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风建构的价值、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1-02-01王占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风建构价值观

王占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基础,它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和内在价值,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家风的存在和传承也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土壤。新的时代,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现代化突飞猛进,全球化不可逆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塑造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根基,大力推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家庭良好的家风。为此,需要从当代视角审视传统家风蕴含的时代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鉴和吸收现代家风精华,对传统家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建构新时代家风,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群众性基础工程。

一、家风是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灵魂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梁漱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领所在”即为“中国人的家”。所谓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亲属间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组织,它融合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家庭都是中国人生活和成长的基地,是情感的港湾,也是社会参与的基本单位。可以说,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恩格斯指出:“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1]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进入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但仍然保留着非常浓厚的家庭观念和对家的归属感。这一点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因为在西方“家庭几若为虚位”[2]93,家庭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远没有中国这样重要。当然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路向所致。

家庭不仅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而且以血缘家庭为基础而建立的宗法制度也成为后来国家权力机构和政治体制的原型和模本[3]。正是基于家庭“亲亲”的血缘关系,中国古人才“缘情以制礼”,发展出“尊尊”的伦理等级社会关系。由于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征,以家庭为起点推展出去,才有了国家和天下的概念,所以“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锁密码。冯友兰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性化。”[4]梁漱溟也认为:“中国的家庭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2]21因为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中,其中三种都体现为家庭关系,而另外两种则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就是讲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联结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桥梁。

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标识,指的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形成并世代传承的风气或风尚,它是一个家庭整体道德风貌的体现。家风内在地反映了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是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灵魂,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基础。传统家风内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包括了仁爱、孝敬、诚信、礼让、勤俭等诸多正面价值,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通过家风,人们可以找到一个家庭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家风决定了家庭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这个共同体未来的命运和走向。好的家风可以使家庭兴旺,并绵延长久。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家风作用的逻辑。

二、家风的当代意义及价值

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话语表达,有着厚重的积淀,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同时,家风也彰显着时代意义,在当代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家风是构筑新世风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5]家风源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风气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所构成,一个个家庭的家风似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社会风气的大河。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家风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礼记·祭义》)“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礼记·大学》)“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这些都说明家风对社会风气的重要影响。优良的家风,不仅在家庭内部起到修身和齐家的作用,还能够延伸到家庭之外,营造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进而把这些关系推展到社会,构成整个社会的风气,确保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大学·第十章》)宋代的司马光及朱熹都有感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出了问题,分别作《家范》和《家礼》,想以重振家风的方式对社会风气加以改造。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有优良的世风,而家风是构筑新世风的基础。

当然,新时代建设优良党风和政风同样离不开家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6]“着眼于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发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的作用,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7]可见,领导干部的家风对于社会风气的形成有更为突出的作用。

(二)家风有助于塑造新时代公民健全的道德人格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能否拥有独立和健全的道德人格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他们的成长过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家风的熏陶和濡染,这对社会个体成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无疑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资源和载体,家风有更为强大的教育力量,它以内在的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孔子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贾谊新书·保傅》)说的正是家风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给其以教化和启迪。良好的家风对个体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毫不怀疑,健康和谐的家风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是极其有利的,而一个缺少和谐民主环境的家庭将会极大地扭曲个体的人格。现代社会虽然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且社会越来越开放,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家风对个体道德人格的深刻影响,它能使人终身受益。

(三)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根基

今天我们正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汲取丰富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厚资源。而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精神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现实根基。它不仅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无穷的滋养,同时,通过众多的家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得以践行和弘扬。家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百姓的“日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化人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

三、新时代家风建构的困境与挑战

伴随着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家风逐步走向衰落,传统的“家文化”趋于瓦解。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历时性文化的共时性承受”[9]这样一种基本态势。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家风建构无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家风作用弱化

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家族制度成为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它建立在小农生产方式及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传统家风为伦理道德基础,维系着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一系列重大社会危机,传统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动,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家庭结构也因此发生重大变迁。随着西学的传入和渗透,国人的主体意识日渐觉醒,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被削弱,家族共同体观念以及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遭到抵制,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难以继续维系。社会结构及观念上的变化,使得传统家风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这是一种无可阻挡的文化现象和潮流。伴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变迁呈现加剧态势,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家族共同体基本不复存在,家庭成员在当下社会中身份变化频繁,家庭关系被重新定义,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家庭本位主义的弱化。

随着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扩大,人们更多从家庭中走出来,进入公共空间,受到公共空间规则的制约,这进一步动摇了家风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等通信工具以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广泛使用,进一步扩展了公共空间的广度与深度,大大削弱来自家庭的影响,导致家风作用弱化。此外,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迁徙频繁,如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大量涌现等,都使得家风难以有效维系。

(二)多元价值观念对家风传承带来消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开始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由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对国人影响至深,因此一些人的头脑中难免留有封建残余,使得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二者之间出现难以预想的张力。这种张力首先就表现在对家风造成的影响上,家风传承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旧已破,新未立。特别是“文革”期间,家风遭到严重的败坏和腐蚀,出现了一系列诸如父子反目、家庭离散、告密成风、敌我分野、权威跌落等现象,给家风的存在和传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开始形成不同的利益关系,有了不同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诉求,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个人选择的自由和范围不断扩大,这都为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和契机。特别是当前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增加了价值认同的难度。甚至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被一些国人奉为圭臬,传统的优秀价值被挤兑甚至抛弃,这都给家风的存在和传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人也不可避免地被置于现代性观念的影响之下,一些传统价值让位给现代价值,甚至走向极端。如传统社会家风传承主要靠长辈权威以及言传身教,而现代社会更强调民主、平等以及个人的主体性,但由于过于否定传统,在长辈权威被消解的同时,一些传统的道德礼节也被抛弃,一些现代人不知家风为何物,这都使家风建构举步维艰。

(三)制度性资源不足影响家风建构

传统社会的“家国一体”特征,产生了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家风建构。家风既然是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映,那么体现家风的言行必然会受到统治者的肯定、表彰和奖赏,这可以被看作一种制度性资源。如无锡华孝子祠的主人公东晋时人华宝,因其孝行及善举深受百姓的爱戴,被人称为“华孝子”。他谨记父言,“终身不戴冠不娶妻”。他的行为完美诠释了传统的孝道伦理,因而受到当时朝廷的表彰,齐高帝降旨旌表门闾,赐华宝故宅“孝子”额,唐代始建华孝子祠。传统社会这种制度性支持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倡导对保持传统家风的兴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家风建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家风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家风建构缺少充分的制度性支持和社会的大力倡导。一些政府部门虽围绕家风建设开展了一些主题工作,但总的来说,缺乏文化自觉意识和系统规划,对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家风建构的制度性保障不足,没能很好地形成全社会重视家风的氛围,这对家风建构带来不利影响。

四、新时代家风建构的路径与举措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张力中,实现新时代的家风建构,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举措,探索家风建构的可行路径。

(一)重视家庭建设,回归家风建构的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0]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变迁,使得家庭结构越来越呈现出简单化和单一化的特征。相比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家庭之外个人的独立性存在(社会人)及社会参与,这使得家风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受到从乡野到庙堂的普遍重视,家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社会家庭之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就社会个体来说,毕竟生活和成长于家庭之中,家庭对其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仍然是极其深远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5]《颜氏家训》讲:“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11]“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个人的教育作用永远都不会改变,父母和家庭永远承担着孩子的启蒙和初始教育的任务。每个社会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质都是家庭塑造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和造就出什么样的人。当然,要满足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健全道德人格的公民,必然要有基于当代家庭的家风构建和转型。各级政府在制定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时应以家庭作为考虑的基点,同时着力解决现代家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等。因此,只有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的共识,回归到家风建构的源头,家风建构才能真正实现。

(二)强化价值引领,对传统家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的家风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为培养和造就新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构的引领,明确新时代家风建构的意义旨归和内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规定了核心价值目标。作为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包含国家和社会的大德、公德,也包含公民的私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理想,也是走向现代化强国必须凭借的价值手段,必须大力进行培育和践行。为此,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建构优良家风来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同时也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风建构的引领作用,明确新时代家风建构的意义及内涵。新时代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同质性,也具有同根性,二者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13]。我们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对传统家风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元素,同时吸收现代家风精华,如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红色家风,实现传统家风的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

(三)匡正社会风气,纯化家风建构的社会底色

实现家风建构,社会风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家风与社会风气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社会风气的形成有赖于千千万万个家庭家风的展开和实践。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风清;国风清,则家国兴。家风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道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塑造着家庭成员的品格。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家风的碰撞、交融,才使得社会风气得以衍生、形成。另一方面,家风的形成也受到社会风气深刻的浸润和影响。家风作为家庭特有的文化身份和标识,其建构和形成取决于每个家庭对国家、社会、个人关系的独特理解,取决于社会主导价值背后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人的行为,也必然影响到家风建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家风受到国风的重大影响。近代以来重大的社会危机,导致儒家传统价值被消解,传统家风也因此走向式微,社会赖以维系的风气与道德受损严重,从反面影响了家风存在。因此要实现家风建构,当务之急就是匡正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家风建构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当前我国社会仍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不同的价值诉求以及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都使社会难以形成有效的重叠共识,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民间各方协同努力,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为新时代家风建构提供有利的社会保障。

(四)推进以文化人,完善家风建构的各项制度和举措

家风建构是一项以文化人的工作。新时代家风建构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为目的,应着力推行和完善以下各项制度和举措。第一,健全和完善家风建构的教育培训、引领示范、培育创建、评价奖惩等各项体制机制。家风建构不能仅靠社会风气与道德的约束,还必须辅以制度保障。家风建构过程中,除了通过道德评价进行引导外,还需要通过社会层面一定的体制机制施加强制性影响。如建立健全一些乡规民约及社区规范,通过制度刚性使他律和自律相结合,提高家庭在家风建构中的自觉性。第二,做好家风教育的普及工作,把家风教育贯穿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倡导优秀家风。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家风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也有大量承载着优秀家风的家训作品,如《颜氏家训》《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应从当代视角审视,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并加以大力宣传和倡导。第三,领导干部和党员带头倡行优良家风,形成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良好示范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6]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牢记初心,从家风家教入手,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才能“为全社会作表率”。第四,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家风创建活动。探索家风创建的评价机制,对家风好的家庭,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家风不佳的家庭,通过社会舆论、道德评议以及开办家长学校等综合手段,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

猜你喜欢

家风建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家风伴我成长
建构游戏玩不够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