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2021-02-01姜春美
姜春美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 济南 250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文化风貌,将精深广博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广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2017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意见》指出:“大力倡导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2]因此,如何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有策略地做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而且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内涵
(一)美术教学应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3]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美术教育是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方面起重要作用。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要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充分彰显国家文化的地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美术教师应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观
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尊重其他不同国家的文化,并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认识、分析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全面了解美术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会尊重和包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三)美术教学应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
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有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课程与教学内容脱离了学校实际情况,违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不仅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视野,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容易造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厌倦心理,最终达不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成人的培养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是无数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的过程,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既丰富多彩,又极富多元性的特点。[4]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文化资源包含着独特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文化意识,特别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价值、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是美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对传统艺术作品的鉴赏、制作、创造,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将其融入美术教育教学,能够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自《意见》公布以来,多数美术教师都开始积极地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改进美育教学。但从美育的整体情况来看,美术教师未能够全面地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对资源利用能力不足,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全方位利用和深入挖掘不充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我国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文化意识、民族精神、思想道德观念等,都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素材。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优势。艺术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如剪纸艺术、泥塑艺术、印染工艺、民间刺绣等,这些宝贵的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条件。通过传统文化艺术激活美术课堂,引领学生学习传统艺术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如郓城黄岗学校,充分利用黄河滩区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出泥塑校本课程,通过让学生们了解泥塑的发展历史,制作程序,自己动手制作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安全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的文化母体,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和视觉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美术教师应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探寻课程中的文化精神,使学生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重要养分,提升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在对民族文化了解的基础上,从心底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尊崇感,进而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目前,外来文化强势植入的浪潮己经渗透到我国的学生中间,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只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才能增强他们对外来文化渗透的警惕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安全意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路径
(一)转变美术教育教学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美术教育教学这个中介传播到学生中去,使他们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质、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很多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仅仅注重绘画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对传统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即便提到也是粗略一带而过,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挖掘不够,没有很好地改进美育教学,影响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课程观念。美术教师应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的关系和内涵,树立多元、建构和创新的课程理念和思想意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课程中的传承、融合与创新。其次,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美术中的文化内涵。最后,教师要有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思想情操、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更要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理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深层次的学习、认知、体验。
(二)提升美术教师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能在美术教学中较好地传承、融合与创新,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全面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没有好的师资,再好的教学资源都是纸上谈兵,落不到实处。通过调研发现,美术教师知识面较窄,只局限在自己专业范围内,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传统文化积淀明显不足。还有很多老师不了解传统美术的相关知识背景,在美术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拓展和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影响美育教学。
为适应美术教学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应加大美术教师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层次和水平,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开阔老师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应定期组织老师们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从跨学科的角度、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美术教育教学。老师们应自主加大民族艺术的学习,通过对地域民族文化认真考察学习,提升自身的艺术和传统文化修养,优化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做一专多能型教师,很好地适应现时代的美术教学工作。
(三)优化美术课程内容体系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美术课程感知视觉形象,获得美术知识,了解丰富的文化现象,理解多元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目前,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需对当前美术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丰富、完善。
第一,加强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社会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整合、优化,丰富、扩展课程资源,创生性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5]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使传统文化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实现文化传播最大效能化,在潜移默化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同时,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第二,编写传统文化美术校本教材。教材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对学生学习起到引领和巩固的作用。目标清晰完善的传统美术校本教材,能够促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连贯掌握和理解。传统文化美术教材的内容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突出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特点,同时包含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突出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考虑学生特点,使学生感兴趣。第三,促进美术课程多样化。美术课程的多样化能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师通过带学生参观美术馆、文化馆、文化遗址、博物馆、艺术作坊、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等多种途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多维深层次空间。
(四)加强美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诊断、督促、激励、发展等功能。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程度和质量为评价标准,一方面具有指导、改进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和质量的作用。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全面、合理、具体、系统。要对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都进行评价。学生方面包括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教师方面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等,学校方面包括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学科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在评价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采用多元、有趣、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程式化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口头、谈话、记录、作品分析及学习档案袋等多元、灵活、有趣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二,注重评价方法的针对性。教师要针对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课程前进行诊断性测评,对授课对象专业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程实施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分析和反馈教学情况,利于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对整个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第三,注重评价主体多方面。通过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促进自我发展的作用。
(五)营造多元教学环境
文化具有地域性,每个地域都有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场域和精神场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为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促进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校要善于开发和挖掘本地域的传统美术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进而营造出浓郁的传统美术校园文化氛围,赋予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以教育熏陶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之式激发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
如学校可以依托本土民间美术艺术文化资源在校园环境中进行了整体布局,从人文景观的造型设计,校徽、校训的设计,以及校歌歌词的创作中,处处展现出本土文化特征和元素。相比校园大环境,班级小团体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环境。班级的文化布置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创造充实班级文化。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和布置特色教室环境,充分利用墙壁、黑板报等,创造传统文化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为美术教学创办传统美术展厅、传统美术多功能室等专门场地。
通过创设丰富多维、真实感受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浓郁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熏陶下,传统文化因素和内涵会潜移默化地融进师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将能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成人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