民不仅拥有土地使用权,还拥有土地所有权,使农民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为更好地建立为人民服务的红军,毛泽东同志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规定,其中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东西要赔等都是保障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六大提出争取群众是党的总路线,开始不断壮大党组织力量。到1929年底,全国赤色工会会员和工人群众共近四万人,农民、学生、妇女、左翼和国民党士兵运动都有所发展。

1931年9月18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自事变起就坚决主张对日抗战,从而保卫民族,保护人民。当时的局面非一党之力方可解决。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形式开展工作,国民党在抗战前期积极战斗;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逐渐成为中流砥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胜利。为保障群众路线能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颁布“耕者有其田”政策。之后,新区农村实行合理分配的社会政策和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给予人民群众更多实惠,让地主富农多承担。[3]历经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终于摧毁反动政权,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但并没有改变当时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局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成为先进工业国、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为了更好地保障和维护中国人民的合法利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多方面的民主改革,恢复了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正常运作,开展了党内的“三反”和“五反”,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等,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中国人民在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后,独立站在世界之林,对求富求强无比渴望和期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建设和发展是当时党所需面对的重要课题和难题,全党还缺乏充足的理论和思想准备。

1956年,党开始调整经济计划和经济关系、政治计划和政治关系、科学文化方针等,实质上就是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人民谋幸福。毛泽东同志于4月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就是重视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生活的相关问题。党的八大借鉴并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提出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从而保证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能基本改善。在政治工作上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而维护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合法政治权益。党主张并支持在文化领域再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既能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设的积极性,也能提高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自八大一次会议后,党开始着手全党整风工作,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对于经济现象中出现的“地下工场”,党也是认可和支持的,认为这对人民有利,能促进人民的消费和增加收入水平,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就人民内部矛盾开展了讲话,他认为当时我国存在两种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反社会主义社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一类人需用专制的方式加以约束,而对于热爱祖国和对党忠诚的这一类人应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即“团结—批评—团结”。党的相关建设政策和方针都是正确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为人民谋取根本利益的。

在严重困难面前,党和人民同心协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惧困苦、勇往直前,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高昂的精神状态。到1966年,我国农业和工业生产不断恢复并有所增长,科学技术成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之后的十年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虽经历了曲折,但是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基本是正确的。因此,中国的经济仍有一定发展,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经过这蜿蜒曲折的初步探索,国家重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朝气,完成了从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国民经济水平也得到提高。

三、改革开放初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新中国从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时间的探索和发展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是我国已慢慢步入工业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处于“积贫”年代;二是改革开放的浪潮兴起,人民对脱贫致富的要求十分强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力更生的傲骨,将生产与人民的需求相结合,寻求一条对人民更加有利和实惠的发展大道。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开展全面改革的纲领。战略部署上,提倡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这次会议把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目标和计划一并提出,有利于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十二大以后,全面改革如火如荼般顺利开展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快速推广,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成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国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非公有制成分不断增加;高技术“八六三计划”启动、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普及;全面整党工作分期分批进行。党的十三大提出于90年代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发展到小康水平;在政治上建立一个十分民主、法制、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在党和人民共同奋斗下,我国于1990年底基本完成了人民的温饱问题,生产力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问题,党的十四大对财政、税收、流通等经济方面加大了体制改革,开始关注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1995年,党和人民提前5年时间完成了经济翻两番的目标。伴随着广大群众热情高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党于1996年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展开了专门讨论、决议并做出详细规划。次年,中国共产党以遇事不慌、沉着冷静、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方式方法应对和化解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党提出要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广大人民在面对突发经济危机时能够从容应对。1998年夏天,我国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二亿二千三百万。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抗洪第一线,全国上下万众一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发展更加协调。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加大西部大开发,恢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等政策。各级政府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加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步伐,为人民的文化提供更多形式和更广空间。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党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覆盖城乡居民,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正式施行,这为广大中国人民就业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到2000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四、新时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性命题作了科学答卷,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广大人民对这五大建设的需求。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一轮工业革命即将来临,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2014年12月9日,习总书记就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的趋势变化问题从生产能力、资源环境约束、市场竞争特点等9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为之后如何引领新常态提供了可靠依据。次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只能壮大,不能弱化民营经济,要给民营经济大展身手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不能侵犯和忽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为了推动区域间互相通融互补,中国共产党自2015年来就陆续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战略规划。到2018年,我国获得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技成果,在科学技术方面又有重大突破和贡献,创新综合能力在全球排名第17位。至2020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又前进3名,位居14。中国共产党广听人民对物质高要求的心声,到2020年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变。

全面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目标。自十八大以来,党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大力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截至2016年,全国约85%的村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制度,89%的社区建立了居民代表大会。[5]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推行“三项制度”试点,为建设法治政府突破重点和难点,利于带动公正执法的步伐。自2013年到2020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改法律253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75件。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不断健全。与上届人大代表对比,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党领导干部降低0.95%、妇女代表提高1.5%、一线工人、农民代表提高2.28%,这说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主集中和广听人民呼声的作用在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正在并将永远为满足人民对政治建设需求的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

中共十八大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纳入中国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并被全社会普遍践行。2014年,我国提出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激励广大人民诚实守信,惩戒少数失信人民。2015年,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可以无偿、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设施。2019年,我国研究生达639,666人,普通本专科达7,585,298人,高素质人民数量在不断上升。党一直在为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无限追求和美好向往努力奋斗。社会方面,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6至2020年,我国连续5年每年新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亿元,2020年达1461亿元。[6]全国就业总人数从2012年末的76704万人持续增长到2019年末的7.7亿人。自2013年以来的7年时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3873元。2021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本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7]社会民生这一重大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全力以赴、不敢停步的使命。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就秉持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理念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自2015年至2018年,两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20年1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9.5%,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10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同比增加33个。[8]2021年,政府报告提出污染排放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改善。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志建设美丽中国,为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

结语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的光辉岁月,始终把人民这两个字,一个词牢牢地铭记在心,不敢辜负十几亿情真意切的心声和无比信任的眼神,挑起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重任,坚定不移地解决各个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万名,党的基层组织486.4万个。[9]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在路上。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